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自己的伴侶對她很好,但有些強勢,常常告訴她應該如何待人處事。有時候會強行想要給她買昂貴的衣服、首飾,哪怕她明確拒絕。她說自己跟朋友抱怨,被別人說“凡爾賽”。可她卻會在這些時刻,覺得自己有些生氣。她想知道是不是她的感覺出了問題,對方明明是對自己好,為什么自己會生氣?是不是自己太不懂得珍惜對方?我告訴她,自己有時候會對自己說謊,但我們的情緒并不會說謊。憤怒情緒的出現,未必說明對方就是錯的(對方的初衷或許真的是善意的,并且會有其他人非常受用ta的這種善意),但一定說明她和對方之間存在一些不適配。這種不適配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兩個人“邊界感”的不適配。她是一個更加獨立、自我邊界比較強的人。而對方可能相對來說,習慣的邊界更加寬松,更愿意進入別人的邊界、也讓別人進入自己的邊界。總體來說,傳統中國社會因為是熟人社會,人們更多和氏族、親屬、鄰居住在一起,緊密互動,這樣的社會文化傳承下來之后,很多人對于邊界感都是相對模糊的。很多人習慣于給別人意見,也的確是出于善意。西方社會由于是陌生人社會,更加推崇個體獨立,所以ta們的文化中,邊界感會相對更強。這兩種文化沒有高下之分,各有利弊。我們的傳統社會中,人和人更能夠相互依靠,西方社會則更“冷漠”。在西方社會中人們更加自主,更少受他人干涉。很多現在的年輕人,受到了西方社會的文化影響,也有了更加堅固的個人邊界。邊界意識不同的兩個人在一起相處,往往會導致兩個人都不舒服。或者是邊界感弱的人選擇忍受;或者是邊界感強的人提出抗議,導致另一方覺得好意被辜負。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個人自主決定的人際間的規定和尺度。它的內容就是“我多大程度愿意被對方入侵”,別人對待我的有些方式是我允許、讓我感到舒服的,另外一些則會讓我不舒服、感到被冒犯。有些冒犯我們的表現很明顯,例如一些不尊重我們的言行。但有時這種冒犯會很隱蔽,比如替代我們去表達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強制給我們一些ta們認為好的東西;過度“關心”我們,傷害到了我們獨立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等等。擁有不健康的個人邊界的人,則要么是容易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要么是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Manson, 2013)。過度依賴他人是邊界不健康的表現。把別人的情緒、生活完全看成是自己的責任(未成年子女和父母的關系除外)也是一種邊界不健康的表現。Nina Brown(2006)提出,個人邊界可以被分為四種不同的風格。其中,柔軟型、剛硬型、海綿型都是不健康的,只有靈活型是健康的個人邊界。1. 柔軟型(Soft):一個擁有柔軟型個人邊界的人,容易融進其他人的邊界之中,容易被他人影響和控制。Ta們會經常感覺“我很難對他人說不”,可能會有過分共情、陷入他人情緒不能自拔、被他人操縱和利用的問題。2. 剛硬型(Rigid):一個擁有剛硬型邊界的人是封閉的或隔離的,很難去信任他人和感到安全,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靠近ta,無論是在身體層面或還是情感層面。很多有這類邊界的人都有過嚴重受傷的經歷。有一些剛硬型邊界的人是“有選擇性的剛硬”(Selective Rigid),ta們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境下都同樣封閉,比如少數人能夠靠近ta們,但大多數人靠近都會使ta們不舒服。3. 海綿型(Spongy):海綿型的個人邊界像是柔軟型與剛硬型的混合物,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它們比柔軟型更少、比剛硬型更多地受到情緒上的感染。擁有海綿型邊界的人是很矛盾的,ta們對于邊界仍然沒有清晰的意識,不確定該將什么納入邊界之中、將什么排除在外,時而會擔心侵犯了他人,又時而會擔心沒有和他人建立連接。4. 靈活型(Flexible):這是理想中的邊界類型。雖然ta們看起來和有選擇性的剛硬型或海綿型相似,但與前兩者的區別在于,靈活型邊界的人能夠自己控制邊界,決定讓什么進入、讓什么保持在外,也能夠抵御情感上的感染和控制,很難被他人利用。下面是一些不健康個人邊界的常見表現(Cole, 2012): …… 還有一些人格特質/障礙的人會擁有特殊的與邊界相關的特質,比如自戀和邊緣性人格的人。自戀的人不太會意識到ta們有個人邊界,也不會覺得其他人是獨立的。自戀者認為,他人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那些為自戀者提供自戀滿足的人會被自戀者認為是自己的一部分,ta們活著就是為了達到這種期待。所以,在自戀者的想法中,自己與他人之間并不存在任何界限。因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有自我身份的識別障礙,對于自己究竟該是什么樣的人沒有較為穩定的期待和認識,其自我意象不連續、一致且互相矛盾,所以ta們的個人邊界難以穩定存在,隨著ta們不穩定的情緒和人際關系而不斷變動(Danielle, 2014)。(回復“邊緣型”給公眾號后臺,了解更多邊緣型狀態在生活中的表現。)憤怒,出現在那些他人侵犯了我們的心理邊界的時刻。憤怒是一種很重要和有用的情緒。在生氣時,憤怒給我們力量來保持自我不被入侵。它促使我們向別人說“不”,鼓勵我們捍衛自己的邊界(Lerner, 2014)。任何一段關系,都是“我”與“我們”的平衡,過多地強調“我”會讓關系難以為繼,哪怕只是工作上的合作關系,過度強調我,一遇到需求的沖突便容易結束關系。而在關系中過多強調“我們”,忽略了“我”的需求,關系中的一方的邊界就會被不斷擠,導致“自我的弱化”——自我會慢慢失去力量。我們都在生活中見過那些邊界被擠壓了的人。Ta們是討好者、低自尊者、依附者,不相信自我的價值和力量。越是弱化自我,關系中的其他人就掌握更多主動權,自己的邊界會進一步被擠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不過,這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循環也可以被打破——核心就是開始維護自己的邊界。當弱化自我的一方開始堅持自己的邊界,強硬起來,對方也不得不作出反應。盡管改變的過程里會存在沖突、掙扎,但如果方法得當,最終能讓我們收獲更清晰的邊界,和更強大的自我。例如孩子和父母的沖突是必要的,是在一次一次據理力爭的過程中,孩子通過不斷明確自我邊界,讓父母最終理解自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為自己的人生負全部的責任。女性面臨著“淑女-潑婦”的困境:一方面,社會希望女性成為“淑女”,做一個順從的、照顧他人情感和面子的女性;另一方面,社會又會污名化敢于表達憤怒的女性,斥其為“潑婦”,用許多負面的詞形容她:雌老虎、母夜叉等。既樹立典型要求女性效仿,又貶斥出格者來告誡女性。孩子也是如此,父母一旦不能順心如意,便會用子女不孝、不顧養育之情來訓誡孩子。女性和孩子因此會不停地責問自己:我的憤怒是正當的嗎?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我應該允許他人入侵我的邊界嗎?”就像開頭的這位粉絲朋友,她的伴侶不顧她的拒絕,給她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其實讓她感受到了邊界被入侵。但大家會告誡她,你應當允許這種入侵,因為這種入侵的動機是善意的。更進一步地說,這個問題更深層的樣子其實是:關系更重要,還是自我更重要?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它的背后是你選擇的人生信念。如果你認為自我更重要,以下有關于捍衛邊界的溝通建議給你:關系中的他人會試圖逼迫我們回到舊模式中,還原成以前順從的狀態。我們可能會被指責為自私自利、不孝、不近人情、不懂事(“你怎么和你爸爸說話的,有做孩子的樣子嗎!”),對方可能會以結束關系要挾我們(“我沒你這個孩子”“你這是逼我和你分手”),有時,對方甚至會用激烈的生理反應打斷你的表達,例如哮喘、暈厥等等。之所以父母/伴侶會出現這種反應,并不一定是由于ta們不愛我們,而是因為我們的變化會引起ta們的焦慮。對邊界的堅持,實際上意味著兩個人一定程度上的分離,意味著你本人的獨立。Ta們害怕我們一旦獨立,ta們就會失去我們(分離焦慮);不確定關系改變后會變成什么樣,所以不知所措(對未知的焦慮)。在焦慮的背后是對親密和維系關系的渴望。在我們堅持自我后,有的關系不可避免地走向結束,但分離并非是壞事,離開耗竭性的關系既是成熟的證明,也給我們尋找更好關系的機會。而在另外一些成功轉變的關系中,對方能逐漸意識到,舊的關系模式結束不影響你們之間再次建立新的關系、更好的關系——進而ta們會和我們一同改變和成長。我們要學會利用憤怒的瞬間維護自己的邊界,你可以告訴對方以下幾點:- “此時此刻真正的問題是什么?”比如,買不買禮物只是表象,問題核心是我們本該有權拒絕他人的好意。
別人可能不同意你所相信的“自我比關系更重要”,也不認同你堅定維護自己的邊界。此時,你只需要表示“我尊重你的看法,也請你尊重我的看法”。不要糾結到底誰對誰錯,重點在于明確你的權利、強調你的愿望和需求。今日互動:關于邊界今天就說到這兒了。自我和關系,對你來說哪個更重要?如果必須選擇,你會為了自我妥協關系,還是為了關系妥協自我呢?快來留言區告訴我吧。一個人擁有怎樣的“邊界感”,和ta過往的重要關系經驗是分不開的。其中,「原生家庭關系」的影響,更是重要而不可忽視的。今天的文章,是否讓你回憶起曾經和父母的關系?你的父母是否曾經替你做過違背你真實意愿的決定?或者,父母有沒有在你嘗試堅持自我時感到憤怒和不理解?這些困擾你的問題,答案都在你和原生家庭的關系模式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測評是【原生家庭健康水平測試】。能夠幫助你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