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件扎心的事兒,比如你們熱愛的姜子牙曾經三次背叛周文王。伊尹更夸張,足足背叛過商湯多達五次。 或許有人會說了,阿信又在胡扯。實際上不是,鬼谷子曾經曰過:伊尹五就湯,五就桀,然后合于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然后合于文王。 老實講,阿信一度認為鬼谷子可能只是隨口說說。可司馬遷表示反對,于是在《史記》中說:伊尹去湯適夏。 啥意思呢?司馬遷信誓旦旦的說:伊尹是真背叛過商湯。 實錘了!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伊尹、姜子牙為什么要背叛? 一 說到背叛,仿佛都是壞人干的壞事兒。 比如三國時候劉備的小弟張飛見到呂布就破口大罵:你個三姓家奴。呂奉先當時就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實際上,如果真這么較真的話,張飛他大哥劉備不知道算是幾姓了,粗略的算了一下,受害者有:曹操、袁紹、孫權、劉表、劉璋…… 不管怎么滴,反正呂布比不上他。 那就奇怪了,為啥呂布算背叛,劉備就不算呢?劉家的人背叛就不算背叛嗎? 二 咱們來做一道選擇題:假設必須讓你從劉備和呂布中選擇一個當朋友,你會選哪個? 咳咳,選呂布的朋友靠墻站著去。 呂布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武力值高、人長得帥,除此之外呢?如果非要說的話就是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亂咬人。 總之,他瞄上誰就咬誰,不管他是干爹董卓還是恩人劉備。這樣的人,你真敢跟他交朋友?反正我是不敢的,太邪。 以前認識個人,他一直想學習鬼谷子,他理解的鬼谷子就是“訛詐算計”,所以他本著這個信條到處找人借錢。 按說借錢這事兒,有借有還。但是此人不同,我親眼聽見他借錢不還,還說道: 我靠智慧借來的錢,憑什么要還? 當時我就震驚了。 這算哪門子智慧?無非是在出賣和透支信譽而已。這跟鬼谷子有啥關系?總之鬼谷子是躺槍了。 此后,我跟那人再無交集。 溜奸耍滑,不足取,不可取,也不能取。 三 呂布取徐州,無疑走的就是這個路子,趁著劉備和袁術打群架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取而代之。 可又咋樣?古往今來,有人說呂布是智者嗎? 我想劉大耳欲哭無淚索要徐州時,呂布這貨很可能會說一句:我靠自己智慧得來的徐州,憑什么要還? 老呂啊,你這真不是智慧,最多算小聰明! 把算計寫臉上的才是傻瓜,真正的明白人懂得給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 四 什么是智慧?如果說聰明叫有所為,那么智慧就叫有所不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懂得有所不為,即便想有所為也必然會在前面加上兩個字:道德。 不信,你看人家劉備拿了陶謙的徐州,搶了劉表和孫權的荊州,又奪了劉璋的益州,怨聲就沒那么大。 不僅如此,人家第一流的謀士法正、龐統、諸葛亮還忠心耿耿的為老劉賣命。諸葛亮累的肺都要咳出來了,還哭著喊著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能讓一個人對自己忠心,可能是運氣,有兩個人對自己忠心,也可能是運氣,如果一大群人對自己忠心, 這算運氣? 劉備的成功秘訣到底是什么?老劉在臨終前把秘訣告訴了兒子劉禪,相信我們大家都記得前半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但其實還有后半句: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要想服人,只有靠賢德。” 五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一個人講仁義變成了愚蠢,而溜奸耍滑變成了智慧。 非也! 諸位不妨思考一下,如果說劉備假摔阿斗,假仁假義的忽悠了趙云這個莽夫,倒也罷了。 可是他天天面對的是法正、龐統、諸葛亮這樣的人精,假仁假義當真能忽悠那么多聰明人嗎?要知道諸葛亮自己就是個識人高手啊,這位老哥還寫過一篇文章《知人性》: 夫知人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你說諸葛亮對那個天天跟自己朝夕相處的劉備不熟悉,那是肯定沒有說服力的。你說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是假的? 可是人家諸葛亮戰死五丈原,以死明志。 那些說諸葛亮虛情假意的人,真的不會心痛嗎? 諸葛亮的選擇是:做朋友,我選劉備。 對此,關云長也是認可的。如果是說“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是假的,但關云長離開曹操,投奔劉備的事兒可是真的。 關云長的答案是:做兄弟,我選劉備。 所以如果讓阿信在呂布和劉備之間做個選擇:我也選劉備。 可是如今的世道卻把劉備描繪成了三國時代的“岳不群”:內小人而外君子。這個結論可真是把那些對劉備忠心耿耿的兄弟們、智囊們當瞎子、當傻子了。人在江湖,哪有那么多傻子?以劉備的權謀真的能忽悠那么多人,收割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嗎? 很顯然不能! 六 劉備拉攏人心的秘訣就在于:以德服人。商湯、文王也是。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自成湯以來,采於《詩書》。 啥意思呢?司馬遷在寫《殷本紀》的時候,他的很多資料素材取自詩書。初中語文老師就講過:詩書其實不是一本書, 古代的詩書指的是:《詩經》和《尚書》,是五經中的兩部。這兩部書中講什么呢?《尚書》中有: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 這部書的中心思想總結八個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詩經》就更有趣了,是古代更是引經據典的圣經。諸子百家們在說話時,動不動就要來兩句,比如荀子在勸學時就說:《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啥意思呢?小同志,你要好好學習呀,《詩經》就上說了:“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 再比如孔子在支持仁政時也用到過,《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啥意思呢,民眾也勞累了,差不多可以小小休息啦。 這些案例到處都是,但凡諸子百家說話,清一色要引用《詩經》的原文。因為引經據典才有說服力。因為《詩經》的中心思想:端正無惡,中正無邪。 孔子概括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七 阿信的主業是讀鬼谷子的,這跟鬼谷子有幾毛錢關系呢? 至少有五毛錢。比如鬼谷子曾經曰過: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 鬼谷子認為決定自己去留的問題,首先要通過“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五個方面進行考量。 啥意思呢?咱們重新排列一下,您就會豁然開朗:仁(仁義)、德(道德)、禮(禮樂)、智(計謀)、信(忠信)。 游說君王,要圍繞“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五個方面進行,最好是引用《詩經》和《尚書》的名言,在闡述時要混雜一些成敗得失的觀點,看看君王的反應,如果與自己的理念相吻合,就合作。如果不合適,就離開。這就叫“內圣外王”。自己的內心有了“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的處世標準,同時也用這個去探知對方的想法,然后就可以確定自己的去留。 現在明白為什么大圣人伊尹要背叛了嗎?至于原因鬼谷子沒說,但是司馬遷說了:既丑有夏,復歸于亳。 背叛了商湯的伊尹發現了夏桀的不道德,于是又歸順了商湯。正好對應了鬼谷子說的:上暗不治,下亂不窹,楗而反之。上層昏庸無道,下層糊涂無德,則可以選擇離開。因為真正的精明人懂得,道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道德是萬萬不能的: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