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分析 本篇說明了針刺補瀉手法及其要領,強調針刺之要在守機守神,最后還從人與自然界相對應的角度,闡述了九針的不同功用,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針刺補瀉的原則,應與氣之開合相結合。經氣至為開,經氣去為合,謹候其氣之所在,而行補瀉,以調節經氣方能取得療效。但瀉法要達到針下寒,補法則要達到針下熱為目的。在手法上,補法以徐出針而疾按之,瀉法則以急出針而徐按之,這對后世刺灸學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如“燒山火、透天涼”的針法即在針下熱、針下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并提出徐疾開合的補瀉方法,實開復式補瀉手法的先河。 本篇還論述了瀉實必虛、補虛必實方可出針。要求醫者掌握經氣來臨的時機而進行補瀉,特別強調持針感覺和精神集中,(手如握虎)而正直,并且要專心致志,思想集中去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這對針灸醫生來說確是必須遵循的。 九針為9種針具的總稱,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即镵針、員針、鏝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在《靈樞·九針論》、《靈樞·九針十二原》、《靈樞·官針》、《靈樞·刺節真邪》及本篇均有記載,現代各種針具均由九針發展而來。 臨床應用 (一)針刺補瀉手法 徐疾補瀉法,是單式補瀉手法之一。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內經》里記載比較具體。《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靈樞·小針解》解釋為∶“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這種方法是以進針、出針過程的快慢來區分補瀉。操作時,使用補法先在淺部候氣,得氣后,將針緩慢地向內推入到一定深度,退針時疾速提至皮下,此種徐進疾退手法,意思是引導陽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故是補法;在用瀉法時,進針要快,一次就進到應刺的深度候氣,待氣至后,引氣往外,出針時要慢地分層而退,主要是使邪氣隨針引申,由深出淺,由里達表,所以能起到瀉的作用。 但關于徐疾法,《靈樞》和《素問》有不同的記載。《針灸大成》解釋說∶“疾徐二字,一作緩急之義,一解作久速之義。”緩急就是快慢,這一解釋即上文所說的以進出針過程的快慢區分補瀉;久速是指留針時間的長短。本篇說∶“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這里將徐疾解釋作出針時間的長短。徐出針,意指慢出針,即留針時間較長;疾出針,意指快出針,即留針時間較短,此外再結合按閉穴的快慢來區分補瀉。 復式補瀉手法是操作比較復雜的一些補瀉方法,在金元以后的針灸著作中記述較多,其中以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為代表。如《金針賦》記載∶“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有準"、"透天涼,治肌肉骨蒸,先深后淺,用六陰而三出三人,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而《針灸大成》論述更為細致。燒山火多用于治療冷痹頑麻、虛寒性疾病,以針下出現熱感效果更佳;而透天涼手法多用于熱痹、急性癰腫等實熱性疾病,也用于肌熱骨蒸等熱癥,若針下出現涼感,療效較好。這無疑是在本篇針下熱、針下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針刺復式手法。 (二)守機守神,為針刺之要 本篇談到“神無營于眾物者,靜志觀患者,無左右視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患者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要求針刺時,醫者要精神集中,不要受外界干擾,要專心致志地觀察患者,不能左右張望。下針時,要保持針端正垂直,不能歪斜。下針后,要注意患者的精神,要注視病人雙目,以把握其情緒變化,使經氣容易運行。在《靈樞·本神》開篇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問·寶命全形論》也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強調治神為刺法之首,要求醫者在針刺治療中掌握和重視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機體變化。 具體來說,一是要治患者之神。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提高療效促進疾病康復,反之,“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謂“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針刺更是如此。因為針刺取得療效的關鍵是“得氣”,而“得氣”與否的前提之一就是患者的精神是否與醫生協調配合,過度緊張和心不在焉都較難以得氣,故《素問·調經論》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即采取了醫者侍針佯言深刺,待患者精神狀態發生改變,意志內守時才入針行刺的技巧。精神因素在針灸臨床治療中對醫患雙方都有密切關系,它對于針刺操作手法要求是否成功,針刺療效能否提高,都有其重要意義。說明醫生既要觀察疾病的表現,又要了解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情緒。在全面掌握上述情況的前提下,運用與之相適應的針刺手法,才能獲得預期的治療效果。 二是要治醫者之神。本篇特別強調醫生要精神集中,專心致志,觀察患者,"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謹候病者氣血之往來,然后施以相應的手法,方能得氣。守神是要求醫生在針刺治療中,精神集中,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地體會針下感覺和觀察患者反應。《靈樞·九針十二原》強調“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一般技術粗淺的醫生,只是拘泥于觀察患者的形體,單從外表上辨別病情;而技術高明的醫生則更注重患者的精神活動、氣血的盛衰。“神在秋毫,屬意病者。”要求醫生在進針時必須做到“必一其神,令志在針。”(《靈樞·終始》)。行針時要做到“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標幽賦》)由此可知,針刺治病,自始至終都要密切注意病者的精神變化,同時醫生必須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進針和行針。只有這樣,才能較快地得氣,并根據氣血的虛實變化,準確地運用針刺補瀉手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現在臨床有的針灸醫生往往忽略守機守神的針刺原則,馬虎針刺,“扎針如插秧”、“拔針如拔草”,在針刺過程中,一邊聊天,一邊針刺,是違背《內經》針刺原則的,亦不可能獲取理想的針刺治療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給患者帶來傷害和痛苦,應堅決制止。 (三)九針的臨床應用 《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 镵針∶長一寸六分,形似箭頭,頭大末銳,當末端一分處收小,形成尖端,后人有人稱為"箭頭針"。近人在此基礎上發展為皮膚針。 員針∶針體如圓筒狀,針尖呈卵圓形。多用于按摩穴位以治療肌肉疾病。 錕針∶長三寸半,針頭如黍樣粟形,圓而微尖。近人有稱為“推針”。用于按壓經脈及穴位。 鋒針∶即現代常用的“三棱針”。針體圓,針尖呈三棱狀,有刃。主要用于刺破皮下靜脈及小血管,治療癰腫、熱病、急性胃腸炎等。 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形如劍。后人稱為“劍頭針”。 員利針∶狀如馬尾,針尖又圓又尖。臨證多于針后(不留針)配以拔罐法,其治驗速效。亦可用于較小癰癤,其膿已成,點刺適當深度(以勿傷皮肉為度),將膿排出,或配以拔罐排膿。成人暈厥及小兒疾患亦常用此針。 毫針∶《靈樞· 九針論》云∶"七曰毫針,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又形容其治針之形“令尖如蚊虻喙”。《內經》各篇所載“微針”,皆指此而言。毫針是臨床常用的針具,用于通調經絡,治寒熱、痛痹等各種疾病。 長針∶針體較長,一般為六至七寸(相當于20~23cm)或更長一些。多用于深刺,以治療慢性風濕病、坐骨神經痛等。后人稱為“環跳針”,近人又發展為芒針。 大針∶針體較粗,針尖微圓。有瀉水的作用,多用于治療全身水腫及關節積液等,后人用作“火針”。 |
|
來自: 昵稱1Z7nN02j > 《內經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