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志士,卻丟骨氣
汪精衛曾是位優秀的革命者,但不知何時起,這位英雄卻變了質。
早在20世紀之初,汪精衛就在,孫中山先生的引導下,加入了'同盟會’。
那時的汪精衛,擁有著讓人敬畏的,革命之心,便是那腐朽的'清政府’官員,也不由得心生佩服。
1910年3月,汪精衛決定刺殺攝政王載灃,這一推翻清政府的,最大阻礙。
但讓人不快的是,刺殺失敗了,而作為執行者的,汪精衛也理所應當的,被關押起來。
在獄中,汪精衛自知存活無望,因為他刺殺的是攝政王載灃,溥儀的父親。
于是便在獄中題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以向世人表明,自己那無可動搖的革命意志。
或許是被,汪精衛的革命意志所震撼到了,當時審理此案的,肅親王善耆,決定對他從輕處理,甚至還將原本必死之罪,減輕到了'無期徒刑’,而理由僅僅是一個'誤解朝廷政策’。
這一欣賞,對其他革命者來說是好事,可偏偏對汪精衛來說,卻是惡到極點的壞事。
畢竟,如果在當時就義,還能落得個好名聲,也不至于,成了個遺臭萬年的'大漢奸’。
誤入歧途,罪該萬死
在被判處無期的一年后,汪精衛便因為時局變動,順利的被'保釋’出獄,而出獄后的汪精衛,便決定'再度’踏上革命之路,只是這一次,汪精衛卻走偏了。
1925年,孫先生逝世,或許是悲痛,也或許是'權勢心’作祟,汪精衛便立即,展開了,對國民黨政治權力的爭奪,可與之有一樣目的的,還有蔣介石。
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民黨被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汪精衛為首的左派,一派則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
他們相互爭斗,就好似一頭頭,被權力驅使的野獸。
或許是在這樣的角斗中,失去了機能,汪精衛竟敢恬不知恥的,尋求日本的幫助。
1938年,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公開表示'投靠’日本,并與之簽下了像《重光堂協議》,那樣的賣國協議,像極了一條'搖尾乞憐’的走狗。
汪精衛的惡行讓人憤怒,可更憤怒的還在后面。
在漫長的走狗生涯中,汪精衛'不斷’美化著日寇的侵華暴行,甚至還幾度宣稱,'屠殺’是'莫須有’的,全然沒有,半點身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尊嚴。
或許是他的惡行,連老天都看不過眼。
1944年出訪日本時,這位'惡貫滿盈’的大漢奸,因骨髓腫而'不治身亡’,教人大快人心。
汪精衛逝去,可他的子女卻留存在世,父輩的罪責,也將由,其后人來承擔。
不同選擇,贖還罪過
汪精衛病逝,可這是否表明他所犯的罪責,便就此消失?恐怕不是,父輩未曾償還的罪責,必將由其子女來承擔。
在抗戰勝利以后,國共兩黨,很有'默契’的,對那些漢奸、走狗,及其子女,展開了一系列的大審判。
汪精衛與陳璧君的小兒子,汪文悌,便是其中之一。
其雖未犯過錯誤,但考慮到,汪文悌父母的不良形象,人們還是給他判處了,一年半的有期徒刑。
在完成服刑后,自知父母罪孽深重的,汪文悌,便決定投身于'國家’建設中,想以自己的方式去彌補父母的錯誤,這一做就是大半生。
到了2005年,成為知名橋梁專家的汪文悌,當得知祖國在'橋梁’方面有困難時,便立即趕回國內,提供幫助。
只是在回國的過程中,汪文悌卻看見了自己的父母的跪像。
或許是苦痛,也或許是憤怒,在父母的跪像面前,汪文悌在擦干眼淚后便,咬牙切齒的說:“做錯了事,就該受到懲罰。”
這讓隨行的工作人員十分震驚,他們也沒能想到,汪文悌竟然能如此客觀的評判自己父母。
汪文悌是汪精衛與陳璧君,這兩位大漢奸的兒子,可汪文悌的人生,卻與父輩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應有的能力,這何嘗不是一種'善莫大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