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急速下行的中國房市對世界意味著什么? 金刻羽(Keyu Jin) 經濟中國中,房地產行業總是迷霧重重。在鼎盛時期,房地產行業占廣義國民經濟產出的四分之一。它見證了北京和上海的人們支付的房價與舊金山和紐約差不多的情形,盡管他們的收入只有美國買家的四分之一。 眼下,許多人認為,我們即將見證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急劇收縮。政府希望介入,以遏制投機,并控制所謂“三高”問題: 高房價、高負債和高度金融化。如此處置,戲劇性是絕不少的。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支持已大幅下滑。今年更早些時候,房產銷售下降了20%-30%。一些正在進行的開發項目尚未完工,但人們已走上街頭,聯手發起了抗議活動,要求停止支付那些項目的抵押貸款。 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中,很多都無力償還債務。即使是幸存者,也飽受資金短缺之困,并處在流動性危機當中。風險在于,眼下房地產市場的危機將拖累更廣泛的經濟,打擊供應商、建筑業的中小企業和家庭消費。而且危險的是,銀行系統將其至少四分之一的資產投向了房地產。 當下亟需的是對這場自我實現的危機施以援手:人們認定房地產開發商將資不抵債,這會促使購房者推遲購買,并造成融資枯竭。抵押貸款市場的某種貨幣舒緩和放寬是不夠的: 通過放松抵押貸款去刺激需求不會解決問題,擬議中的一攬子救助方案可能也不會起到什么作用。盡管房地產開發商過去有過不擇手段的行為,但政府必須向開發商提供多得多的援助。要打破這一循環,政府需要釋出遠為有力的信號,并灌輸信心。 經濟中國面臨的短期壓力是切實存在的,但中國不會經歷嚴重的房地產危機。首先,中國家庭歷來擁有非常高的儲蓄率,這理當使得他們可以相對容易地應對利息支付問題。這與2008年美國或歐洲的情況不同,當時負債累累的房主無力支付基本款項。 被壓抑的住房需求仍然存在:快速的城市化意味著新居民會希望在城市中謀得一席之地; 在一個男性婚姻市場競爭激烈的性別傾斜的國家,單身者擁有房產后會變得更“適格”。 全面金融危機也不太可能爆發。主要銀行都由國家所有,不會被允許倒閉。中國這里沒有復雜、不透明的中介鏈條,而那正是西方銀行體系的特征。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外國債權人將不得不接受巨額投資損失,但這對國際經濟的連鎖反應可能是有限的。總體而言,中國資產對外國玩家的敞口是有限的:目前,外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股票和債券不到5%。這與抵押證券(MBS)不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全球都暴露在抵押證券造成的風險之下。 我們今天所見證的已經是過去十年來第三個主要的房地產市場周期。國家有理由進行干預: 為中產階級提供更多平價住房,以贏得他們的心。過熱的行業也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過去,揮霍無度的房地產公司擴張到了與房地產無關的領域,同時,許多其它企業則轉向房地產投資,而不是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 但假如給市場降溫的方法太過迅速和苛刻,效果也會適得其反。住房市場的問題是結構性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以解決。其中一個問題在中國的金融體系本身。房地產投資的表現一直優于整體市場。中國大約80%的人口擁有房產,而且擁有不止一處房產的比例高得驚人:據報道,在城鎮地區,這一比例超過了20%,我看到的估計是整體高達40%。 另一個問題是“市長經濟”。地方政府出售土地以增加收入,并且用土地作為抵押,大量借貸。房地產往往是發展的催化劑: 開發商建造住宅時,會一并帶來基礎設施投資、零售、服務和就業。這可以解釋,過去十年間,地方政府的熱情何以迅速從工業化轉向大規模城市化,因為城市化是拉動地方生產總值增長的更快途徑,使得開發商可以自由發揮杠桿作用,囤積土地,過度擴張。 國家希望看到房地產行業從“很少冷,絕大多數時候熱”轉向反面。這有賴于從根本上改造國民經濟結構,而不只是嚴格監管。要讓經濟有序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有賴于技巧熟練的導航和更輕松的駕馭:事實證明,很少有政府在這方面特別擅長。 (作者1982年生于北京,在哈佛大學獲得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終身副教授。本文原題“China’s property market is in freefall.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the world economy?”,由英國《衛報》網站發布于2022年8月23日。譯者聽橋,不能保證術語的理解準確。) 譯文未獲授權 轉載時請保留原始出版信息 正文約1500字,感謝閱讀,請欣賞音樂 ![]() |
|
來自: 昵稱2299832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