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職場.右手采購 有故事.有方法.有工具 2022年9月6日 這是2022年第076篇原創(chuàng)文章 總第509篇原創(chuàng)文章 全文147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有幾個學員都問過我同樣的問題:面試中,是應(yīng)該多說一點,還是少說一點? 我回復(fù)說:通常來說,我不建議候選人說得太多,更不能成為話嘮。 為什么呢? 我們先看幾個面試的場景: A先生是職場老兵了,不僅非常熟悉自己的業(yè)務(wù),而且有很強的表達欲。有一次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剛問了一個問題,他就滔滔不絕地打開了話匣子,一個故事就講了10分鐘,然后是第二個故事...就這樣20分鐘過去了,面試官還沒問出第2個問題,而他實際上準備了6個問題。 過程中他幾次想插話,卻都被A先生熱情奔放的氣勢給蓋住了。面試官的焦慮和不滿躍然臉上,而A先生還自顧自地陶醉在喋喋不休中... 最后,A先生沒有通過面試,原因是面試官認為他缺乏足夠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察言觀色的能力,無法勝任應(yīng)聘的崗位。 B女士是做技術(shù)的。面試的時候一直擔心自己說的不夠,不能向面試官全面展示自己的技術(shù)實力。所以針對面試官的每個問題,她都回答得事無巨細——因為...所以...首先...其次...這里還有一個不能遺漏的細節(jié)...那里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挑戰(zhàn)。面試官聽得有點眼冒金星,最后不得不打斷她:“抱歉B女士,我不得不打斷你。因為我們已經(jīng)超時了,面試只能進行到這里了。” B女士一聽心里老大不樂意:我準備的問題還沒問呢?這些問題決定了我是否會考慮你們的機會啊! 于是,本來可能的一拍即合,卻變成了兩敗俱傷。 C先生正在回答面試官提出的靈魂拷問“你有什么缺點?”。 他說了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結(jié)果面試官聽完了沒吭聲。 “是不是一個太少了?”C先生心里嘀咕著,又說了一個事先準備好的。 不料,這次說完了面試官還是不說話,只是似笑非笑的看著他。 “是我的缺點不夠多顯得我不謙虛嗎?還是他嫌我說的不夠深入?”為了避免冷場,C先生又說了兩個缺點,還進行了深度的剖析。不過因為這不是事先準備好的,所以表達上顯得拖泥帶水,同時又缺乏結(jié)構(gòu)和邏輯... 面試的結(jié)果,我不告訴你你也猜到了! Source: unsplash 總結(jié)一下,作為候選人,面試的時候不宜說太多是因為: 第一、面試的時長通常都是有限的,大多也是固定的,比如一小時,一個半小時等等。如果你說得多,面試官就會說得少,你獲得的信息就越少,這對候選人是不利的。比如C先生的例子。 第二、老話說“言多必失”。當你說得停不下來的時候,很容易不留神就說“多”了。這個“多”是指說了不該說的話。比如B女士的例子。 第三、溝通屬于面試官考核的通用技能。你說的太多了,甚至跑題了等等都會讓面試官覺得你的溝通能力不行,無法勝任那些對溝通能力或語言表達能力要求較高的職位。比如A先生的例子。 面試的本質(zhì)是雙向的“對話”而不是單向的“匯報”或者“演講”。既然是雙向的,就應(yīng)該你來我往,張弛有度。而不是由一方控場。 寫到這,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了:回答面試官問題的時候,可以不說得太多,但是也不能說太少啊。否則面試官以為我肚子里沒干貨呢。這個怎么破? 我的建議是:在回答問題的時候, 首先,可以針對重點和要點做一個總結(jié)。 然后,從最重要的部分開始展開,并且在過程中動態(tài)和面試官確認他對哪部分感興趣(定性——是不是他想聽的),以及他希望聽到哪個程度的細節(jié)(定量——細節(jié)的顆粒度)。 另外,我在回復(fù)中說:通常來說,我不建議候選人說得太多,更不能成為話嘮。 那有哪些情況是不通常的呢? 我總結(jié)了三個典型的場景: 第一、如果面試官對你的回答不表態(tài)的時候,候選人可以適當?shù)囟嗾f一點。要圍繞著提出的問題說,不要跑題。 第二、在你回答問題的時候,如果面試官示意你不要停下,你應(yīng)該繼續(xù),同時留意他的肢體語言,尤其是眼神和面部表情, 適可而止。 第三、針對你的回答,面試官提出更深入的延展問題,你要繼續(xù)。如果你沒有完全理解問題,一定要和面試官澄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