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來有一個感觸,我發現:那些進行知識輸出的知乎大V以及公眾號大號,大多都是長期閱讀的人。 而那些每天渴求,“考研只需三個月包你上岸,只要2999”速成的人,反而是長期不閱讀的人。 我們經常感嘆,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也是一個每天信息不斷涌現的時代,以至于我們時常去追尋一種“快”的生活,不光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而且連學習本身,我們也時常去追求一種“快”。 我曾經買過一節邏輯思維的課程,99塊錢。我一看上面的簡介,諸如一堂課程馬上讓你學會寫文章、學會邏輯思維。 我怦然心動,馬上購買,但我都沒聽完,簡直聽不下去。 后來,在閱讀《金字塔原理》的時候,我才發現,書上都寫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一本書才30幾塊錢,不僅自己能夠真正的學會寫文章的框架和邏輯,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和思維力。 從那之后,我再也沒有買過那些“噱頭滿滿”的課程。那么究竟根本,我們為什么會去購買這些課程?而我們又如何才能擺脫這些底層思維? 因為很焦慮。焦慮是當代年輕人的常態,我也時常很焦慮,比如我在想選擇一份既定的工作,是否會阻礙我這一生的發展?所以,我希望能夠更優秀一些。因此,我需要學習更多的東西。這只是擺脫焦慮的一種逃避的短暫方式,如果課程本身確實能讓你收獲良多,那還算物有所值;如果不能,徒增焦慮倒是趕上了智商稅。 因為很渴望成功。現代社會的成功,往往暗含著韋伯所提及的階級、身份和權利。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地,擺脫父輩較低的階級地位,而努力攀爬更高的階梯。這種成功的欲望竟然成為了我們“病急亂投醫”的理由。 當然,也許還有一種炫耀性消費的意義。比起生存性消費一些吃的、喝的和用的,買一些帶有符號性的學習產品,似乎更能顯示日常生活學習的品味。 保持定期的閱讀。我也不是個愛讀書的人,只因讀研的緣故,倒是逼著自己讀了一些書。書其實讀得也不夠好,但伴隨著筆記的整理和寫作的反思,慢慢地,我才發現,我在閱讀中獲益良多。我的思維力、思考力、邏輯力都是在這日日枯燥繁瑣的閱讀中習得的,而這些東西見效慢,看不見摸不著。不能即時滿足,常常容易使人放棄。也許,我們應該學會“延遲性滿足”。 相信天上沒有掉餡餅的。購買課程指望幾節課就獲得邏輯思維,而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思考。這是否就是不勞而獲?(即便在勞,也是無效的勞動)不勞而獲這個詞語,我從來不相信。也許是父母每日在家辛勤耕耘,他們的努力和奮斗讓我見證了,他們是如何努力讓我和弟弟過上好的生活的。所以,我若做了什么“圖效益”的事情,便會良心不安。而實際上,我們是社會化的人,時刻在受到社會化的影響。我發現,身邊但凡總是渴求不勞而獲、不負責任的人,都在某件事情上吃了大虧。 當然,筆者在這里不是提倡不購買任何課程,而是希望大家在購買課程的時候衡量好是否物有所值。知識付費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樣也是對自我的提高。建議大家不斷學習,但不建議大家浪費金錢學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