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駕崩,劉驁繼位,是為漢成帝。 漢成帝繼位的基本盤。 漢朝開國已歷一百五十余年,社會矛盾已積累到一定程度,父親漢元帝又非雄主,缺乏決斷力,宦官當?shù)溃t臣被驅(qū),朝政日益衰落。 王朝走到中后期標志之一,即是皇帝子嗣日益稀少。 漢元帝劉奭,一生只有三個兒子,除了無子早亡的漢昭帝,是開國以來子嗣最少的一位皇帝。 此后更是每況愈下,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竟然沒有養(yǎng)大一個兒子。 對于父子血脈傳承的皇室,子嗣不旺在政治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皇帝子嗣稀少,大位嬗遞很難選出年長且賢明的繼承人,被迫選擇幼主或外藩,為女主、外戚、權臣掌權創(chuàng)造了機會。 自成帝繼位之后,太后所屬的王氏家族,逐漸走進權力中樞,并最終使王朝崩潰。 從此篇開始,我們需要面對一個逐漸衰老凋零的王朝,軟弱荒淫的皇帝們,互相傾軋的朝臣,此起彼伏的叛亂。 漢民族的高光時刻,已隨著王昭君遠行的背影,漸行漸遠。 成帝繼統(tǒng) 劉驁是個有運氣的人,出生在其父親的太子位正岌岌可危之時。 他的到來,得到了爺爺漢宣帝的激賞,同時也鞏固了其父的太子之位。 三歲時父親做了皇帝,五歲被立為太子,母親被立為皇后。 作為嫡長子,少年時代可謂無憂無慮。 母親王政君,偶然得寵懷孕,漢元帝對她也沒有感情,一生只生了這一個兒子。 王政君全心全意撫養(yǎng)兒子,也就成了年輕的皇后唯一的事業(yè)。 父親仁弱,母親只有唯一兒子,父親其他嬪妃生的兒子也不多,自己還是父親繼位的大功臣。 萬般寵愛集于一身,能培養(yǎng)出一個什么樣的人來呢? 當然是紈绔子弟了。 劉驁才十幾歲,史書就有“頗有酒色之失”的斷語。 這在以前的劉家皇子中,是很少見到的。 元帝也安排了儒家的博士張禹、鄭寬中教育劉驁,但似乎效果欠佳。 元帝劉奭慢慢開始不喜歡這個太子,也起了廢長立幼的念頭。 當時劉奭有三個兒子,另外兩個是劉驁的競爭對手。 長子劉驁,皇后王政君所生,立為太子; 次子劉康,傅昭儀所生,立為山陽王,后改為定陶王; 三子劉興,馮昭儀所生,立為中山王。 這三支龍脈在不久的將來,都會有皇帝即位,而三個女人的戰(zhàn)爭,也持續(xù)了數(shù)十年之久。 山陽王劉康首先成為競爭者。 因為傅昭儀深得寵幸,劉康多才多藝又精通音律,深得元帝劉奭的喜愛,已經(jīng)到了“坐則側席,行則同輦”的地步。 王政君幾乎見不到皇帝,太子劉驁又沉迷酒色,被皇帝嫌棄。 此消彼長,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失寵的女人王政君展示出政治手腕,與大哥王鳳積極聯(lián)絡朝中重臣。 如親族重臣史丹,宣帝外戚王商,得寵宦官石顯等,都成為護佑太子的主力干將。 反觀傅昭儀,在宮里頗得人心,但并未聯(lián)絡外間重臣。 有了幾位重臣傾心相助,太子數(shù)次逢兇化吉。 加上元帝劉奭本身就優(yōu)柔寡斷,耳根子軟,幾次想發(fā)作,都被一一勸解而放棄。 元帝臨終,也是傅昭儀、定陶王劉康在身邊陪護,皇后、太子隔絕在外,情勢危急。 結果史丹直闖入臥榻前,磕頭痛哭,以死相諫。 元帝已病入膏肓,耳根又軟了一次,終于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 劉驁終于熬到了那一天,等到父親的死訊,繼位成為皇帝。 天賜良機 漢成帝劉驁,青年時代是紈绔子弟,執(zhí)政之后是荒淫無道的昏君。 漢成帝在位26年,縱觀兩漢四百余年的歷史,他的在位時長,僅次于漢武帝劉徹和漢光武帝劉秀。 當然,這里排除了東漢末帝漢獻帝劉協(xié),雖然劉協(xié)在位33年,但完全是個傀儡,一天也沒有掌握過權力。 比漢成帝在位時間略短的,是漢宣帝劉詢和漢文帝劉恒。 應該說,漢成帝有很好的機會。 上述四位皇帝,都是大神級別。 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文治武功,舉世無雙。 光武帝劉秀,婦孺皆知,后文會詳細介紹。 雖然成帝繼位時,西漢帝國已經(jīng)開始衰落,但并未出現(xiàn)大危機。 如果劉驁能勵精圖治,未嘗不能像祖父劉詢一樣,出現(xiàn)漢朝中興。 劉驁繼位時十九歲,正是大展宏圖的好青春。 上述幾位,除了劉秀是開國皇帝,其余三位,文帝二十四歲繼位,武帝十六歲繼位,宣帝十八歲繼位。 可以看出,兩漢大神級的皇帝,起步都是同一年齡段。 但是起點相同,但個人作為未必相同。 劉驁初登大位,面臨的朝局,相對也比較簡單。 主要是兩派勢力需要周旋。 一派是母系外戚,包括了母親王政君和大舅王鳳。 一派是元帝寵臣,宦官石顯。 其余還有一些力量,比如史氏外戚、王氏外戚、馮氏外戚,這些都是親緣關系更遠一些的外戚家族。 確實可以看出,外戚勢力當時已經(jīng)是朝堂之上最重要的力量,這些外戚都以家族為單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對朝政影響力很大。 反觀宦官石顯,雖然在元帝朝,靠著元帝的寵信,大權獨攬,但畢竟宦官出身,沒有家族勢力支持。 到了劉驁繼位,僅半年時間,劉驁聯(lián)合外戚勢力,通過明升暗降的方式奪取石顯的權力,石顯很快失勢,被逐回家,病死途中。 外戚勢力當然也強,但遠不及宣帝初期的霍光。 在朝政方面,劉鶩面臨的基本盤并不復雜,如果劉驁能像他爺爺漢宣帝那樣聰明強悍,手段狠辣,制約外戚勢力是可以作為的。 外戚雄起 有必要先介紹封建社會的人才選舉制度變遷,這是理解漢末外戚勢力膨脹的基礎。 大約到漢武帝后期,中華帝國完成了分封制向集權制轉變。 對于集權制如何選用人才,當時沒有特別成熟的方法。 漢代主要采用察舉制,舉孝廉,舉茂才,簡而言之,就是各級官僚按不同標準向朝廷推薦人才。 這種選人方法肉眼可見的問題,就是大部分被推舉出來的都是大家族的子弟,寒門子弟機會很少。 西漢中期以后,往往一個人得勢,家族里的兄弟子侄都被推薦出來,形成盤根錯節(jié)的家族勢力。 外戚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一個類別。 武帝朝的衛(wèi)氏一門,昭帝朝霍氏一門,乃至于剛剛嶄露頭角的王氏一門,外戚勢力愈來愈強。 這種察舉制,帶來大家族勢力的成長,終于到東漢、魏晉,形成強大的門閥氏族,門閥勢力就成了主要的政治勢力,稱為門閥政治或氏族政治。 雖然經(jīng)過一些改良,比如魏曹丕推出九品中正制,但基本還是換湯不換藥。 最終隋唐推行科舉制,才真正打破了門閥氏族對朝廷官吏的壟斷局面,門閥勢力逐漸消失。 我們當然不能要求劉驁有超越時代的視角和格局,通過人才選舉機制,從根本上制約外戚家族的膨脹。 但至少權力制衡的帝王術,應該是皇帝這個崗位的基本任職條件。 可惜劉驁這方面做的不好。 配合舅舅王鳳,鏟除宦官石顯,倒是干凈利落。 但內(nèi)有太后,外有舅舅軍政大權一把抓,鏟除石顯也算順理成章,看不出劉驁多有手段。 接下來,就是王政君系外戚的表演時間了。 王政君的父親叫王禁,就是成帝劉驁的外祖父。 此人別的本事沒看出來,對生孩子情有獨鐘。 一共生了四個女兒,八個兒子。 除了長子王鳳,還有王譚、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王曼。 其中王曼死的早,剩下七個兒子都顯貴。 王鳳是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 王政君同母弟王崇,安成侯。 剩下五個兄弟先封關內(nèi)侯,五年后的一天,均封為徹侯,稱為“五侯”。 后面最高峰時,王氏一門,十人封侯,煊赫一時。
皇權穩(wěn)固,最忌一支獨大,當時尚有其他一些外戚勢力,如果駕馭得當,也可以適當抑制王氏勢力。 比如史氏,就是在護佑劉驁?zhí)游贿^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史丹; 馮氏,元帝寵妃馮昭儀的弟弟馮野王; 另一個王氏,就是漢宣帝母親王氏家族,代表是王商。 許氏,元帝生母許平君家族的許嘉,其女兒是成帝劉驁的皇后。 但這些勢力紛紛被王氏家族所排擠,不是死,就是離開朝廷,逐漸形成王氏獨大的局面。 王鳳輔政十一年,基本把反對派勢力消滅殆盡,牢牢把持了朝政。 王鳳死后,堂弟王音繼續(xù)輔政七年,然后王商接替,輔政四年,然后王根四年,最后一棒傳到侄子王莽手中。 可以看到,從成帝劉驁繼位開始,宮里是太后王政君主持,朝廷上是其兄弟侄子輪流掌權,中間雖然有些小波折,但權力基本上始終掌握在王氏外戚手中。 風流天子 如果說漢元帝還不能算徹頭徹尾的昏君,只是比較平庸,漢成帝劉驁就是徹底的昏君。 朝政被外戚把持,劉驁主要精力就是酒色二字。 劉驁是真情種,錯生在帝王家。 男寵張放,也是名門之后,武帝朝酷吏張湯的后代,宣帝朝大司馬張安世玄孫,敬武公主之子。 張放本人是自帶美顏效果的小鮮肉,一次游宴中被劉驁看中,兩人立刻如膠似漆。 劉驁還特意把許皇后的侄女嫁給張放,作為他們二人的定情信物。 后來惡婆婆王政君拆散了這對同性鴛鴦,把張放攆出京城。 倆人只能鴻雁傳書,互訴相思之苦。 最后成帝駕崩,張放痛哭而亡。 好吧,你們是真愛。 劉驁對于女人,也很有愛,男女通吃。 開始是許皇后被專寵,后面是班婕妤得寵,衛(wèi)婕妤得寵。 最終,落到了趙氏姊妹花手中。 姐姐叫趙飛燕,妹妹叫趙合德。 環(huán)肥燕瘦,趙飛燕是與楊貴妃齊名的國色天香。 妹妹趙合德的姿色尚在姐姐之上。 這兩姐妹出自陽阿公主府中,一如老劉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公主們的副業(yè)就是給皇帝拉皮條。 二人進宮后就得到了專寵,前面那些寵妃紛紛失寵,劉驁又找到真愛了。 怎么寵就不用多說了,但這對姊妹花不是良善之輩,把后宮攪得天翻地覆。 不但讓劉驁絕了后,最后劉驁本人也死在了趙合德的床上。 史書尚有記載,劉驁為了討得趙合德的歡心,居然殺死了自己襁褓中的親生兒子。 因此還留下了“燕啄皇孫”的成語。 但此事應該是編出來的,當事人死無對證,后面的王氏家族為了政治目的潑的臟水。 劉驁是好色荒淫,但不是喪心病狂,殺死自己的兒子不合邏輯。 劉驁被譽為歷史上最死得其所的皇帝。 用生命詮釋了畢生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轉發(fā)^^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