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馬克思韋伯說,魅力型君主是不穩定的。 1 李重進與張永德二人,既是柴榮的得力干將,也是他皇位傳承的最大威脅。 如果柴榮不死,以他的威望,自然可以彈壓住二人的野心。 然后慢慢培養柴宗訓,兒子長大成人了,那就高枕無憂。 可惜就在于,柴榮沒能再多得十幾年的陽壽。 不但統一大業飲恨中斷,皇位傳承也變成非常棘手的問題。 所以,當柴榮身體抱恙,自知時日無多后,就要對李重進、張永德二人動手了。 柴榮最后一戰是攻伐幽州,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結果行軍路上發現一個口袋,內有一塊木板,寫有“點檢作天子”的字樣。 熟悉歷史就知道,這種事肯定不是出于天意,而是人為操作的結果。 柴榮回京后,便罷免了張永德的禁軍兵權,由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 “點檢作天子”事件背后,要么就是柴榮自己制造的,要么就是李重進使壞。 無論如何,柴榮是找到了削除張永德兵權的借口。 2 但剩下的李重進也沒有高興太久。 柴榮臨終之前一年,李重進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出鎮淮南,就沒有再召回京師。 除掉兩個最有威脅的禁軍將領,柴榮重新洗牌了兩大禁軍系統。 其中殿前軍由趙匡胤統帥,侍衛親軍則由韓通實際統帥(名義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仍是李重進)。 柴榮重新安排的兩位禁軍統帥,也是暗含深意的。 趙匡胤是殿前軍系統殺出來的名將,是柴榮一手提拔的親信。 韓通則是侍衛親軍系統出身,代表可以與殿前軍分庭抗禮的勢力。 趙匡胤與韓通分別執掌兩軍,又是當年李重進與張永德相互抗衡的翻版。 這樣的洗牌結果,已經是柴榮在倉促之間,可以做到的最好的安排,但柴榮最終仍輸給了時間。 我們仍要強調,柴榮做皇帝一共只有六年,上馬征戰四方,下馬搞內政禮法。 還要抽出身子,平衡李重進與張永德的野心,打壓侍衛親軍,扶持殿前軍,最終形成兩軍分庭抗禮的局面,也都是在短短六年中完成的。 公元959年七月,宗柴榮剛剛安排好身后事,就一命嗚呼了。 七歲的柴宗訓繼位,是為后周恭帝。 3 柴宗訓年幼繼位,當然無法親政。 朝中大權由三位宰相執掌,范質和王溥、魏仁浦。 這種主少國疑的局面,潛在的威脅其實所有人都看得到。 朝中人心不穩,謠言四起。 掌管殿前軍的趙匡胤,已經成為顯而易見的不安定因素。 宰相團中,王溥早與趙匡胤暗通款曲。 殿前軍是趙匡胤直接統領,之下的石守信、王審琦也都是趙匡胤死黨。 即使是在侍衛親軍中,除了韓通,之下的韓令坤、高懷德,也是趙匡胤一黨。 真正在身份資歷上,能壓過趙匡胤的,李重進、張永德,都被排擠出禁軍了。 所以雖然大家都能看出趙匡胤的威脅,但朝中實際已無人有實力壓制趙匡胤了。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邊關傳來情報,遼國和北漢入侵。 宰相團都是文官,只能派趙匡胤率領禁軍出征迎敵。 趙匡胤和弟弟趙匡義,謀士趙普,正月初二就率軍出征,到達了汴梁幾十里外的陳橋驛。 晚上休息時,趙匡義、趙普和禁軍將領們,拿出準備好的黃袍,跑到趙匡胤營中,黃袍加身,高呼“點檢作天子”。 趙匡胤被眾將官裹挾著披上了黃袍,只好率軍回師,奪取政權了。 這就是歷史上的黃袍加身。 其實這整個的事件,都是趙匡胤集團炮制出來的。 從遼國和北漢入侵的軍報,一直到黃袍加身,劇本都是照抄。 韓通作為京城唯一有兵權的反對派,當然是趙匡胤一伙重點的照顧對象。 這邊黃袍一加身,立刻派兵抓捕韓通。 韓通正在宮中當值,聽聞兵變,趕緊往家跑。 王彥生直奔韓家,將韓通及其一家全部殺光。 史書記載,韓通準備聯絡禁軍,但韓通未必能控制禁軍,其屬下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都是親附趙匡胤的。 所以韓通更像是被趙匡胤一黨,直接殺害的。 接下來還有兩位宰相,范質和魏仁浦,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自然好辦。 有王溥做帶路黨,帶兵威脅一下,兩位宰相只能俯首就范,頂多落幾滴淚而已。 之后就是例行禪讓程序,翰林學士陶谷拿出禪代詔書,估計是早就準備好了。 正月初四,趙匡胤登基稱帝,國號宋,是為宋太祖。 回顧一下,正月初一得到軍報,派趙匡胤出征。 正月初二出征,晚上部隊到達陳橋驛。 初三早上黃袍加身,然后率軍回京,同時派人誅殺韓通一家,威逼二位宰相。 初四趙匡胤登基稱帝。 這樣緊湊的劇情,軍中有黃袍,登基就有詔書,如果沒有提前反復修訂的劇本,各位演職人員的通力合作,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當時的情境下,趙匡胤陳橋兵變,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畢竟后周仍是強敵環伺的狀況,統一大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幼帝才七歲,想等他長大成人,時間太長,變數太多。 且不說國內仍有很多蠢蠢欲動的軍閥,四面的強敵也仍舊虎視眈眈,遲早會生變。 對于后周政權來說,換個名字,改個姓氏,其實沒什么損失。 反而是擁立了一位戰功卓著、素有威望的大將,才能打消國內外的動蕩,繼續推動雄主未竟的事業。 從國家大勢角度講,不能過分指責陳橋兵變的道德缺失。 趙匡胤奪權,私德有虧,但于國于民,確實是得到了有利的結果。 后世有很多人基于對一代明君柴榮的尊敬與懷念,也在探討是否有辦法阻止陳橋兵變的結果。 我們認為是沒有辦法的,并非柴榮做得不夠完美,而是大勢使然。 趙匡胤是罪魁禍首,但李重進和張永德也不是無私之輩,如果他倆掌兵權,結果一樣會造反,歷史不會有什么不同。 有人提出柴榮應該把老岳父符彥卿調回來坐鎮京師,但符彥卿也同時是趙匡義的岳父,對他來說,姓郭姓柴姓趙區別都不大。 要把這些人全殺了,那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這批軍頭會崛起,結果恐怕還是一樣。 其實在當時的亂世大背景下,只有皇帝本人有足夠威望,才能玩得起左右制衡的帝王術。 就像馬克思韋伯總結的,魅力型君主是亂世所需要的統治者,但魅力型君主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會逐漸轉變為傳統權威型君主傳承模式。 五代十國都是典型的魅力型君主,所以皇權更替混亂無序,雄主死,江山亡。 北宋建立后,統一天下,重建了倫理秩序,皇權更替才慢慢完成了魅力型向傳統權威型的轉變,逐漸趨于穩定有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