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涉疫網絡負面輿情中,由于新聞信息和受眾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差,這給負面網絡輿情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土壤,導致各種涉疫類網絡負面輿情事件往往突發頻發,與此同時,在傳播過程中,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網民意見表達等問題導致相關部門正常的輿論工作受到巨大的沖擊,如果不能及時疏解和響應,將嚴重的削弱政府話語權的影響力。本文將以涉疫類網絡負面輿情的主要特征作為切入口,通過分析負面網絡輿情的特征,并對此提供研判方法及走向,以期為涉疫類網絡負面輿情響應工作提供更好地解決思路和解決方案。 一、涉疫類網絡負面輿情的主要特征 1、傳播快、范圍廣 從以往涉疫類輿情事件的傳播趨勢情況來看,與疫情相關的信息因為直接或者間接關系、影響到廣大網民群體的切身利益,因此相較于一般輿情事件,涉疫類負面輿情往往關注度較高,在短時間內以極快的速度大范圍進行傳播,網民因相似的觀點而聚集,對涉疫類負面輿情事件進行轉發評論,抒發個人情緒及觀點。而負面網絡輿論增加了輿論場上的雜音,如果任由其擴散蔓延,最終會跨界演變成為復雜的社會問題,損害政府自身公信力。 2、疫情謠言混跡其中 涉疫類負面輿情常常伴有網絡謠言的傳播,由于負面情緒、信任危機蔓延等多重心理作用,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網絡中出現了大量謠言。疫情謠言成為網絡輿情的一部分,其傳播不僅帶來大規模的社會恐慌,挑動社會不安情緒,還會使公眾對輿情關注點發生偏移,使疫情籠罩著濃烈的消極情緒和負能量色彩,并不斷積聚形成強大輿論勢能,給疫情防控帶來巨大風險。 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疫情謠言的傳播呈現放大效應,與人們情緒重合后產生較大沖擊力,甚至引發大規模的群體心理危機。一方面,疫情謠言助長網絡消極情緒的持續發酵,并不斷放大、擴散恐慌心理。另一方面,在恐慌心理作用下,民眾盲目跟風又會加速網絡謠言的傳播和擴散。如此相互感染,不斷共振,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引發更深層次網絡輿情危機。 3、信息差致負面突發、頻發 在涉疫類負面輿情中,受眾出于對自身生命健康和衛生安全的考慮,對事件基本情況、進展程度、政府措施、防控手段等信息有較大需求。但與此同時,媒體對于事件進展的新聞發布、信息核對、深度報道需要一定的時間。受眾的求知欲和官方的聲明在此基礎上就會形成巨大的信息差,任何有關于事件發展情況的信息都會被聚焦和放大,伴隨而來的便是涉疫類網絡負面輿情熱點的突發頻發問題。 4、輿論意見情緒化 涉疫類負面輿情波及范圍較廣,因其事件本身涉及當下公眾較為關注的敏感話題,易吸引受眾加入到話題的傳播之中,另外,疫情的反復及官方信息的公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在這段空白期,易導致公眾的負面情緒不斷增加、蔓延,不少受眾從眾心理作祟,對事件發展變化缺乏基本的辨別能力,易受到外界信息和聲音的影響,甚至是負面言論的蠱惑,形成個人情緒化的盲從和意見表達。 5、網絡圍觀與證實偏差并存 在后真相時代,客觀、理性的主流聲音和事實真相往往容易淹沒在沉默的螺旋中。面對碎片化的海量信息造成的信息超載,網絡圍觀中網民情緒的影響力往往超過事實本身,他們對涉疫類網絡負面輿情信息的事實判斷和價值評價,表現出明顯的證實偏差特征。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這種“先入為主”思維無疑會屏蔽理性的聲音,讓網民更愿意相信他們在情感上認定的所謂的“事實”,進一步放大真相的失焦,把網絡參與演變成偏執、極端的情緒化表達,在網絡引起軒然大波,造成輿情風險。 二、涉疫網絡負面輿情的研判 1、全面監測涉疫類輿情 地方政務部門、媒體、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可以借助專業的互聯網輿情監測系統(如鷹眼速讀網)等大數據技術來全方位第一時間監測和搜集各大主流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論壇、在線社交網絡平臺、行業垂直站點和新聞客戶端等互聯網中的公開信息、輿論信息,確保涉疫類輿情信息監測的全面性,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確定其在輿情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價值和風險。 2、負面輿情早預警 通過對涉疫類負面輿情信息設定觸發關鍵詞,輿情系統將自動實現對關鍵信息及詞匯的全面智能預警,當監測信息中出現預警詞、預警事件,將通過郵件、關心、微信、桌面通知等多種方式實現輿情預警,讓輿情工作人員能第一時間接收到相關預警信息,在涉疫類負面輿情的初期及早發現,及早預警,早做準備,避免事態的發展和進一步擴大。 3、輿情專業化分析 由于信息來源復雜,輿情分析與研判人員需要剔除虛假輿情,排除其對真實輿情的干擾,這就需要專業輿情工作人員對網上輿情事件進行有針對性的鑒別和分析。例如:分析涉疫類負面輿情的熱度趨勢變化情況,輿情的起源、發展、爆發、消退,是哪些因素導致了輿情峰值的出現,又是哪些原因讓輿情逐漸消退。輿情的傳播路徑、傳播平臺、傳播節點、意見領袖、熱門文章、網民意見傾向等,為后續的輿情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學和事實依據。 4、根據分析做出響應 根據涉疫類負面輿情的分析結果,對于不同性質的輿情進行精準判定和科學引導;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提升網絡輿論引導的親和力。對意見領袖、圍觀者、普通民眾等輿情主體的認知、態度及行為進行實時評估,對可能引發的輿情升級和主體轉化進行風險評估并做出適度防控。運用貼近網民的網絡語言或展現形式,對專業的、政治性較強的話語進行轉化,讓主流話語變得生活化、通俗化,從而提升網絡輿論工作的親和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