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文景之治后,西漢再度出現盛世局面,史稱“孝宣中興”。 在漢宣帝統治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四方賓服,賢臣輩出,形成“麒麟閣十一功臣”,西漢出現中興之景象。 但漢宣帝成長自民間,繼位過程跌宕起伏,政治手腕之高,天資治理之才,直追文帝。 廢帝劉賀 漢昭帝一死,立儲的難題又擺在霍光面前。 人算不如天算。 霍光費盡心機,封印了后宮所有女人,但自己的孫女上官皇后終究沒能懷孕。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漢昭帝由于沒有子嗣,立儲成了難題。 當時漢武帝的兒子,在世的只有一位,廣陵王劉胥。 此人身體強壯,力能扛鼎,能徒手與熊和野豬搏斗 劉胥最符合繼承大統,但霍光打了小算盤,不愿意擁立劉胥為帝: 第一,劉胥年齡較長,不易控制,不是傀儡人選。 第二,劉胥和被霍光逼死的燕王劉旦是同母兄弟。 第三,劉胥是昭帝劉弗陵的哥哥,如果劉胥繼位,上官皇后不能當皇太后,霍光秉政就少了一個重要木偶。 劉胥雖然符合繼承大統,但霍光從自身利益的角度考慮,不愿意擁立劉胥為帝。 排除了劉胥,另一個人選是昌邑王劉賀,劉賀是劉髆的兒子。 其實這個人選也不符合霍光的心意。 因為劉髆是李夫人的兒子,當年正是李氏一族掀起了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劉據和衛子夫。 雖然霍光躲過了巫蠱之禍,但他怎么也撕不掉衛氏的標簽,所以劉賀和霍光也算是政敵。 但實在沒有其他人選了,只好勉為其難扶劉賀上位。 好在劉賀是劉弗陵侄子,所以上官皇后可以順利當上皇太后。 劉賀被選為繼承人后,他明白自己的處境,霍光大權獨攬,又是敵對的派別,所以此行吉兇難料。 史書記載,劉賀從封地到長安繼位的過程,發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大多是為了證明劉賀多么乖張怪異。 但我們抽絲剝繭,可以看出這位少年為對抗權臣作了多少努力。 第一,劉賀帶著自己王府的官員和仆從,共二百多人。 第二,特別重視璽印和符節,這些保命的東西,時刻保管在自己和親信手里。在位共二十七天,一共使用符節向各地發出一千一百二十七起詔令。 第三,從進宮開始,便派親信的侍臣從宮外買來雞、豬等食物,避開宮內的食監,自行做飯。 第四,不允許宮里人外傳消息,私自外傳的人一律腰斬。 唯一可惜的是,他的對手是霍光。 從劉賀繼位十幾天開始,霍光已經和張安世商量廢立皇帝事宜。 毫無懸念,在第二十七天,霍光通過提線木偶上官皇太后廢掉劉賀。 同時,劉賀帶到京城的二百余人,全部處死。 史書記載,劉賀繼位27天,做了一千多件壞事。 簡直匪夷所思。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如果劉賀扳倒了霍光,恐怕是完全相反的景象。 事件的始末根本不是道德問題。 無非成王敗寇而已。 消滅霍氏 劉賀被廢,大位虛懸,難題又擺在了霍光面前。 本來就無人可立,如今難上加難。 艱難之際,杜延年和邴吉向霍光建議,迎立流落民間的劉病已。 劉病已正是衛氏一門在巫蠱之禍中唯一的幸存者,太子劉據的孫子。 這個人選,霍光滿意。 劉病已是衛氏血脈,關系上與霍光親近。 劉病已自五歲開始流落民間,在朝中毫無根基,容易控制,是極佳的傀儡人選。 于是,十八歲的劉病已被迎回皇宮,是為漢宣帝。 劉病已自小在民間長大,正因如此,他比一般在皇宮中長大的皇子,多了幾分成熟。 十多年的市井生活,讓漢宣帝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宣帝繼位后便展現出韜光養晦的沉穩與機變。 漢宣帝深知霍光的根基,吸取漢廢帝的教訓,沒有選擇硬抗,而是選擇了一條潛伏的長線道路。 霍氏一門權傾天下,除了霍光大權獨攬,霍光的兒子、孫子、女婿、外孫等,在朝廷擔任要職,加上圍繞在霍光周圍的同黨,根基深厚,盤根錯節。 劉病已自小在民間長大,沒有朝廷大臣的勢力,又是霍光擁立,毫無背景和根基。 這樣的實力對比,決定了扳倒霍氏絕非一日之功。 漢宣帝選擇了主動示弱。 給予霍光及霍氏一門極大的尊崇和褒獎,屢次拒絕霍光歸政的試探,積極給遭巫蠱之禍的衛氏一脈平反。 這些舉措使霍光逐漸放下心中的戒備,宣帝之位亦逐漸穩固。 漢宣帝年僅十八歲,心智之成熟,思考之睿智,行為之克制,值得稱贊。 但是霍光仍然不滿足,希望繼續走外戚干政的老套路,通過政治聯姻,把自己的小女兒霍成君嫁給宣帝當皇后。 但漢宣帝在民間時,已娶妻生子。 妻子名叫許平君,并生下兒子劉奭。 許平君父親許廣漢,因罪被處以宮刑,后來被送到掖庭當差。 張賀是太子劉據的家臣,因巫蠱之禍也遭受宮刑,在內宮當差。 經張賀介紹,許廣漢將許平君嫁給劉病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當時劉病已只是一個有污點的皇族,許平君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但兩人相知相識,一見如故。 霍光尚未明言,宣帝下了一道詔書,要大臣幫他尋找原來微賤時的一柄寶劍。 大臣們明白圣意,請立漢宣帝的糟糠之妻許平君為皇后。 霍光無奈,只能立許平君為皇后。 但霍氏之心不死。 漢宣帝繼位的第三年,許平君再次懷孕,即將生產。 霍光的夫人擔心許平君生下龍種,派親信女御醫淳于衍,毒殺許皇后。 許皇后毒發身亡,年僅十九歲。 劉病已悲痛欲絕! 但攝于霍氏威權,此刻只能隱忍。 劉病已把許皇后葬于杜陵南園,這也是他給自己修的陵園。 南園遺愛,故劍情深,此生不能相伴,愿死后同葬南園。 (最美好的愛情) 許平君死后,漢宣帝順了霍光心意,霍成君順利當上皇后,但復仇的種子已經默默發芽。 心里的聲音告訴劉病已,必須得忍,時機未到。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 三年之后,一代權臣霍光,薨。 從漢武帝托孤至今,已二十年矣。 三任皇帝,雷霆風暴,巋然不倒。 終于油盡燈枯。 病重期間,宣帝親自上門探望,執手相看淚眼。 去世后,宣帝及皇太后親臨喪禮,以皇帝之禮下葬,謚曰宣成侯。 霍光喪禮之極盡哀榮,也成為霍氏一族最后的絕唱。 宣帝已經隱忍很久了,終于等到霍光去世。 霍氏群龍無首,機會悄然來臨。 在霍光死之前,宣帝早就心里暗暗籌劃了,所以霍光一死,沒有任何猶豫,馬上開始行動。 第一,人事調整。 提拔自己的親信,任用與霍氏有過節的朝臣,例如魏相、邴吉等。 拔擢政治新人,例如疏廣、疏受、蕭望之等。 拉攏位高權重的中間派,例如張安世等。 重用后族許氏子弟,母族史氏子弟,令其掌握軍權。 宣帝眼光很準,這些人均成為倒霍派的主力干將。 第二,立劉奭為皇太子,表明態度。 劉奭是許平君所生,漢宣帝向朝臣表明態度,同時震懾現任皇后霍成君。 第三,霍氏明升暗降。 對于霍氏及同黨,則采用明升暗貶、調離中央、架空職權的策略,一步步削弱霍氏權柄。 霍光的兒子霍禹,升官為大司馬,但是解除兵權,削除實權。 霍光女婿范明友,升任光祿勛,但解除掌握兵權的度遼將軍職務。 另外霍氏親屬如任勝、張朔、王漢等,均任命為外地各郡的太守。 改革官吏上書制度,不用再經過尚書,直接呈覽皇帝,架空了霍山、霍云領尚書事的權力。 胡騎、越騎、羽林及兩宮衛的兵權,也都由霍氏子弟處收回,由許氏、史氏子弟掌握。 漢宣帝年僅二十六歲,舉措得當、手段高明、成果斐然。 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已經順利把霍氏所掌的權力,逐漸拿回自己手中。 反觀霍氏一黨,龍頭已失,在宣帝這種恩威并施的組合拳之下,毫無反抗之力。 除了終日惶恐啼哭,能想到的反擊手段,居然是讓霍成君在宮里毒死太子,簡直是可笑。 霍光在時,已經毒死過皇后,如今漢宣帝必然嚴加防范,毒害之計注定失敗。 霍氏一黨按奈不住,第二年終于謀反。 但霍氏已經沒有主心骨,謀反也沒人精心謀劃,只是大勢已去的困獸猶斗。 果不其然,還未施展,已被告發,輕松掃平。 毫無懸念,霍后被廢,霍氏族滅。 把控朝政二十年的霍氏一族全劇終。 后人評價宣帝“聰明遠識,持制萬機”,更在漢文帝之上。 二十六歲的少年,高瞻遠矚,沉著冷靜,出手即是不凡。 塵埃落定之后,漢宣帝可到南園,許平君墓前,撒一壺濁酒,告慰愛妻在天之靈。 兩年之后,宣帝劉病已下詔,將自己名字改為劉詢。 因“病已”二字太常用,不易避諱,所以改名,以免百姓不經意間觸碰皇帝忌諱。 宣帝寬仁之政,可見一斑。 孝宣中興 宣帝劉詢,在位二十五年。 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國力強盛,史稱 “孝宣中興”。 漢宣帝的執政業績,史有公論,就不贅述。 但宣帝朝有一件小事,值得記一筆。 剿滅霍氏謀反,首先告發的是楊惲,楊惲是司馬遷的外孫。 司馬遷死后,《史記》僅在私下流傳,沒有正式發布。 立功封侯后,漢宣帝朝政治清明,于是楊惲將《史記》公布。 《史記》對于劉氏諸帝,并非一味頌揚,甚至頗有譏諷之辭。 反倒一些沒有那么政治正確的人物,如項羽、呂后等,濃墨重彩,彰顯其光。 太史公臨死前,甚是擔心《史記》會被漢武帝銷毀,一直未公布于世。 宣帝朝《史記》公開發布,可見政治清明,輿論寬松。 國家之小事,史家之大事。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轉發^^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