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天一生水,奈何成訟 天一生水,乾為天,坎為水,坎卦本是由乾卦而來,乾為父,坎為中男,為子,乾卦、坎卦父子一體。奈何坎卦在上,乾卦在下組成的就是父慈子孝、天經(jīng)地義的《需卦》,而把坎卦、乾卦的位置掉換為乾卦在上,坎卦在下時,就變成父子相爭的《訟卦》了呢?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父子相爭而成訟,屬于離經(jīng)叛道的大逆不道。注意離經(jīng)叛道和大逆不道這兩個詞語的后面兩個字,一個是叛道,一個是不道,叛道的意思是為違背了道,不道是的意思是不合道、偏離了道,不道的意思包含了叛道。 所以,父子相爭而成訟,罪名一般用的都是大逆不道四個字。因為大逆不道四個字包含了不合道、偏離了道、叛道的意思,含義更廣泛一些。 所以,理解乾坎父子相爭成《訟》,還得從一個“道”字著手,看看乾坎是怎么大逆不道的。 乾之天性為陽,其性上升,乾之道上升??仓煨詾殛?,其性潤下,坎之道下降。如果乾卦在下,坎卦在上,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相向而行,陰陽之情相遇能和而成《需》之用, 而把坎卦、乾卦的位置掉換為乾卦在上,坎卦在下時,就是陰陽背離而行,各自走各自的道,乾坎永遠不能遇合而失其陰陽之情,成了天水違行之《訟》。 性為天生之心,情為先天之心旁長出的青苗,情為后天生心。性與情合則為合道,性與情不合則為不合道,則為不道。 乾卦在上,坎卦在下時,乾、坎皆失其陰陽之情,是為性與情不合,是為失道,是為不合道、偏離了道、叛道,是為不道,是為大逆不道的父子相爭之《訟》。 ![]()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訟》之所以成訟,皆因先天之性與后天之情不合。先天之性為道之所生,為明德。后天之情為被后天習氣所染的人心所生,后天之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發(fā)而皆中節(jié),是為和,和則無訟。 按《中庸》的說法,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為先天之性。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喜怒哀樂之已發(fā),為后天之情。后天之情唯有發(fā)而皆中節(jié),才能謂之和。 得中而不過,謂之中節(jié)。節(jié)有止義。被后天習氣所染的人心所生的后天之情能得中而不過,能節(jié)、能止則能和,和則無訟。 初讀《大學》一文,讀到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云里霧里,不知所云,不知道為什么突然稀里嘩啦的插上這么一句。 結(jié)合《易經(jīng)》、《中庸》以及《大學》的原文來讀,才知道孔老夫子所說的,必也使無訟的根本在于情能得中而不過,情能中節(jié),情能知止則能和,和則無訟。 ![]()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薄对姟吩疲骸熬d蠻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坝谥?,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span>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聽訟,我和別人一樣,我自己的后天之情就真的能知止嗎?我自己的后天之情就真的能止于至善嗎?我自己的后天之情就真的能在聽訟、親民的過程中止于明德,止于自己的天生之性嗎? 只有我自己被后天習氣所染的人心所生的后天之情能止于至善,止于明德,止于天生之性,才能讓爭訟之人止訟而和吧,才能使天下之人畏服,才能使天下無訟吧。 爭訟的人也一樣,自己的后天之情就真的知止嗎?自己的后天之情真的能止于至善嗎?自己的后天之情真的能止于明德,止于自己的天生之性嗎? 只有爭訟的人,被后天習氣所染的人心所生的后天之情能止于至善,止于明德,止于天生之性,爭訟之人才能止訟而和吧。 ![]()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訟》之所以成訟,皆因先天之性與后天之情不合。唯有聽訟的人和爭訟的人,都能做到先天之性與后天之情相合,才能合道,才能止大逆不道的父子相爭之《訟》為和,才能止訟為吉吧。訟:中吉。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訟:中吉。唯有聽訟的人和爭訟的人,都能知情之所止,都能不為后天之情所迷,方能得大中之吉,方為天下無訟之道。感謝閱讀?。?! ![]() |
|
來自: 其德文化 > 《易經(jīng)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