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力量的最高軍事機構。對全國農村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集中領導和統一指揮,是黨的軍事工作機關,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最高指揮機關。(1930年春至1933年1月) 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革軍委):1931年1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中革軍委沿革:[1]1931年1月,中央局代理書記項英任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朱德和紅軍總政治主任毛澤東任副主席。[2]1931年6月,毛澤東任主席,朱德和項英任副主席。[3]1931年11月,朱德、彭德懷、王稼祥等15人組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和彭德懷任副主席。[4]1933年1月,中共中央遷入蘇區后,由中革軍委代表中共中央履行對中國工農紅軍和軍事工作的領導職權,中革軍委是政府系統的軍事工作機關,也是中共中央的軍事工作機關。[5]1933年10月,由于左傾主義霸占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無領導和指揮權,一切軍事行動由博古、李德控制。[6]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指揮小組,朱德為中革軍委主席,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張國燾也為副主席。[7]1936年,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23人組成中革軍委,主席團成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國燾、彭德懷、任弼時、賀龍。毛澤東任中革軍委主席,副主席:周恩來、張國燾。(1931年至1937年) 三、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1935月11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1935年11月至1936年12月) 1932年12月,川陜蘇區成立過西北軍事委員會,張國燾為主席。 1935年2月,陜甘蘇區也成立過西北軍事委員會,謝子長、劉志丹、聶洪鈞先后擔任主席。 四、軍政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工農紅軍中設立的黨的集體領導機關,統一領導軍隊和蘇區、游擊區黨政工作。如紅七軍團軍政委員會、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閩西游擊區軍政委員會、西路軍軍政委員會。 五、前敵委員會:為組織領導某一地區武裝起義或組織指揮重大戰役,受中國共產黨(中央或省委)委托,設立的黨的高級領導機關。 六、紅軍前敵總指揮部:負責紅軍作戰指揮。如:[1]1935年7月,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提升為紅軍前敵總指揮,徐向前任總指揮。[2]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總部改為紅軍前敵總指揮,彭德懷任總指揮。 七、總司令部(總參謀部):是中革軍委領導下,負責作戰指揮、軍事訓練和武裝力量建設等任務的最高軍事機關。擔任過參謀長的有:劉伯承、聶榮臻、葉劍英、周子昆(代)、肖勁光。 八、總政治部:是中央軍委(中革軍委)的政治工作機關,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最高領導機關。1931年2月,毛澤東兼任過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李富春(代)、博古、陳昌浩、周純全等擔任過總政治部主任。 九、總經理部: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下設的中國工農紅軍后勤保障工作的領導機關。1932年9月,總經理部改稱為總供給部。 十、總供給部:是中華蘇維埃共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下設的后勤領導機構,主管中國工農紅軍后勤供給工作。擔任過部長的有:范樹德、楊至成、葉季壯。 十一、總衛生部: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工作的領導機關。部長:賀誠。 十二、總兵站部:是中華蘇維埃共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的中國工農紅軍交通運輸工作的領導機關。部長:楊至誠。 十三、后方辦事處: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的統一指導和監督后方工作的領導機關。擔任過主任的有:楊立三、高自立。 十四、軍委政治保衛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鎮壓反革命的司法機關派駐紅軍的機構。擔任過此機構的領導人有:李立三、鄧發、王稼祥、錢壯飛、李克農、羅瑞卿。 十五、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紅軍大學):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培養和訓練軍事、政治、專業干部的學校。[1]1931年至1932年,劉伯承和葉劍英先后擔任紅軍大學校長。[2]1933年至1934年,何長工、周昆、徐夢秋、張宗遜、彭雪楓先后擔任大學領導。[3]長征時期,紅軍大學編入干部團。[4]1935年11月,周昆任校長。[5]1936年2月,紅軍大學擴建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周昆任校長。[5]1937年1日,紅軍大學改名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毛澤東兼任政治委員,校長為林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