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藍新聞客戶端 1942年9月27日,一艘載有1816名英軍戰俘和800名日本士兵的“里斯本丸”號船,從香港出發前往日本。10月1日,“里斯本丸”途經東極青浜島海域時,遭到美軍潛艇魚雷攻擊并開始下沉。日軍轉移官兵后,為防范戰俘逃亡,用木條封閉所有艙口,企圖讓所有戰俘與“里斯本丸”一起葬身大海。“里斯本丸”號上的英軍戰俘奮勇自救,破艙逃生,日軍用機槍、步槍射擊落水的英軍俘虜。 舍命救海難,這是舟山漁民的傳統美德。危難之際,青浜、廟子湖等附近小島漁民自發駕著小舢板出海救人。198位漁民出動了46艘小船,來回65次,將384名英軍戰俘救助上島,不過仍有828名英國士兵被日軍射殺或葬身海底。 漁民們還紛紛拿出衣服、飯食,為戰俘安排住宿。后來,日軍轉變攻略,上島進行地毯式地搜查,381名戰俘又被日軍重新押上船,但有3名英俘在漁民的掩護下躲過了大搜捕。重新被捕的英俘連同以其他方式生還的幸存者依然被送到日本做苦役,很多人都沒有熬到戰爭結束。舟山漁民勇救“里斯本丸”遇難英軍官兵的故事,至今仍被中英兩國人民傳頌著。 參與救援的漁民林阿根曾講述他的珍貴記憶 2020年8月,最后一位親歷了這場大營救的漁民林阿根離世,享年96歲。 他生前曾回憶道:1942年10月2日上午,天氣晴朗,18歲的他正在山上干農活。“轟隆!”附近海面傳來一聲驚天巨響。“我從沒見過那么大的浪花。”回想起那時所見,林阿根依舊難掩震驚和恐慌。隱約可見不少的人和貨物浮在水中,并由沉船處向岸邊漂來。 “船出事了,趕緊救人!”林阿根沿著山路飛奔而下,跑到山下的姐夫家中求救。他和姐夫拉出一條木質小漁船,與兩個朋友一起趕到海邊,此時已有不少聞訊趕來的漁民撐船入海,開始營救落難者。 “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親歷者林阿根(生前采訪):看到有人漂過來我就拉上來一個,看到一個就拉一個。水流很急的,卷走的(人)也有啊,沒有救到。 由于漲潮,漁民們撐起小舢舨來頗為吃力,加上舢舨本身的承載量就不大,營救的效率并不算高。10月2日午后,救援工作告一段落。據統計,為營救“里斯本丸”號落難者,青浜、廟子湖島兩個小島上的198名漁民先后出動小漁船46艘65次救助。 2017年10月2日上午,在紀念二戰沉船“里斯本丸”事件75周年活動中,林阿根以及當年參與救援的東極漁民的部分后人,通過視頻通話方式與被救英軍將士佐敦先生的兒子進行了對話。 2019年10月20日,14位英軍戰俘子女抵達里斯本丸號沉沒的東極海域,林阿根老人還陪同他們坐船尋找。 當天上午9時,他們從普陀區沈家門漁港乘船出發,約11時抵達“里斯本丸”沉船處,他們邊流淚邊撒花瓣,呼喊著“爸爸,我終于來看您了……”在海面上足足停留了1個小時。 該事件遇難者Gerald Taylor是當時皇家醫療隊的隊員。當天,他的女兒Shirley Bambridge懷抱一只小小的泛黃的洋娃娃。她說這是父親在她4歲時給她買的,想不到2年后父親出事。近80年來,她一直把娃娃帶在身邊,父親是一家人永遠的痛。 Shirley Bambridge表示,20多年前自己曾做過關于里斯本丸的研究,寫過很多信給幸存者,詢問當年到底發生了什么。她說,自己的母親不知道父親是死是活,登廣告打聽父親的下落,還帶著年幼的她一起去碼頭等待父親歸來,說“他有可能就在下一艘船上”,但父親再也沒有回來。 英軍戰俘的后人們和英國的研究學者,為林阿根老人送上了悼念信。 費恩祺少校:他是經歷過里斯本丸事件的最后一個漁民,但大家不會因他離去而忘記他,他的家人和所有舟山市人民應該為他和其他在1942年10月發揮過人性光輝一刻的漁民感到無比驕傲。愿他安息。 來源: FM93交通之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