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戰部隊:41軍123師偵察連胡亮金 春天已經到來,南疆的寒潮仍未褪散。 1979年3月中旬,我國政府宣布從越南撤軍,胡亮金部與兄弟部隊交替掩護,安全回到了祖國。浩浩蕩蕩的隊伍走在鑼鼓喧天的大街上,人民群眾的熱情與士兵們失去戰友的失落,不盡然完全搭調。 胡亮金喝上了老百姓斟來的醇香美酒,戴上了鮮艷的錦繡紅花,對他而言,活著回來的都是幸運的幸存者,還有很多不走運的戰士,明明回家的號角已經吹響,卻咫尺天涯倒在了異國他鄉的戰場上。 ![]() 一 這一次回國,許多戰友都不會再見了,退伍的退伍,回原駐地的回原駐地,而胡亮金則選擇隨部繼續服役在邊境前線上。白天巡邏,晚上放哨,幾個月后,他才又隨部撤到貴縣集訓。 說來這次參戰,真是有種考完試才來上課的荒誕。 胡亮金在原部隊,是一個老步兵,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后,卻被上級調去了當偵察兵。然而尷尬的是,胡亮金是個臨陣磨槍的水貨,他一丁點偵察兵技能都不懂,讓他去看個地圖,他罵這是什么狗屁玩意。但不得不服氣的是,他又確實在實戰當中完成了偵察任務,還立了功,無疑是個合格的偵察兵。結果回國之后,上級又說當初是沒人用才哄他去當偵察兵,實則他那點業務水平,簡直不堪評價。 實戰的時候說他行,仗打完了又不行了。當然上級不是針對胡亮金一人,而是針對一整個去越南之前,東拼西湊湊起來的偵察部隊,直接甩來一句:“拉去考理論,全部吃臭鴨蛋?!?/p> 胡亮金倒無二話,跟著這支經歷過實戰的“二吊子”偵察部隊搞了六個月集訓,終于把擒拿、格斗、攀登、識圖、駕駛、排雷、通訊等偵察科目的訓練掌握得明明白白。 搞集訓的時候,胡亮金壓根就不會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上戰場,第一,以為越南被打服了,第二,中國新兵太多,每個部隊都需要機會鍛煉。 直到半年集訓結束,才曉得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樣,第一,越南根本沒服,仍然囂張得很,大規模戰斗不敢來了,偷雞摸狗的滲透破壞卻不勝其煩,上躥下跳賤得很。第二,盡管其他各戰區已有部隊陸續調來換下老兵,但上級還是仰仗信任胡亮金部這支有過實戰經驗的偵察部隊去邊境給越南特工挖墳上香。 1980年4月,胡亮金部開赴廣西靖西邊境。這些戰士都是經歷過九死一生的老兵,見識過死亡的突然和難料,并不像一開始入越那樣一腔孤勇,無知無畏,相反如今是勇者無懼,一往無前。 此時胡亮金已由戰斗組長提升為班長,而他的密友(原班長)林書建也提升為排長。
![]() 再次來到前線,胡亮金親眼所見,確認國內的報紙沒有冤枉抹黑越軍,越南人還是猖狂得很,不時就偷摸過來騷擾一下,刺撓得很。 開會的時候,聊到越軍的滋擾行徑,戰士們火氣竄到天靈蓋:“早前村里有條狗見我眼生,也狂得很,被我揍了一頓,搖尾巴了,你看狗都沒越南猴子欠,揍了一頓還圖二頓。” 胡亮金部來到邊境駐扎,主要的任務是巡邏、潛伏,除此之外也要多次進入越南境內偵察,調查掌握越軍的火力配備和兵力部署。 當中最危險的,自然是家常便飯的巡邏,由于邊境敵對狀態未緩和,兩軍劍拔弩張,隨便走幾步都可能與敵人不期而遇。所以干部給到的指示是:“不要溝通,一旦瞅見越軍,我們人多就直接干,我們人少就先找地方貓著。”
在實戰當中,“見面就干”已經是敵我常態。在一次黃昏巡邏當中,胡亮金帶一隊人向西走,駐扎在另一側高地的指導員也帶著一隊人從西向東走,兩隊人馬準備匯合的時候,恰巧就發現了兩個越軍。
我方開火的理由當然是因為人多占據絕對優勢,不過那兩個越軍也彪得很,只有兩桿槍,不跑反而抄起家伙就對著干。 一陣猛烈的急促互射,敵人認虧,一個越軍轉頭跑掉了,另一個越軍似乎被打傷,翻滾掉下了山坡的凹地里。 “好家伙,別管跑掉那個,抓掉下去那個。” “圍起來圍起來,跑不掉了?!?/p> 幾十號人把負傷越軍的落點山凹團團包圍了起來,安全起見并未下去找人,就在上邊等著這個越軍潛逃冒頭。畢竟干部喜歡抓活的,這很重要,除了情報之外,對敵人的猖獗氣焰也是一種羞辱。 ![]() 圖 | 我軍戰士在照顧越軍俘虜 然而,接下來的氣氛真見鬼了,枯等了大半天,也不見這個越軍冒頭。 戰士們議論紛紛:“不會是死在山坳下邊了吧?” 沒轍,活要見人死要見尸,只好派人下去搜查,結果是翻遍了整個山坳,人影都沒一個。
戰士們頗感被越軍耍了,早知道一開始就派人下去抓,現在有點埋怨干部的意思,不免陰陽怪氣幾句:“忙活大半天,讓到嘴的肉飛了,還白白報銷了幾梭子彈?!?/p> 干部自知白干一場,心情比士兵更煩躁:“行了別怨了,打仗哪有舍不得子彈的?!?/p> 這次的遭遇戰,本來是勝券在握大有收獲的,由于過分小心謹慎,給敵人騰出了喘氣逃匿的間隙,可能有時候大膽冒進也是一種把握時機?當然,敵人的逃匿能力,扎扎實實地給我們上了一課。
![]() 二 在邊境一線作戰,沒有一個戰士不對潛伏苦不堪言。 潛伏是一種守株待兔,等待敵人自投羅網的行動。一般每隔一天就要徹夜潛伏,二人或者三人一組,每個潛伏點相隔兩百米,在邊境上構筑起一條看不見的暗哨火線,專逮過來小偷小摸的越軍特工落網。 相比巡邏偵察的危險系數而言,潛伏任務雖然相對安全,但卻是最煎熬最折磨的任務。 在幽深密林里頭潛伏,潮濕悶熱的空氣腌制著人的肉體,任憑蚊蟲蛇蟻肆意叮咬攀爬,身體卻不能發出一絲響動,也不能與近在咫尺的戰友說話。深夜極致的安靜就是驚悚,每一分鐘都漫長得叫人絕望,用度日如年這個詞語來形容都高估了時間的流速。緩解精疲交瘁的身心,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看看頭上的月亮,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而更可怖的是,長期頻繁的潛伏,會把一個人的正常心態搞垮,極容易惹出烏龍事件。胡亮金的隊伍中,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 那是一個涼爽的雨夜,戰士們都睡得正酣,半夜兩點,邊境線上突然槍聲大作。聽見槍響,大伙個個從床上跳了起來,衣服也沒穿,掛著一條褲衩,抓起武器就往外跑。
戰士們一窩蜂沖出來,卻不知所措。 “哪個方向,聽清楚沒有,哪個哨位在打槍?” 槍聲一直在山谷回響,且新的激烈開火聲不斷傳來,兩種聲音撞在一起,一時間讓人分不出東南西北,但肯定是我們的人在開火無疑,且戰斗還沒結束,需要緊急支援。 胡亮金憑借對地形的熟諳于心,判斷出回響是從左邊的哨位發出的,排長立馬集結人員,胡亮金則火急火燎地去通報帶隊的副連長。 上了副連長的茅屋,胡亮金急促拍門叫喊道:“副連長,開門,開門!” 可屋里頭一點動靜都沒有,也沒人應聲,胡亮金急了,加大了拍門的力勁:“副連長開門,我是五班長,有情況!敵襲!敵襲!” 又拍了一輪門,屋里頭還是一聲不吭。 胡亮金突然意識到不對勁,下意識把槍的保險打開,手指抵住了扳機,正當他要把槍舉起來時,屋里頭有了響動,木門強烈“吱嘎”一聲被推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支黑洞洞的槍口,直頂胡亮金的上額而來。胡亮金本能地閃到一邊。 清澈的月光瀉在胡亮金的臉上,副連長看清了人,終于開腔說話:“什么情況?哪兒打的槍?” 胡亮金撥開副連長的槍口,咽了一口口水,說道:“應該是左邊,我們要派人過去支援!” 副連長批準了行動,便回屋里打開電臺與連部聯系,胡亮金看得出,副連長剛才似乎也有點受驚了。
![]() 來到事發哨崗附近,槍聲已經默然。 胡亮金一行人報上了暗號和名字,慢慢摸了過去,發現哨位上二個開槍的戰士渾身發抖,他們的衣服被雨水打濕透,子彈也打光了??梢娍謶帧Ⅲ@慌、寒冷,人最可怕脆弱的東西全都冒了出來。 唯恐敵人還埋伏在附近不動,排長下令散開隊形設伏,但是直到天亮,也沒發覺異動,于是又分散去找腳印。昨天有雨,腳印是敵人的蛛絲馬跡,但找遍四周,也沒發現有人來過的痕跡。 胡亮金感到納悶,這兩個戰士突突突打了幾大梭子彈,顯然已經暴露,然而既沒被敵人打中,也沒打中敵人......更讓他認為太蠢的是,這兩個兵發現敵人,居然不扔手榴彈,而是先開槍。 “黑暗中交戰,老兵都懂得用手榴彈最好,決不會輕易開火,敵人看不清扔手榴彈的方向,而且手榴彈爆炸后,是一種面殺傷,比槍要容易打中藏在暗處的人?!?/p> 胡亮金覺得,這兩個戰士在戰術上肯定是慌了手腳了。 到底是什么人來過,總得有個交代。排長順著開槍的方向勘察,看見哨位右下方四十米的地方有一個當地老百姓的羊棚,上面密密麻麻掛滿了子彈孔,里頭還關著四五只活生生的羊。幸好沒被打死,否則要賠錢了。 轉頭回來,排長問那兩個潛伏的戰士,昨晚到底看見什么了?他們回答說:“沒看見什么,就聽見了有人走動的聲音,就開槍了?!?/p> 無解又糾結,那幾只羊應該就是罪魁禍首,姑且真相大白,排長下令鳴金收兵。 事后氣氛出奇的和諧,大伙都沒笑話那兩個鬧出烏龍的戰友,可能出于一種“同病相憐”,換做是誰,都會做出同樣的反應。
這就是為什么軍人應該是世上最膽小的人,一絲一毫的小動靜,反射弧都會應激做出媲美光速的反應。 ![]() 三 眨眼間,靖西邊境偵察作戰的生活已過去了幾個月,上級不耐煩地打來電話,催促胡亮金部交作業。要不是上級提一嘴,胡亮金都差點忘了連里還有捕俘業務沒搞。 盡管前線服役期限一天一天被時間克扣掉,但這項任務開展起來也不繁瑣,因為前期已經做了很多工作。 首先,胡亮金部已經摸清了越軍出沒的規律。在我方值守崗哨對面1.5公里的越南境內,有兩個小村莊,村莊之間連接著一條幾公里的小山路。平日里每隔兩天,必有兩個以上(至少兩個)的越軍結伴來往于村莊辦事。敢情好,這上鉤的獵物不就有了么?這是胡亮金他們老早前跑過去偷瞄偵察掌握得來的價值情報。 其次,越軍在邊境線上的哨位間隔過遠,哨所里頭的戰斗人員也寥寥無幾,有時候偌大的哨棚,實際上只有三兩個兵虛張聲勢。越軍這樣布防的好處是節省兵力,也是單兵自信的結果,壞處是防線過長,人員分散,會累垮送飯的后勤,要是有敵情,點與點之間的報警支援也相對遲鈍薄弱??偟膩碚f,弊大于利,給我方人員捕俘得手后,扛人撤退回國打開了巨大的漏洞。 這次捕俘行動由師偵察參謀帶隊,其余核心成員有偵察連二排排長、林書建排長、五班長胡亮金,以及五名技術過硬的戰士,一共九名精兵強將組成捕俘隊。 出發前,連部為捕俘隊的每一個人都專門拍了一張備用遺照,免得犧牲了找不著一張好的照片。潛入越境執行任務具有難以預料的危險性,曾經有過偵察隊過境后被敵人包圍的事件發生,也有踩響地雷,永遠回不來的,總之拍遺照很有必要。 ![]() 農歷九月十四日,整備集合,冒雨出發。 捕俘隊從中越邊界連接的半山腰行走,一直插到越南境內的山腳下。行進中途,胡亮金和林書建排長就前進路線的改變發生分歧。胡亮金主張更改路線多繞幾段遠路,而林書建則主張維持原先的捷徑,從山腰直插到山梁盡頭的任務地點。 保險起見,大家最終采用了胡亮金那條最笨最慢的路線,因為最快的路有可能有地雷,欲速則不達,一旦踩響地雷就意味任務失敗。 經過不停歇的雨夜行軍,捕俘隊順利到達預定地點,人員能安全到位,任務就算成功八成了。 捕俘隊九人按原定計劃展開部署,二排長帶領兩個捕俘手在道路的左、右、前三個方向形成品字形的口袋陣。到時抓俘虜,就這三個人負責。胡亮金等其余人則負責火力支援和警戒斷后,貓到四十米開外的樹林里潛伏。其中胡亮金擔當第一射手,林書建排長擔當第二射手。 一切就緒,天還沒亮,雨繼續下著,又是一個難熬的潛伏之夜。
淺淺地睜著眼睡了幾個小時,天終于吐白了。 上午九時多,偵察情報準確,二個越軍如期而至。按計劃,俘虜只抓一個,來了三個就干掉兩個,來了兩個就干掉一個,狙殺敵人的任務自然由“特等射手”胡亮金打保票。出發前上級特意給他拿了一支微聲沖鋒槍,據說槍響很小,但胡亮金丟到了一邊,他不相信這玩意兒的精度。 兩個敵人越走越近,胡亮金把五六沖鋒槍緩緩伸出,眉峰準心已經鎖定最前面的第一個越軍。
盡管手心滲汗,止不住緊張,但胡亮金仍然保持樂觀,他心想:一旦敵人進入捕俘口袋,前面的敵人由他一槍斃命,后面的敵人由捕俘組撲倒捂嘴,隨即便可拖回后撤。整個行動行云流水干脆利落, 過程中敵人不會有持久的痛苦,也不會有凄聲的尖叫,一切都會很快結束,嗯,沒問題的,不會出什么岔子了。 ![]() 然而,接下來的節奏并不如胡亮金所想那樣。 那兩個越軍小家伙,不知為什么,突然起了警覺。后面的越軍喚了一聲前面的越軍,兩人停下腳步不走了,湊在一塊嘰里咕嚕,先是東張西望,又是對前面指指點點。他們常年摸爬于這條路上,一草一木的枯榮變化都記在心里,可能是設伏時壓倒的草叢讓他們看見了,也可能是泥坑里沒被雨水涮平的腳印讓他們看見了,總之他們一定察覺出了殺氣,很明顯的一個動作是,兩個越軍都把槍從背上拿了下來,子彈上膛,腳步放緩,躬身做警戒前進姿態。 胡亮金在心里罵了一句臟話,越軍的單兵意識果然沒那么好糊弄。 情況發展得跟理想計劃越來越不一樣。兩個越軍一前一后走得很慢,最前面那一個已經進入了捕俘口袋,而后面那一個家伙,疑心最大,竟然停在了原地,四處打量搜索,要是被他眼尖發現了槍眼,那就麻煩了。況且原計劃是要抓他的,可他距離捕俘口袋還有四五米,前面的越軍被擊斃,他勢必驚弓之鳥逃跑,他要是逃跑,胡亮金只能再補一槍送他上路。但結果呢,俘虜沒抓到,收兩條尸體?要是單純為了殺二個敵人冒險越境,那有什么意義?還不如喊炮兵老大哥轟一炮來得安全高效。 顯然,眼下只能打死第二個,抓第一個,才能保證不至于空手而歸。身后的偵察參謀和林書建排長也想到一處了,他們碰了碰胡亮金的肩膀,伸出兩個手指頭,示意干掉第二個。 胡亮金回了一個“收到”手勢,轉而瞄準第二個越軍,心里已經替他提前超度,“小樣本來你可以活命,只怪你太聰明了?!?/p> “砰”的一聲,胡亮金扣動扳機,沒有懸念,子彈射進了第二個越軍的胸部,那越軍張大嘴巴,想叫叫不出來,連人帶槍撲倒在地。 聽到槍響,電光火石之間,捕俘口袋左右兩側的捕俘手一躍而出,迅速將第一個越軍撲倒制服,一個抽槍,一個堵嘴。與此同時,前側埋伏的北京籍二排長朝第二個中槍倒地的越軍撲去,一防他沒死透,二打算連他也拖回。 可萬萬沒想到的一幕發生了,這個倒地的越軍還真沒死透,而且手里的沖鋒槍也沒脫手,更完犢子的是槍口角度正對前方。 很多變數都是在一瞬間發生的,沒有思考時間,也容不得思考。 二排長撲過去的那一剎那,他肯定也看見了橫生出來的槍口,但過度用力的撲殺收不住了,垂死的敵人“砰”地打出一槍,二排長一頭撞在那越軍身上。
目睹二排長中槍,胡亮金仍留在位置不動,帶隊參謀和幾個戰士一擁而上,抱起二排長,捂住嘩啦啦流出來的血,但這血是從肚子里涌出來的,乍一看,才知道子彈打中了二排長的皮帶,直接穿進腹部了。
附近村莊的越軍聽見兩聲槍響,很快機動過來,胡亮金和火力組的戰士朝著支援的敵人猛烈射擊,直至其余人帶著俘虜抱著二排長撤向山頂,他們才鉆進樹林溜之大吉。 二排長的血一路滴回祖國邊境,很遺憾,他犧牲了。可見再小的勝利,也要付出代價。 ![]() 上級給捕俘隊的戰士記了功,胡亮金以這次成功但美中不足的捕俘行動結束了邊境偵察作戰歲月,此后,他撤回原駐地,正式離開了反擊一線。 最后,就讓我以他的一段淚慨之言結束本文吧!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戰場,是你死我活的搏弈之地,軍事行動,是以戰士的鮮血和生命做代價的斗爭,每個勝利都難免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當祖國人民看見從前線傳來的一個個勝利喜報和戰場傳奇新聞時,可否知道勝利和傳奇的背后包含了我們參戰將士付出的多少智慧和鮮血,以至于一個個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最芬芳的年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