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3151期。解放戰爭打到1948年4月,軍事局面被動的東北國民黨軍,已經龜縮在錦州、長春、沈陽等幾個主要城市和據點,而東北野戰軍此時已經壯大到9個縱隊,在兵力上對敵人占據優勢。林帥結合形勢,提出了一個新的口號:練好兵,打長春。而練兵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則是野戰軍政委羅榮桓。 ![]() 由于東北我軍主要集中在北滿地區,而從地理位置上講,長春比沈陽、錦州都更靠北,所以就近打長春貌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毛主席的戰略高度要高于林總,在林總提出打長春的計劃之前,主席便多次發電報明示暗示,讓東北局的主要領導明白:“關門打狗”才是更有效、更合理的策略,大軍應該沿鐵路線南下優先解放錦州,不使東北的衛立煌集團數竄入關內,影響華北乃至其他地區的解放進程。 ![]() 林總從紅軍時期開始,跟隨主席近二十年時間,對于毛主席的戰略意圖和脾氣性格是非常了解的。但林總生性穩重謹慎,打仗也是如此。錦州守軍超過15萬人,林帥遲遲下不了南進的決心,認為部隊的攻城經驗、后勤保障都將是嚴重的問題,因此他主張還是先打長春,循序漸進地解放東北全境。 ![]() 然而5月中旬,東野用兩個縱隊的兵力對長春進行試探進攻后,發現長春的鄭洞國兵團也十分頑固,不好對付。林帥認為不宜強攻,又提出了對長春進行“長圍久困”的戰術,指出東北國民黨軍互不聯系,長春是孤城一座,圍困一段時間蔣軍自然全無士氣,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 但在東北局高層的討論會上,羅帥很不贊成這種方式。他直言不諱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圍困長春并不是什么高明之舉。蔣軍會餓死嗎?敵人有空中優勢,可以空投糧食彈藥到城內,我們不可能完全限制住。如果要說挨餓,餓死的只是普通老百姓。這句話令林帥很不滿,羅榮桓在會上提出的見解,明顯與自己的既定打法相悖。 ![]() 林帥由于個性較強,經常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所以跟很多政治干部搞不好關系。羅帥從紅四軍時期,就幾次奉命與林總合作,主席對他們的搭配是滿意的,主要原因就是羅榮桓為人寬厚,能夠協調好軍政關系,他們才成了黃金搭檔。不過這一次,羅榮桓卻罕見地選擇了針鋒相對。顯然,他對于圍困長春的打法十分不認同,這不光與主席的戰略意圖相沖突,還會導致長春百姓的生活陷入困難之中。 ![]() 羅政委沒有偃旗息鼓的意思,他接著補充:就算長春守敵因此而士氣下降,變得更好對付,但整個衛立煌集團的幾十萬部隊卻有可能趁機撤到關內,我們將完不成中央交給我們的任務!羅榮桓的一番講話有理有據,在場的干部大多支持羅帥。于是林總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圍困長春鄭洞國兵團的同時,確定東野主力部隊南下錦州的計劃。1948年7月2日,東北局給中央發電匯報了這一作戰方案,中央表示滿意。 ![]() 如此一來,便有了后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第一戰:遼沈戰役,47萬國民黨軍被圍殲在東北地區。羅帥不僅僅是人們傳統印象里的政工干部,實際上他在抗戰后期主持過山東大局,打造出規模最大的革命根據地,發展了幾十萬部隊。帶兵打仗方面,羅帥的戰略高度一點也不比林總低,眼光犀利獨到。 ![]() 解放戰爭期間,林帥的主要精力在于野戰軍作戰方案的擬定和布置、負責謀劃戰術,很少管練兵、組織、后勤等事宜。羅帥則充分理解和支持林總,稱這是“林總的重點主義”,自己默默把其他工作都挑了起來,安排得妥妥當當。 ![]() 圍繞東北幾大城市的作戰順序問題,林帥和主席之間曾有過幾次意見分歧和反復,一度令中央十分頭痛,羅榮桓起到了極好的連接與溝通作用,促成了正確的戰略方針,是一個極為關鍵的角色。遼沈戰役中的事實證明,長春鄭洞國兵團是在錦州被攻破后,兩個軍才先后起義投誠的。沒有錦州之戰的威懾,長春之敵還可以堅持更久,羅榮桓先前在會議上的論斷非常準確。及早解放錦州,對于長春的百姓是好事情。 ![]() 1963年羅帥不幸因癌癥早逝,毛主席痛悼這位軍隊元勛。給羅榮桓寫的挽詩中,就有“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二句。深切悼念羅帥的同時,也是毛主席對于元帥往日功績及相關事件的一種客觀評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