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活動中,我們有時會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這種回避對視行為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與對方對視之后快速的將自己的目光轉移到別處(gaze averison),二是感覺到對方的存在后不敢與其對視(gaze avoidance)。 以往的研究發現,社交焦慮會讓我們過度警覺環境中的威脅,隨后避免與這些威脅直接接觸,所以,社交焦慮是導致我們產生回避目光接觸的行為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們不敢與對方長時間對視,還可能因為對方的名望、社會地位比我們高,我們害怕對方給我們施加壓力,便主動服從這一種權威。所以,服從也是導致我們產生回避目光接觸行為的原因之一。 那么,帶有焦慮特質的個體,發生的回避對視行為更多的是gaze aversion 還是gaze avoidance呢?Van Honk等人借助眼動技術對這個問題進行的探討。 研究方法:該研究先通過特質焦慮量表將38名被試分為高焦慮組和低焦慮組,同時還使用特質憤怒量表測量了所有被試的特質憤怒水平。其次,讓所有被試完成一個記憶任務。記憶任務分為兩個階段(如下圖):編碼階段(Encoding Phase)和重置圖片階段(Relocation Phase)。 在編碼階段,被試有20s的時間記住由4名扮演者扮演的4張憤怒/開心面孔的圖片和4張中性面孔圖片(共8張)的位置。通過屏幕上方逐漸變短的藍色長方形來提示被試剩余的時間,并借助眼動儀收集被試對面孔圖片的注視時間[fixation duration (FD)]和注視點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fixations (PF)]的數據。 編碼階段結束后立即進入重置圖片階段。重新放置圖片階段無時間限制,被試只需要將面孔圖片用鼠標拖動到在編碼階段記住的位置即可。在這一階段,不記錄被試的眼動數據,但是要計算被試正確放置面孔圖片位置的百分比。每個trail中只呈現一種情緒性(憤怒/開心)面孔圖片及其相對應的中性面孔圖片,每種情緒性圖片呈現4個trails,共隨即呈現八個trails。 結果發現,焦慮個體面對憤怒面孔時會出現警覺-回避的注意模式,即先會警覺憤怒面孔圖片的出現,隨后避免直接看到憤怒面孔圖片,這種注意模式更多的體現為gaze avoidance。 另外,研究還發現警覺-回避注意模式可以增強焦慮個體對憤怒面孔圖片位置的記憶。高特質焦慮、低特質憤怒的被試在看到憤怒面孔圖片之后會更快地轉移對憤怒面孔圖片的注視,這種注意模式更多的體現為gaze aversion。 有研究發現,高特質焦慮、低特質憤怒的個體常常會比較容易服從權威。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當處在一個具有威脅性氣氛的環境中,個體出現gaze aversion很有可能是因為他選擇主動服從于比自己厲害的人。 參考文獻: DavidTerburg, Henk Aarts, Jack van Honk. (2012). Memory and Attention for SocialThreat: Anxious Hypercoding-Avoidance and Submissive Gaze Aversion. Emotion.Vol. 12, No. 4, 666–6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