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為幫助緬甸,派出大量遠征軍奔赴前線。當時,盤踞在緬甸境內的日軍數量很多,還擁有大量先進武器,戰斗力很強。 遠征軍為了贏得勝利,多次跟日軍殊死搏斗,每次爆發戰斗,都會打得非常慘烈。最終,遠征軍贏得了勝利,卻也犧牲了10萬人。
客觀來說,這10萬遠征軍都是為了幫助緬甸才犧牲的,沒有他們的拼死戰斗,緬甸可能早就被日軍徹底占領了,可是緬甸卻沒有牢記這份恩情。 多年以后,緬甸政府恩將仇報,狠心炸平遠征軍烈士的墳墓,建起了高樓大廈。這是為何呢?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抗日戰爭時期的緬甸人,對殘忍侵略他們的日軍,并不是特別痛恨,反而有些歡迎。這個事情說起來可笑,卻是那個時候的實際情況。 英國人強大起來后,多次對緬甸發動進攻,武力占據了緬甸全境,還把緬甸劃分成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在此之前,緬甸長期對清政府稱臣納貢,照理說清政府應該為緬甸撐腰,幫他們趕走英國人,可是清政府根本不敢那么做。 遭到英國的占領和剝削后,緬甸人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他們做夢都想把英國人趕走,但是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只能任由英國人肆意剝削。 20世紀40年代,已經逐漸陷入劣勢的日軍,為扭轉戰局,同時獲取更多資源,對東南亞各國發動了進攻。 為了盡快占領緬甸,日本對外宣稱,日緬兩國是同宗同源,他們是來幫緬甸反抗英國人的。 緬甸百姓覺得這是一個擺脫英國的好機會,積極配合日本的各項軍事行動,很快就讓日本贏得了許多勝利。 事實上,日本從來都沒有想過幫助緬甸,他們占領緬甸的各個城市后,奪走了很多財富和資源。 緬甸人逐漸醒悟過來,他們是在引狼入室。這時候,日本已經在緬甸站穩了腳跟,緬甸百姓就算是后悔也已經晚了。 如果任由日本持續占領緬甸的話,滇緬公路的運輸肯定會受到影響,甚至會被日軍掐斷。 這是我國獲取國際物資的重要渠道,要是被日軍得逞的話,國內的抗戰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國派遣遠征軍去了緬甸。 總的來說,這段歷史比較復雜,部分冥頑不靈的緬甸人甚至認為,中國當時派人來緬甸是為了自救,不是真的想要幫他們。 國內同胞卻覺得,如果沒有遠征軍當時的拼死援助,讓日軍徹底占領緬甸的話,緬甸百姓的下場肯定會特別凄慘,是遠征軍救了他們,緬甸人應該學會感恩。 因此,緬甸政府炸平遠征軍烈士墳墓時,國人都特別憤怒,要求緬甸方面給一個說法,緬甸卻不愿意認錯。 事情越鬧越大,我們痛心地發現,只有中國烈士的墳墓被緬甸惡意破壞了,日軍的墳墓和英軍的墳墓,都得到了妥善的護理。這樣的反差,特別令人憤恨。 如今國家已經開展了尋找遠征軍烈士遺骸的行動,陸續把烈士們的遺骨接了回來,希望他們能在國內得以安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