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教育部大力推動中小學校開設毛筆書法課程,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如,《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 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學校對書法越來越重視,開設書法課程的學校也越來越多。過程中,部分老師或家長不免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一定要讓孩子練書法?練書法到底有什么用? 下面中小學書法教育網就結合這一問題,進行以下幾點探析。 書法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 黨的教育方針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書法自古以來就蘊含著育德、啟智、審美等功能,先賢們將人生信仰、為人準則、人生抱負、家國情懷等精神品格寄托于書寫之中。 
如,王羲之《蘭亭序》字里行間洋溢的愉悅之情讓人觀后心曠神怡;顏真卿《祭侄文稿》的悲痛至極,令人讀后產生悲涼之感。 無論是書圣的浪漫之至,還是顏魯公的悲痛之極。都是他們喜怒哀樂的自然宣泄,這種情感宣泄對培養學生的品德、毅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是立德樹人的鮮活教材。 書法教育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第二和第三學段的書法學習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感受漢字的書寫特點和形體美。第三學段(5、6年級):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書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基礎,書法是書寫的升華。從殷商甲骨文,到商周金文,再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小篆,從法度嚴謹的漢隸,又經隸變衍生出的楷書、今草和行書。幾經演變,書法與文字牢牢結合在一起,書法史就是中國文字的演變史。 
語文教學將書法教育融入到識字寫字教學之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書寫技法,還能幫助學生感受漢字的意象美、形體美,潛移默化之間增強其語文學科的學習能力。 書法教育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重要課程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應具備的,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對照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點,我們可以看出,書法教育在方方面面承擔著重任。 人文底蘊 從古至今有很多文人既是詩人又是書法家,歷如,王維、蘇軾、唐寅等。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可以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積淀、涵養人文情懷、提升審美情趣。 科學精神 書法將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學生不僅要分析碑帖中每個字的間架結構,還要對比原貼在紙上進行反復的實踐練習。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鍛煉清晰地理性思維、建立批判質疑的意識、培養勇于探究的精神。 學會學習 學習書法需要耐心細致,持之以恒。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通過書法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促進文化課的學習。 健康生活 書法對坐姿、站姿、握筆姿勢有著嚴格要求,通過書法學習能有效預防中小學生近視、斜肩、駝背、脊椎彎曲等問題的發生。 責任擔當 歷朝歷代書法家,不僅擁有精湛的技藝,同樣還具有高尚的人格。他們胸懷天下,用筆墨書寫理性與擔當,為我們的學生樹立了楷模。 中小學校開設書法課程并不是要讓每一位學生成為書法家,而是讓每一個孩子寫就一手好字,以此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