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們一起get用得上的真知識 你家有小寶寶嗎? 還記得喜提小寶貝的興奮期過后,面對他的表情變化以及咕咕嘰嘰的“嬰兒語”時,那種茫然和猜測的無奈嗎? “他想說什么?” “是餓了嗎?是飽了嗎?還想吃嗎?冷嗎熱嗎?想出去玩嗎?”…… 嬰兒從出生起至4個月大,基本都屬于無意識的交流階段,他們可能會對周圍親人的動作、表情甚至語調回以喜悅、撇嘴、委屈、哭泣或咕噥聲,但萌新爸媽并不能準確判斷出小baby究竟想要說什么? 美國著名的育兒師Tarcy Hogg通過觀察并研究了5千多名嬰兒后,曾得出如下結論: 嬰兒的語言并非只是發聲或說話,他們咿呀學語的過程與尊重、傾聽、觀察和解釋等行為密切相關。 如果愿意多花些時間陪伴并觀察小寶寶,細心的父母就會發現,嬰兒的每種回應所代表的的意圖各不相同。在生命的最初,嬰兒的“語言”多是不同的哭聲,如果父母能迅速理解孩子的意思,并及時給到正確的幫助和反饋,那么對親子關系的建立真的是事半功倍。 ![]() 小寶寶各有各的小脾氣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除了父母傳達的獨特基因之外,也會有一些自己的小脾氣。面對人生大事吃喝拉撒睡時,他們也會給出不同的回應。 無論是Tarcy Hogg還是因“親密育兒法”而聞名的Sears博士,都認為每個孩子除了擁有獨特的父母基因外,還會有各自的性格特點。所以他們面對喂養、睡眠和刺激時的反應各不相同,所需要的撫慰方式也不一樣。父母如果了解了孩子的具體類型,也能更快地讀懂小寶寶的語言,并判斷他們的訴求。 19世紀的70年代,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Alexander Thomas和Stella Chess通過追蹤114名嬰兒的成長過程,將孩子的類型分為9個維度加以評定,我們在這里將它們總結為三種類型——低需求寶寶、慢熱型寶寶和高需求寶寶。 低需求寶寶——“非常好帶” 他們很容易被逗開心,也很快就能適應新環境。相對一些孩子需要家長不停地強化才能幫助建立的生活習慣,在低需求寶寶這邊似乎很輕松就能達成。 喝奶時,他們很快就能形成2~3小時一次的時間表,而且規律排便。 睡覺時,他們很容易被安撫到,變暗的光線,安靜的環境以及父母的輕輕拍撫,都可以幫助他們迅速入睡,即便尿濕了也不會嚎哭醒來,甚至扭動一下就繼續睡了。 面對新環境時,他們也會緊張煩躁,但在父母的安撫下能很快放松下來。 這種寶寶被稱為“天使型寶寶”,因為照顧他們令人感覺不那么辛苦,也讓周圍的一切都平和有序。 ![]() 慢熱型寶寶——“還算好帶” 這種寶寶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的反應相對溫和,只要家長能在他們發出信號的初期就及時識別并給予回應,那么慢熱型寶寶并不會發展成嚎啕大哭并難以安撫。 喝奶時,他們在訓練下可以接受固定的喝奶時間,餓了會嗷嗷大哭,但如果及時得到安撫,比如抱一抱搖一搖,就能迅速被撫慰而停止哭泣。他們喝奶時通常不會太專心,有人靠近時,立刻被吸引而停止吮吸動作。 哄睡他們不算很難,但中途醒來時會哭泣找人,立刻得到回應后也很容易被哄好;尿不濕濕了會扭動吭哧提醒家長,但通常并不會大哭。 當生活習慣被打亂時,比如錯過了睡覺或出去玩的時間,他們會比較溫和地提出自己的反對意見,被忽視后才可能翻臉哭嚎。 高需求寶寶——“心力交瘁” 這種寶寶的照顧者通常都會比較辛苦,甚至一些萌新爸媽還會產生愧疚心理,感覺自己沒有把孩子照顧好,所以孩子總是哭泣。 就喝奶而言,他們全憑心情。餓了卻沒有第一時間吃到奶,就會大聲哭鬧,假如先拿盛水的奶瓶拖延一下時間,他們會重復拒絕到氣急敗壞…… 入睡困難自然不用說,他們困倦的第一反應就是暴躁大哭,家長如果不能第一時間猜對需求,他們可能就會轉為歇斯底里的哭嚎。而且他們醒來的時間也沒什么具體規律,可能是清晨也可能是半夜。 尿不濕濕了當然會哭,換尿不濕的過程中以及換好后的一段時間,他們都不會停止哭泣。 所以萌新爸媽一定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性格與氣質,哭泣的寶寶≠差勁的爸媽。 所有父母都需要在孩子天生性格的基礎上,去學習和順應孩子的節奏,繼而幫助他們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讓育兒這件事變得簡單快樂。 具體應該怎么做? EASY模式,育兒更輕松 EASY模式也出自Tarcy Hogg的著作《實用程序育兒法》。 它是寶寶規律作息的一套程序,每個字母代表一個意思:寶寶吃(Eat),玩一會(Activity),去睡覺(Sleep),然后媽媽就會有一些屬于自己的時間(You)。這套EASY模式每天都會不停重復,直到夜晚來臨,小寶寶上床睡覺。 規律的生活會讓孩子更有把控感,不要以為小寶寶沒有這個意識。當他大概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時,無論喝奶、玩耍還是睡覺,都會更加配合并容易被安撫到。 ![]() 通過EASY模式去規劃寶寶的一天,父母也能從中找到孩子吃睡玩的規律,按需喂養及親子互動,同時也避免整日都陷在“帶孩子”的繁瑣中。當然啦,這個EASY模式并非一成不變,可以根據孩子的成長節奏去調整具體的時間和內容。但無論怎么變,都可以從中找到孩子成長的邏輯,并隨之適應孩子的變化。 但小寶寶不會講話,所以他們會運用各種聲音、表情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與渴望。我們可以將此稱為“嬰語”,或“非語言信號”。你一定要知道,當接受到小寶寶釋放的信號時,不要急著回應,而是觀察一下他們的具體需求,這里有一個簡單的小攻略——SLOW技巧—— SLOW技巧,幫你判斷寶寶需求 它們指的是: ![]() 舉一個常見的小例子: 當孩子突然醒來并哭泣,父母當然要盡快過去查看,但不要立刻將孩子抱起。 停(Stop)等一等,別著急。不妨默念“1-2-3”,看看孩子是因為什么而哭泣。 聽(Listen)聽一聽,別慌張。猜猜孩子究竟想“說”什么?有些時候,小寶寶可能是做夢或“不小心”醒過來,不妨輕輕拍拍孩子,告訴他“媽媽在這兒呢,別怕”。很多時候孩子就會安心地繼續睡了。 當然,還有些時候,孩子的確需要你的幫助,比如餓了或者拉了。這個時候就需要: 看(Observe) 看一看,別干預。孩子的動作和表情想告訴我們什么? 如果餓了,通常他們會舔嘴唇或咂巴嘴巴,扭頭并把拳頭靠近嘴巴,接著是有節奏感的哇哇哭聲。此時可以結合前面的“EASY表格”喂奶時間來協助判斷,孩子的需求得到及時滿足后就不會再哭鬧。 還有些時候可能是孩子在排便。有些孩子排便時會哭,有些孩子則不會,但絕大多數孩子的表情此時都會變得很嚴肅,能感覺他們全身似乎都在用力。這種情況通常不必干涉,等寶寶排便完成及時清理就可以了。 ![]() 查(What's up?) 靜一靜,想一想。還會有別的什么原因嗎?比如太困了,或者太興奮了。 我們都知道,睡眠對嬰兒大腦的發展至關重要,越低齡的孩子睡眠時間越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曾發布過兒童最佳睡眠時間共識,列出了孩子推薦的睡眠時間。無論過度疲憊還是過度興奮,都會導致孩子因為入睡困難而哭鬧。 ![]() 過度疲勞時,孩子會打哈欠或者眨眼睛。如果這個時候沒有立刻帶他去睡覺的話,他可能變得躁動不安,蹬腿、抓臉,并開始發出短促高昂的哭聲。 過于興奮的孩子也會給出類似的表現,但他同時會明顯把臉扭到一邊,去避開那些逗弄他的大人。此時如果結合“EASY模式”的表格,發現孩子到睡覺時間了,就可以迅速回應孩子的需求,避免錯誤判斷為“餓了或拉了”等等。 還有一些時候,小寶寶感覺無聊了,想出去轉轉,或者干脆就想要媽媽抱一抱時,也會給出明顯的信號。 如果他開始發出微弱短促的“吭吭”聲,四處張望尋找父母,并發出類似“假哭”的撒嬌聲,那就是小寶寶在說:“快來抱抱我呀!” 如果他開始低聲嘀咕,并開始擺弄自己的手指,或者拉扯撥弄周圍的東西,就是在說:“好無聊,想出去玩兒!” 這個時候抱起小寶寶,他通常就會得到滿足而開心。可如果這個時候他竟然哭鬧起來,那十有八九就是困了或餓了,建議參考“EASY模式”的表格加以判斷。 聽懂小寶寶的語言·知是小清單 ①嬰兒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低需求寶寶、慢熱型寶寶和高需求寶寶。其中,低需求寶寶非常好帶,慢熱型寶寶比較好帶,高需求寶寶則令人“心力交瘁”。 ②推薦科學育兒的EASY模式,幫助小寶寶建立“吃-玩-睡”的規律生活,讓孩子對生活節奏更有把控感,也更容易被安撫到,同時也給看護家長留出屬于自己的時間。 ③面對嬰兒給出的各種表情或動作信號,使用SLOW技巧,通過“停-聽-看-查”判斷小寶寶的真實訴求并及時反饋,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知是育兒私房話 每個初生的孩子都不是一張完全的白紙,他們會帶著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來到這個世界上,啼哭是他們最初的語言。每個看護人都應該盡可能地去觀察孩子的表現,放慢我們的腳步,去聆聽他們,順應他們的天性,給予生命真正的輔助。 -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