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最后一篇必看 第一部分 選擇題的命題一般情況 【1】先秦:商周政治和思特征;百家爭鳴 1.商周政治和思特征 部族國家:萬邦形態服從于一個大邦, 家國一體:血緣紐帶,宗法分封結合。 貴族政治:世卿世祿,沒有形成集權和專制。 神王結合:借助神權鞏固王權。 沒有成文法: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思想上:從商朝的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禮,到西周時期敬天保民,明德慎罰,以德配天。 2.百家爭鳴 殊途同歸:百家分歧很大, 但都是為當時的社會提供治理方案,都具有一定的入世精神。道家主張出世,但通過辯證法,我們能夠理解道家通過無為而治去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代表的階級屬性不同,治理方案也不同。春秋時期孔子和老子都是代表奴隸主的,戰國時期除了墨家代表底層勞動人民尤其是手工業者,其他各派都是代表地主的。 百家合流:百家爭鳴的過程中,相互吸收,呈現出融合的趨勢。戰國時期形成的黃老思想是由道家吸收陰陽家、儒家、法家形成的,在漢初成為主流治國思想。呂不韋的雜家,《呂氏春秋》試圖融合百家,為秦國提供治理方案,以替代戰時體制下的法家,未能成功。儒家荀子,吸收法家思想,主張隆禮重法,更加具有操作性。百家合流的趨勢最終結果就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漢武帝集權 (1)政治: 中外朝制度;以親信組建中朝,負責決策,將三公九卿變為外朝負責執行。加強了君權。 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分封子弟建立侯國,加強了中央集權。 刺史:天下分為十三州,設刺史巡察郡國與豪強;東漢以后演化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確立察舉制選官;以儒家道德為標準。 任用酷吏。 (2)經濟: 改革幣制;五銖錢。 鹽鐵官營; 均輸平準;穩定物價。 抑制工商業者,算緡、告緡。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董仲舒提出春秋決獄,以《春秋》作為司法裁決的指導思想,在量刑時,要考慮犯罪的動機。比如《春秋》提倡父子應該相互隱匿。法律儒家化,將儒家的道德注入法律中,具有了倫理的性質,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 (4)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反擊匈奴,通西域,開通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3】唐宋: 1.經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是北人南遷,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唐朝中期開始,南宋完成。導致文化重心南移。政治中心由西往東,由南往北,與經濟重心逐漸分離。到元朝時,定都大都,開通京杭大運河,便于運輸南方的財政賦稅到首都。 2.唐宋轉變 陸上向海洋發展; 北宋專制集權發展;基本解決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 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工商業稅占財政收入上升。 尚武風氣轉變為重文抑武。 城市發展上,打破坊市界限。 社會風氣上,從門閥觀念進一步削弱,文官政治形成。 【4】明清: 1.明清商品經濟特征; 農產品商品化;白銀廣泛使用;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區域性大商幫(晉商、徽商)形成;長途販運發達。 2.早期啟蒙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工商皆本,經世致用。受到了早期西學東漸的影響。 【5】近代經濟: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洋務運動;民資發展歷程。 一工時期商品輸出,掠奪原料,二工時期資本輸出,瓜分中國。中國作為原料生產地,列強收購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在中體西用的指導下,學習西方科技,創辦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開辦新式學堂,建立新式海軍。地主階級試圖控制現代化,為封建統治服務,最終是無法成功的。 民資產生于19世紀60-70年代,甲午戰后初步發展,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推動了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活動。比如戊戌變法,同盟會成立,辛亥革命等。民國建立后1912年到1918年,民族資本主義的春天。主要原因是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特別說明,這一時期,日本和美國加緊侵華,形成日本獨占的局面。這一階段的發展, 推動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爆發,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一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迅速蕭條。到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國家形式上的統一,基本收回關稅主權,扶持民族資本主義企業,1935年,為了應對大蕭條的影響,國民黨進行了法幣改革,白銀國有。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加強國防和重工業,以應對日本不斷的侵華。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再次打斷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到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戰爭的破壞,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企業陷入困境。解放戰爭時期,美國成為侵華主力,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加上國民黨濫發法幣,通貨膨脹,民族資本瀕臨破產。建國后1949-1952年底,合理調整工商業,將民族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促進了經濟恢復,也為后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做了準備。1953-1956三改時期,變成了社會主義國有經濟。 【6】西學東漸:抵抗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革命派,激進派 中國近代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不斷深化,從學器物到學制度,再到學思想。主要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民族危機的加深。階級上看從地主階級到資產階級,再到無產階級,與中國近代經濟逐步近代化有關。 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早期維新派反思了中體西用,主張君主立憲。到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空前加深,康有為,嚴復等維新派登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但未能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5年,新文化運動爆發,前期傳播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民主與科學,到1917年,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準備。學習對象,從學英國,到甲午戰后學日本,再到新文化運動后學俄國。 【7】近代政治:西方侵略/近代的探索 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太平天國,辛亥革命。 【8】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共一大二大,國民大革命,十年內戰,抗戰,解放戰爭。 【9】新中國:經濟/外交/四大特色民主制度 1.過渡時期。1949-1956。經濟恢復期和三大改造期。 2.改革開放 農村體制改革 (1)經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公有制不變,給予農民生產自主權。集體 生產變為分戶經營。 (2)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3)購銷體制:允許改革統購統銷制,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自由買賣。 (4)管理體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 基層民主選舉,村民自治。 城市和體制改革 (1)1978—1984試點時期 (2)1984全面展開:十二屆三中全會,增強企業活力,社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3)1992十四大,確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實行公司制改革 (4)1992十四大,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義市場經濟體制 (5)21C初,初步建立起社義市場經濟體制。 1984年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 【10】世界古代史。 古代文明的統一性。 古代羅馬法。公民法到萬民法。 雅典思想和民主政治。直接民主。 【11】近代政治經濟。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 1.英美資產階級革命。 2.經濟。 手工工場時期,機器生產時期。一工的自由主義時期,二工的帝國主義時期。 政治經濟不平衡,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 【12】近代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首先興起于意大利,因為資本主義萌芽最早。資產階級要求打破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和來世主義,追求現世的享樂和幸福生活。因為還不成熟,無法構建自己的意識形態,于是借用了古希臘智者學派和羅馬法的精神,為資產階級代言。14-17世紀三百年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影響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但是并未與教會決裂。也很難影響到底層百姓。 宗教改革的重點在于因信稱義和民族國家。資產階級建立新教,主張節儉,信仰即可得救,加爾文的先定論,鼓勵發財致富,為資產階級辯護。促進了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 宗教改革主張建立屬于本民族的宗教,教權隸屬于王權,得到了世俗政權的支持,強化了王權,推動了民族國家的發展。宗教改革家不反對基督教,更不反對神學,馬丁路德就是因為對上帝的信仰極為虔誠,不能容忍教皇販賣信仰的做法才發起的宗教改革。主張建立廉儉的宗教,也反映了資本主義資本積累的需要。 啟蒙運動的目標在于追求政治權力,資產階級的壯大,開始要求政治地位。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石,構建了反專制的國家管理方案。亞當斯密提出了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主張自由放任,貫穿兩次工業革命。啟蒙思想的核心理性主義,來自于牛頓的經典物理學。盧梭主張民主共和,伏爾泰和孟德斯鳩主張開明君主制,也就是君主立憲制。 【13】一戰到二戰期間:蘇聯經濟。 一戰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一戰的性質是帝國主義的殖民爭霸戰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二戰的性質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二戰前的綏靖有三種表現:英法的《慕尼黑協定》,蘇聯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美國的中立。 兩次世界大戰,結束了歐洲中心的地位,逐步讓位于兩極格局。促成了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刺激了科技發展。推動了全球治理的發展,國際聯盟和聯合國。 十月革命后,蘇俄到蘇聯時期,探索的過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年,試圖一舉兩得,支撐國內戰爭和反協約國武裝干涉的勝利,又想直接向社會主義過度,造成新的經濟和社會危機。1921年春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局部退回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允許資本主義以租借的方式在蘇俄經營企業、礦山。這是列寧的創舉,促進了蘇俄經濟恢復,政權鞏固,也是符合俄國國情的正確的過渡道路。隨著列寧的逝世,斯大林上臺,以及蘇聯面臨的國際環境的威脅,斯大林逐步放棄新經濟政策,開始工業化,為了給工業化提供資金進行了農業集體化。到1928年,隨著農業集體化的推進,徹底廢除了新經濟政策。 【14】二戰后的政治:冷戰與國際格局變化。 1945-1955年的冷戰和兩極格局形成;1960-1980年代的多極化趨勢出現;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結束,兩極瓦解。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流。多極化趨勢加強,但是多極化格局上外形成,世界處于一超多強的過渡形態。多極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多極化,是必然趨勢,有利于世界和平。 【15】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治理。 1.西方主流經濟思想演變 1500-1776 重商主義。 國家干預,鼓勵出口,減少進口,積累貴金屬,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 1776-1933自由主義。亞當斯密《國富論》提出社會分工,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經營。看不見的手,市場自由調節經濟。自由主義貫穿兩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在1850-1914出現第一個黃金時代。 1933-1973凱恩斯主義。國家大力干預經濟。羅斯福新政,二戰后西方普遍進行國家干預,擴大政府開支,增加就業,刺激消費。西歐主要是國有化,日本制定經濟計劃,美國采取稅收、財政、利率調節。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代。戰后調整,疊加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級經濟秩序的建立(三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1973后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石油危機后,西方經濟陷入滯脹。國企效率低下,福利開支財政不堪重負。西方國家普遍削減福利開支,出售國企,減少稅收。以英國的撒切爾夫人,美國里根為代表。到1990年代,在美國率先出現了新經濟。1970年代,西方國家先后出現了美元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石油危機、滯脹等,英、法、美、德、日、意大利、加拿大組成了七國集團。G7。目的:共同解決經濟危機,協調經濟政策。 2.全球化從新航路開辟開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屬于全球化的有一部分。從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時期屬于國家推動,一工二工時期是企業推動,到冷戰后移動互聯的發展,進入個人推動。 表現為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全球化最大的問題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貧富分化擴大。部分窮國因為窮困化和全球生態危機而反全球化,少數發達國家逆全球化因為產業轉移導致國內失業率上升。 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其根本動力是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所以無法回避。全球應該加強治理上的合作,比如G20。中國提出的治理方案就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體實施就是一帶一路。 選擇題的做題方法: 1時間。通過名詞,人物, 2考點。參考上面的15道題考察重點。 3中心提煉。 4審設問。 5排除選項。史實排除法,時間順序排除,結論排除,自相矛盾。最后用定量排除。 6不改。把方法用到位,做完之后,相信第一直覺。不要改。 二選一的問題: 1.中心不明; 2.限定詞不清;區分目的和結果,目的和途徑。區分表現和原因。 3.選項找差異;不要糾結于剩下兩項都一樣,單選,必然有不同,找到那個不同點。 第二部分解答題 16中國古代史 17中國近代史 18新中國歷史。經濟為主。 19世界近現代。大概率二戰后。比較熱的切入點是碳中和等全球生態和治理問題,大國關系與和中國平崛起問題。 類型:歷史解釋;史料價值;傳統型特點評價;情境寫作、論文或歷史短文; |
|
來自: 新用戶4129qco2 > 《選擇題解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