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重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涉及對社會公眾的觀念引導,請讀者自行斟酌、識別、參考。」 約稿第一篇來了。 直播時口嗨,隨隨便便答應了寫篇地支藏干文章,當時也就考慮了0.1秒吧,回想了下地支藏干,很簡單啊,可以搞。 沒想到真等到動筆時,發現很難寫。 不是因為多難理解,而是發現需要很多前置條件。比如,你要懂十二長生,要懂地支三合、地支三會。 所以看不懂的,直接先把文章里的圖收了,回去翻我前面寫的基礎。至于能看懂的,你們看完絕對會說句:NB! 地支藏干,顧名思義,地支里藏著天干。 “藏”就是伏藏狀態,這些天干雖伏藏于地支之中,但在一定條件下就會“透”出來,參與生克制化,像其它天干一樣影響著人的命運。 換句話說就是冷不丁冒出來給你那么一下。 比如這張圖,地支子水藏天干癸,辰土藏天干戊乙癸,戌土藏戊辛丁,午火藏丁己。 初學小伙伴學到藏干會比較蒙圈,為什么有的地支藏一個天干,有的地支藏兩個天干,還有的地支藏三個? 這尼瑪怎么記? 如果你去看書,古人會很直接的扔給你一套口訣,告訴你背就完事了。 子宮壬癸在其中,丑癸辛金己土同; 寅宮甲木兼丙戊,卯宮甲乙木相逢; 辰藏乙戊三分癸,巳中庚金丙戊叢; 午宮丙丁火己土;未宮乙己丁共宗; 申位庚金壬水戊,酉宮庚辛金豐隆; 戌宮辛金及丁戊,亥藏壬甲戊真蹤。 但如果你掌握了地支藏干的原理和規律,這些東西不能說分分鐘記下來,但你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把它們推出來。 我今天就教你們怎么推。 ![]() 01 | 地支藏干三大原理 先說一說地支藏干的原理吧。 (1)四時衰旺原理 地支藏干是從月令的人元司事演變而來的。古法以年干為祿、年支為命、納音為身,總稱三元,亦叫三命。子平法則以天干為天元、地支為地元、地支所藏為人元,也稱三元。
所以人元又叫司事之神,或稱月令用神。可見地支藏干開始是只論月令地支的,而最后演變為四柱、歲運的所有地支都等同而論,此即為后來的地支藏干理論。 我們把天干地支往前推,往根源上再推一層是什么?是五行對不對? 我在課程里也講過,五行即是五種流行于天地之氣,水為北方寒氣,火為南方熱氣,木為東方溫氣,金為西方涼氣,土為中宮暑氣。 五行之氣有向旺(其氣漸進,屬陽)、向衰(其氣漸退,屬陰)兩種不同性質之分,所以細分為十干。
三才即天地人,四氣即春夏秋冬。所謂“五行之序,各一其性,四時之行,亦有其序,春以生之,夏以長之,秋以肅之,冬以藏之”。 五行之氣在一年四季的進退升降,左右著世間萬物的生老病死。那么藏干其實就是反映當時五行之氣衰旺的狀態。 這些狀態,也就是五行之氣在一年四季的運行變化,在數術領域中用“長生十二宮”來代表,這個詞不管叫什么吧,我們學六爻、八字肯定都不陌生。具體有: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 由胎、養到臨官逐漸生長,這是陽氣漸進、陰氣漸退,故以陽干代表;由帝旺到墓、絕逐漸衰退,這是陽氣漸退、陰氣漸進,故以陰干代表。 這就是地支藏干的第一大原理。 (2)同氣相求原理 第二個原理是“地支三合”。
所謂六氣是指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六氣回旋以成四時是指,一氣運行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六氣相替運行貫穿一年四季(詳見《黃帝內經》)。 申子辰年初之氣(厥陰)皆起于漏下一刻,六之氣(太陽)皆終于二十五刻; 巳酉丑年初之氣皆起于二十六刻,六之氣皆終于五十刻; 寅午戌年初氣皆起于五十一刻,六之氣皆終于七十五刻; 亥卯未年初之氣皆起于七十六刻,六之氣皆終于漏下百刻。 三支的歲氣起止進退相同,古書謂“精神氣全而不散,乃天道自然之妙”,這就是三合的原理。 比如地支亥卯未三合,亥乃卯之母,未乃卯之子,亥乃木生,卯乃木旺,未乃木庫,子母相依,同氣相求。 所以亥卯未合為木局,皆藏木氣,亥為木之長生藏甲,卯為木之帝旺藏乙,未為木之墓庫藏乙。 同理,申子辰水局、巳酉丑金局、寅午戌火局亦如是。 這是地支藏干第二大原理。 (3)土寄四隅原理 第三大原理是關于“土”的,地支辰戌丑未四個土,嚴格意義來講,土是不受生旺墓絕影響的,它們的長生之地寄于其它五行之宮,八字中火土同宮,但實際上水土也同宮。
艮坤即是寅申,寅為火長生之地,申為水長生之地。土在這個時候為什么怕沖?因為這里也是土的長生之地,氣息尚微,逢沖則傷根氣。 說起火土同宮與水土同宮,大概是這個原因: 道分為天道,地道,人道。八字中天干代表天道,地支代表地道,地支藏干是為人道,此為三才具備。 天道規律是此消彼長,陽極陰生,白天過去是黑夜,黑夜完了是白天。所以甲木生于亥而死于午,乙木生于午而死于亥,陽順陰逆。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皆是如此。而土是金木水火變化的依托所在,本身是無所謂的生旺死墓絕這些變化的,土受到生泄克耗的影響而表現出生旺死墓絕這些特征。古人認為土由火生,土與火為母子關系,所以戊己同丙丁變化一致,這是所謂的火土同旺。 地道規律則是同漲同消,比如春天來了,無論寅木還是卯木都在生長,所以地支十二長生不分陰陽,寅卯木都是生于亥死于午的,同理巳午,申酉,子亥都是同生同死,而在地道中水土同宮,水生萬物,以土為堤,兩者是相互依存關系,所以辰戌丑未十二長生與子亥同,這是所謂的水土同旺。 綜上,土的十二長生是有兩種的,即同火或同水。而八字論命中采用的是同火,其原因一是火土同旺代表著生助關系,二是天干代表天道,使用火土同旺順理成章。 在天火土同宮,在地水土同宮,這和我們對自然的觀察是一致的。 這是地支藏干第三個原理。 ![]() 02 | 地支藏干推衍 OK,了解完理論,我們按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的順序推衍下地支藏干,你就明白了。 PS.不知道文章看到這里的還有多少? 寅卯辰春月屬木 此三支皆藏木氣 寅月
卯月
辰月
巳午未夏月屬火 此三支皆藏火氣 巳月:
午月:
未月:
申酉戌秋月屬金 此三支皆藏金氣 申月:
酉月:
戌月:
亥子丑冬月屬水 此三支皆藏水氣 亥月:
子月:
丑月:
最后,由于亥月、子月所藏之土雖在祿與帝旺位,但與附生的水氣相逆,其用不顯,不比巳、午月之土氣與火氣相輔相成,所以亥月中戊土、子月中己土之用有名無實。 當然,有的派系認為亥月應該藏戊土,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么十二個月轉了一圈,再加以整理,則十二地支藏干(人元用事)分布,就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版本: 【這可能是全網最生動最好看的地支藏干圖了 不下載保存一張嗎,少年?】 ![]() 03 | 地支藏干速記法 有沒有好的方法記憶地支藏干? 當然有! 有人說,地支藏干的總數剛好是28,是根據二十八星宿而來。我只能說這是個美麗的傳說。因為沒有具體的理論支撐。 其實在記憶藏干時,我們只需要記住一句口訣就可以了:“木火和金水,本氣用臨官,長生取長生,藏土隨地支” 解釋一下。 根據口訣,我們把十二地支分為兩組。 第一組木火金水,包括:四長生之地的寅申巳亥,與四帝旺之地的子午卯酉。 第二組只有土,四墓庫之地的辰戌丑未。 地支藏干中分本氣、中氣、余氣,對吧? 記住,木火金水這一組的本氣都是臨官位! 比如甲木臨官在寅,乙木臨官在卯。 又比如丙火臨官在巳,丁火臨官在午。 這就是口訣中的本氣用臨官。 仔細觀察臨官這一列,是不是寅木中藏甲,巳火中藏丙戊,申中藏庚,亥中藏壬,等等…… OK,這樣一來,四帝旺之地(子午卯酉)只有本氣,除了午火特殊一些藏了兩個。那么子午卯酉的藏干至少記住了吧? 子午卯酉 = 本氣臨官(午火+己) 再看四長生的寅申巳亥。 它們之中的本氣說完了,中氣“長生取長生”,意思就是四長生之地的中氣,是他們各自三合局的長生。 舉例來說,亥卯未三合木局,亥是木的長生之地,陽氣漸旺,藏陽木甲。同理,寅巳申,巳酉丑,申子辰亦如是。 長生是陽氣漸漲,所以皆藏陽干。 最后,別忘了這四個長生之地,除了亥之外,都藏戊土。 所以寅申巳亥藏干公式=本氣臨官+三合長生+戊土。 再說第二組辰戌丑未。 口訣最后一句“藏土隨地支”,說的就是四塊土疙瘩的藏干了。 辰戌陽土,丑未陰土,陽土藏陽干,陰土藏陰干,藏干本氣隨地支陰陽而定。 辰戌丑未是四季之末,所藏中氣隨季節地支而定。 同時辰戌丑未又是木火金水墓庫之地,所藏余氣隨地支三合成局的地支而定。 舉例辰土為陽土,本氣藏陽土戊。 寅卯辰三會木局,中氣藏陰木乙。 申子辰三合水局,余氣藏陰水癸。 至此,藏干的規律很明顯了: 子午卯酉 = 本氣臨官(午火+己) 寅申巳亥 = 本氣臨官+三合長生+戊土(亥無) 辰戌丑未 = 本氣陰陽+三會陰干+三合陰干 最后,有人曾問我,辰戌丑未都是陽干的墓庫,甲的墓在未,乙的墓在戌啊,為什么未土藏乙木? 說實話,這個問題的原理我也沒搞明白。 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下,甲木是參天大樹,乙木是花草藤蔓。你找個盒子能裝下花草,能裝的下大樹嗎? 所以說到底,易經的道理還是要從生活中去找。 好了,地支藏干就說到這。 你記住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