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工程施工現場的測量獨立抽檢工作,如果要具備獨立性,我認為至少需要具備如下幾個條件: 1、控制點使用的獨立 2、測量儀器與配件的獨立 3、測量方法的獨立 4、測量人員的獨立 5、現場測量操作的獨立 以最近進行的一次橋梁樁基成品偏位檢測,獨立測量工作為例來說明。 1 控制點使用的獨立性 施工便道兩側玉米桿長高了,之前布設的控制點無法通視,這也就無法實現設站、定向直接測量或轉點測量,只能采用后方交會或是布設無定向導線解決控制點問題。 現場查看,后方交會無法直接測量構造物,有兩個方案供選擇: 一是現場布設2個未知點的無定向的導線(其中一個未知點能夠直接看到所需測量的樁基)。這樣做的好處是控制點的精度有足夠保障,控制點的誤差可以控制在5mm以內(不顧及控制點自身誤差),不足之處是現場無法測量出坐標,需要回到內業計算控制點成果之后再次計算碎部點坐標,比較麻煩。 二是現場后方交會,再轉一個點至樁基基坑開挖旁,再次設站觀測。這樣做的好處是現場能夠快速測量出樁頭的坐標,不足之處是后方交會誤差、轉點誤差、設站誤差等綜合考慮,最終樁基的測量誤差預計±8mm左右。 綜合考慮,按照第二種方案。 因為成樁允許偏差為±5cm,對于樁基測量的坐標誤差在±8mm誤差是可以接受的,沒有必要為了精度“過渡測量”。 ![]() 可能有老鐵會說,我一直是排斥后方交會的,但是請不要誤解,我之前發文所說后方交會,那是基于儀器自身誤差、對中桿誤差、圖形誤差及一線測量員自身綜合來考慮。 而我這里的情況是: 儀器是徠卡TM50自動尋標、架設在已知點的是徠卡原裝基座 棱鏡,圖形條件的水平夾角是108°,而且,現場測量是老測工“測量老馬”本人。 (再次說明,不要拿誤差傳播定律計算坐標測量誤差,現實一點) 2 測量儀器的獨立 不策遠了,回歸正題。 3 測量方法的獨立 既然是獨立檢測/測量,方法當然要經得起推敲與驗證,否則拿出來的數據就不具備權威、認可性。 當然,對于普通的樁基測量,精度要求是不高的,我的方法是圍著鋼筋籠測一圈,回來再逐一擬合,這樣相比直接放樣中心點更能準確的反映出樁的重心,不過方法都大差不多大,關系不是很大,只要不用RTK干就好。 5 現場人員的獨立 觀測、立桿的人員,必須獨立,如果只是儀器端獨立,是沒有辦法做到數據真正獨立的,這個,搞了這么多年工程測量,這點套路還是知道的,相信你也一定知道。 2 現場操作的獨立 現場操作,其實包括儀器操作、觀測方法、立桿等方面,如何不偏不倚、不帶任何立場、只對數據真實與可靠性負責的檢測,才具備權威與專業性,做到這一點測量人員務必懂的現場施工工藝、測量專業技能,不能被帶偏,才能做到現場操作的獨立。 其實,咋看現場觀測水平角、邊長內業再次計算比較麻煩,也比較復雜,但是你終究能對自己的每一次測量數據放心,且經得起任何檢查,除此之外你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重要的是,你也沒有多花很多時間。這也印證了基礎知識、綜合知識的熟練運用,才能靈活處理現場各種多變環境和不同要求。 還是那句話: 工程現場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某一項技能,也就是,不是說你會什么,而是你能解決什么問題。 就這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