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條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注】 病人手足厥冷,若脈微而細,是寒虛也。寒虛者可溫可補。今脈乍緊勁,是寒實也,寒實者宜溫宜吐也。時煩吐蛔,饑不能食,乃病在胃中也;今心中煩滿,饑不能食,是病在胸中也。寒飲實邪,壅塞胸中,則胸中陽氣為邪所遏,不能外達四肢,是以手足厥冷,胸滿而煩,饑不能食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涌其在上之邪,則滿可消,而厥可回矣。 【集注】 喻昌曰:此與太陽之結胸迥殊,其脈乍緊,其邪亦必乍結,故用瓜蒂散涌載其邪而出,斯陽邪仍從陽解耳! 程應旄曰:手足厥冷,邪氣內阻,脈乍緊,緊而不常,往來中倏忽一見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上條(第166條)是陽明中風脈證,此條是陽明傷寒脈證。上條是陽明小結胸,此條是陽明大結胸。太陽結胸因熱入,硬滿而痛為有形,故制大陷胸下之。陽明結胸因寒塞,硬滿不痛為無形,故制瓜蒂散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陽氣不達于四肢,此正無可疑者,然陽氣何以不達,此不可以不辨也。夫陽氣之不達,大致阻于水濕,但有水分過多,充溢內藏,陽氣消亡而手足厥冷者,亦有水分不多,濕痰阻于上膈,陽氣內伏而手足厥冷者。陽氣消亡,則獨存不化氣之寒水,故其脈沉弦,或微細。陽氣內伏者,陽氣與濕痰相持不下,故其脈乍緊,故其為病,屬邪結胸中。陽氣郁于上膈,故心中滿而煩。濕痰滲入胃中,故肌不能食。此與太陽篇「氣上沖咽喉,不得息」似異而實同。惟其濕痰阻于胸中,故吸氣不得入,亦惟濕痰阻于胸中,故陽氣不得出。此其所以并宜吐之,且并宜瓜蒂散也。 胸中實的瓜蒂散證可以出現四肢厥逆,胃里有水飲也可以出現四肢厥逆,都是屬實證的,和血虛、陽虛之厥就有醫別。張仲景告訴我們在臨床上看見手足厥冷,也不都是陽虛而厥、血虛而厥,也有胸中實的,也有胃中有寒飲的,要加以區別。 病人手足厥冷,上面也沒說什么厥陰,也沒說什么太陽,就說病人,就是已病之人,什么???就是手足厥冷,在手足厥冷發作的時候,給他切脈的話,脈乍然而緊;手足不厥冷,脈就不緊,偶然出現的,乍緊乍不緊。乍不是持續性的,緊是寒實之脈,緊為脈實有力,反映實邪。脈緊的病人手足厥冷,這是有形實邪凝結在胸中。胸為陽氣出入的部位,胸為陽位。所以有形之邪凝結于胸,陽氣不達于四肢,就會出現手足厥冷。有形實邪阻遏陽氣的時候,脈就乍緊,是什么邪?張仲景沒說。因此,這一條要同第166條聯系在一起,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瓜蒂散主之。這種病是屬于痰飲之邪為病,可以互相參考。 總之,這是實邪為患,所以就出現胸中滿而煩,滿者滿悶,是由于胸中陽氣阻塞。煩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胸中悶得厲害的就叫煩,也有說是胸中悶而又心煩的。日本一些大家如山田正珍持前一種看法,中國一些注家持后一種看法。病在胸中,在高位(人有胸、心下、腹,上中下三個部位)。其高者,因而越之,當須吐之。吐就能將凝結的實邪一涌而吐除之,胸中陽氣得以通達,手足厥逆、胸滿而煩就迎刃而解,病就好了。這一條的手足厥冷不是陽虛,脈乍緊,胸中滿而煩,有胸中的癥狀。四逆湯證是下利多一些,和實性的胸中凝結不同。手足厥逆有應當用白虎湯清法的;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厥應下之的,可以用承氣湯、大柴胡湯;有病在胸中當吐之,用的是瓜蒂散。這些用的都不是四逆湯。這些厥逆的病機同樣是陰陽氣不相順接,但是有虛和實的不同。張仲景層層深入,陽虛的、血虛的、胸中實的、熱的,一個一個地比較,提高辨證論治的水平。 前頭也講過了,說氣上沖胸陽,心中慍慍欲吐,這里的心下滿而煩,就是說明這些問題,煩是煩逆。饑不能食者,這個不是虛寒,它想吃,但是吃不了,一吃就要吐出來,就往上來,那么中醫治病是順應機體的機制了,這個是里證,你通過消化道,或者吐出,或者瀉下,就能夠好。這個就是欲吐不能吐,邪氣滿胸、脈緊,順其勢吐之就好了,所以當須吐之,用瓜蒂散。如果病欲嘔者,不可下,下之則死。你要與這個大柴胡湯的嘔不止相區別,大柴胡湯的嘔是病的反應,而瓜蒂散是慍慍欲吐,這個病是往上逆的很厲害,可是復不能吐,它吐不出來,所以辨證非細不可,不然的話就弄錯了。 這段沒前面說的詳細,就說心下滿而煩,心下滿是指氣上沖,腹是不滿的,氣往上來,貫于胸中,所以病在胸中,胸里頭煩滿,不是煩熱的煩,是煩逆的煩,要吐而不能吐,所以瓜蒂散證也可以治四肢厥冷。那么四肢厥冷有各種各樣的,可見這個章節是泛論厥的,不只是論厥陰病的厥,如果把瓜蒂散放在厥陰病里頭是錯的。 ①怎樣理解“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 答:㈠辨識“手足厥冷”的病變證機是痰氣內生,壅阻經氣,郁遏陽氣。㈡辨識“脈乍緊者”的病變證機是痰郁血脈,經氣不利,血脈不暢;病證表現是痰因盛而發,痰不勝正而伏,所以脈緊時有時無。㈢張仲景論“邪結在胸中”的目的是強調病變部位在胸,病變證機是痰邪阻結。 ②怎樣理解瓜蒂散主治“心下滿而煩”? 答:㈠病變部位在胃脘(心下),病變證機是痰氣阻結心下,如慢性胃炎而出現胃脘支滿而煩悶。㈡病變部位在胸膈,病變證機是痰氣壅滯心胸,如抑郁癥、或癲癇而出現心胸支滿而煩悶。 ③怎樣理解瓜蒂散主治“饑不能食”? 答:辨治“饑不能食”的病變證機有因脾胃陰虛,有因陽明熱郁,有因痰氣阻結,有因肝熱陽郁等。而應用瓜蒂散主治“饑不能食”的病變證機是痰氣阻結,阻遏胃氣,病證表現是胃脘支結滿悶,舌苔厚膩。 ④怎樣理解“病在胸中,當須吐之”? 答:㈠張仲景論“病在胸中”而確立治法是“當須吐之”,重點突出痰結在胸中,最佳治法是涌吐。㈡辨識“病在胸中”,必須審明病變證機是痰阻,否則不能用吐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