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一定記住,你愛你的孩子,而不是他的表現,無論他好不好,他都是你的孩子。 ——張文質 一個小女孩流著眼淚“控訴”父母: 你們給我用最好的,吃最好的;請最好的老師給我上鋼琴課,給我報最好的輔導班;在家什么也不讓我操心。可是我一點也不開心,因為我感覺不到你們在愛我。 這段話觸動了很多父母。 每個父母都在向孩子表達“愛”,但卻始終無法與孩子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因為父母總是把孩子的情商、智商放在首位,而忽略了“我應該好好愛孩子”,只是披了一層“愛的外衣”在滿足自己。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 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教育一定要“滲入愛”,才會給孩子充盈的內心和有溫度的成長,它就像是生命的火焰,能照亮孩子的人生。 真正的愛并不在于父母說的話,而是父母做的事。 尤其是父母做的這三件事,既是給孩子力量,又是給孩子最低成本的愛。 01 看著孩子的眼睛交流,讓他感覺被在乎 黑幼龍先生曾經和女兒進行了一次“心談”式的溝通。 他當時問女兒:“你從小到大,最有挫敗感的事情是什么?” 女兒的話讓他震驚:“我和你講話最有挫敗感?!?/p> 他問女兒:“為什么?” 女兒告訴他:“因為我和你說話的時候,每一次你的眼睛都沒有看向我?!?/p> 至此黑幼龍意識到,當我們與孩子交流時,手上在看報紙、做家務、看電視,正在給孩子傳遞一種錯誤的信息: 我說的話父母都懶得聽,也許我在爸媽心中一點都不重要。 我們與孩子的交流如果缺少眼睛的注視,看在孩子眼里就是忽視。 這種忽視有時候比否定更可怕,它會讓孩子失去父母的關注同時,內心始終有種“父母不在乎我”的自卑感。 魯迅說過: “唯沉默是最高的鄙視,最高的鄙視是無言,并且連眼珠都不轉過去?!?/strong> 每個孩子都會從父母身上找到存在感,證明有人在愛著他。 倘若父母在孩子說話的時候連眼睛都不看著他,讓孩子找不到存在感,就無法感受到父母傳遞的親情和關懷。 最能“俘獲”孩子內心的就是一個關切的眼神。 父母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會在不經意間向孩子傳遞溫柔和關愛,會讓孩子的信任感更強烈。 著名教育學家內藤壽七郎先生曾接觸過一個病人。 一個男孩能一口氣喝掉一升的牛奶,因為牛奶過度而患上了牛奶廯。 他蹲在男孩面前問:“你喜歡喝牛奶嗎?” 男孩點點頭。 接著,他又柔聲問:“如果不讓你喝牛奶,你能忍得住嗎?” 男孩倔強地不肯低頭。 內藤先生又看著男孩的眼睛說:“你可以不喝牛奶,是嗎?” 本來很抗拒的男孩,在內藤先生的目光下,最終點了點頭。 后來男孩不再喝牛奶,病狀也慢慢好了。 一年半以后,媽媽又試圖讓他喝牛奶。 男孩說:“大夫說我能喝,那我才能喝?!?/p> 男孩之所以那么聽內藤先生的話,是因為他在和男孩交流時,始終看著他的眼睛,內心的誠懇和注視會讓孩子流露出最真實的一面,那就是“我相信你”。 這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力量,愛孩子的同時又征服了他。 就如內藤先生所說: 你想教育好孩子,先看看你給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孩子需要的愛是帶著目光的注視,讓孩子感覺父母在乎他,他給孩子傳遞的愛勝過一切語言。 因此,父母學會用眼睛發現孩子。 02 支持孩子“說出感受”,維護孩子的自主感 知乎上有一個女孩說:別人眼里的我很乖,但是我只是不敢發脾氣而已。 在家里,媽媽不允許她表現出半點不愉快,否則媽媽就沖她發脾氣。 有一次去鄉下。 她和幾個伙伴去池塘里面抓魚,不小心摔倒了,弄得一身的泥。 當時她哭著找媽媽,得到的只是責罵: “別人都沒事,怎么就你笨得和熊一樣,再哭直接把你丟進去。” 當時,她只敢把哭聲收到哽咽。 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她都不敢在媽媽面前說出自己的感受,就算是和別人有了矛盾,也只敢憋在心里。 直到有一次父母因為她的事吵架,媽媽把脾氣發泄到她的身上: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開這個家了”。 那一刻,她非常憤怒,突然對媽媽吼了起來: “我不用你為了我,請你們不要扯上我。” 她說:在吼完那一刻,我的心情特別舒暢。 女孩的故事讓人心疼。 很多父母陷入的一個教育誤區:用“我愛你”的方式來愛孩子,總是用滿足自己的情緒需要來壓抑孩子。 但是被壓制的情緒并不會自己消化,反而會像膨脹的氣球,越積越多負面的能量,直到最后爆裂。 西格爾博士創造了一套大腦理論。 他指出:大腦像一棟兩層樓的房子: 一樓負責本能類的基本功能,包含呼吸、眨眼、躲避、憤怒、恐懼。 二樓負責思考、道德、想象等功能。 當一樓的“負面情緒”出現時,相當于大腦的空間出現垃圾,哭鬧是一種清掃方法,而阻止孩子表達,就會讓情緒越積越多,當負面情緒阻塞了大腦,就無法運行大腦更深一層次的東西。 所以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孩子越是被壓抑,越無法表達。 因為父母切斷了孩子表達感受的能力,讓孩子失去了自我。 每個孩子都具有一種天生的本能,就是想要執著于實現全部的愿望:感受想要說出來,情緒想要釋放出來。 這種愿望一旦被允許,就能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父母要有一種意識,就是“孩子的感覺很重要”。 給孩子一種“重要感”,讓他覺得有人關注自己,有人值得依賴。 一旦孩子有了這一層情感,就有了愛和歸屬感,對待生活就有了不一樣的愛意。 王源在《星聞揭秘》中說道: “每次遇到事或是心里很鬧騰時就會想我媽?!?/strong> 然后他就會打電話給媽媽“訴苦”,媽媽就會說: “你啥也不用管,大不了我們不做這一行了,咱們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在一起,你別受委屈?!?/strong>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去阻止孩子的感受,要給予孩子“敢于說出自己”的勇氣。 讓他知道,就算是逆境中父母依然愛他、支持他。 03 接受孩子的“瑕疵”,關注站在眼前的孩子 看到過一則新聞。 男孩小業曾經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三好學生、奧數冠軍,如今卻整天蝸居在家,只會傻笑。 這一切都是因為父母的嚴苛教育。 為了讓小業保持“優秀”的形象,父母每天給他安排很多課外任務,初一就逼他學初二的內容。 在巨大的壓力下,小業的心理發生了改變。 他說: “坐在教室里,我當時想的是,我坐在很高的地方,下面是很高的懸崖,心里有假想敵一樣的東西?!?/strong> 然而,這些變化父母看不見,還因為成績下降而批評他。 后來,小業行為出現了問題:一個動作要重復兩三遍才安心,走路時不停地回頭。 ![]()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而父親一直沉溺在兒子優秀的假象里,對他的這些反常并不上心,還責怪兒子太嬌弱。 一個孩子如果被要求得太嚴苛,等于被推入深淵。 周國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 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當中,在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道會用什么樣的方式顯現出來。 大部分的父母都想要一個完美的孩子,總是想逼孩子做到最好。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 沒有愛的能量注入,最終會吞噬孩子的力量。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許多“瑕疵”。 它需要的是父母不斷充入的愛來改善它,但絕對經不起針尖麥芒的刺傷。 如果父母執意臆想孩子的完美,孩子在不斷地施壓下,愛逐漸消融,就會極易形成消極的內心。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接納和認可,內心都會吶喊: “我可以不完美,但是我希望父母看到我的另一面”。 在深圳,有一個汽修女孩走紅網絡。 她從小的夢想就是能擁有一輛自己的車,自己改裝、自己維修。 對于成績不好的她,愛好汽車便成了她的追求。 父母并沒有因為她的成績而否定她對這件事的執著,只是告誡她: “既然是你自己的選擇,那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自己對自己負責,不要學到一半就抱怨和后悔?!?/strong> 得到父母的支持,考入汽修學校的她,因為體力不足她吃了不少苦頭,但是她依然堅持。 每天沉迷于各種實驗和技能的操練,最終通過努力獲得了汽車大賽汽車機電維修的參賽資格,并獲得了一等獎。 父母對孩子,不一定要滿懷期待,只要給孩子一種“我的孩子雖不完美,但依然優秀”的信念,就還是能夠養出優秀的孩子。 04 因為血緣關系,父母給的“刺”再多,孩子也不會拒絕,但是這會讓愛慢慢消融。 所以,我們要將愛融入到孩子的骨血,用父母的一言一行來浸透孩子的生命,讓孩子的成長被愛填滿。 著名學者張文質說: 你一定要記住,你愛你的孩子,而不是他的表現,無論他好不好,他都是你的孩子。 愛孩子,就要愛他的感受和瑕疵,給予他溫暖和善意。 我們要用愛澆灌,把孩子養成走在路上的天使,但也要讓他做快樂的自己,才能開啟輝煌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