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上海張江,每個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想到高科技、現代化等等。的確,張江是一個用30年就從農村變成科學城的地方,直到今天它也有著不可估量的未來 可張江也是有歷史的,雖然在張江這塊土地上已經很難在找到了 根據記載,歷史上的張江是一個小鎮,依著一條叫做呂家浜的河道而建,大致的位置在現在的廣蘭路、祖沖之路一帶,也就是地圖中的這個地方: △張江老街地圖 從衛星圖上還可以依稀辨認出一個集鎮的樣子,看得出來這里還保存了一些東西,只不過現在,這里已經屬于舊改拆遷地塊了 △張江老街沿街建筑 雖然現在這地方很破,但其實繁華的“張江鎮”的名稱就來自這里: 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 ,有一個叫“張江”的人來到了這塊土地上,當時這里只是一個普通的村莊,因為有兩棵巨大的梧桐樹而被人叫做“古桐里”(今天張江地區還有一條“古桐路”)。張江來后,在其中一棵梧桐樹旁開了一家典當行,后來又有人在典當行對面開了一家雜貨店,也正是這兩家點的緣故,“古桐里”的命運被徹底改寫了 △拆遷中的張江老街 由于經營有方,兩家小店的生意越做越大,名聲也越來越響。于是,周邊的鄉民、士紳紛紛來此擇地開店。居民千余人,棧房、店鋪、茶樓、灑肆等有200余家街市就這樣形成了… 后來,張江還募集資金,組織鄉勇民團,并在集鎮四周建造柵欄設防守護,成功避免了明代倭寇海盜的侵擾。 為了紀念張江的功績,民眾就把此地的地名由“古桐里”改成了“張江柵” 而在古桐里之前,公園960年的北宋時期,就有張江地區的記載了,張江絕對算得上一座古鎮! △現存的張江老街沿街建筑 歷史上的張江鎮比現在的規模要大不少,鎮上的主要街道有平行于市河呂家浜東西街以及橫跨呂家浜的南北街和糖坊街,此外,還有楊家弄、扎扣弄、義學弄、龔家弄、典當弄、野貓弄等七八條弄堂,構成了張江柵老街里弄縱橫交錯、市房樓舍鱗次櫛比的格局 在2003年老鎮改造中,老街的東半部分被拆除,變成了現在的廣蘭公園,現在的老街只剩下西半部分還在,但是也已經破敗不堪了 ![]() △張江太平橋 太平橋位于現存張江老街的最東端,是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間的單跨平梁石橋,橋墩由金山石砌成,由兩岸壘砌的石駁岸伸出,其上平行支撐三根石梁。由于橋面標高較高,兩側通過石板的踏步連接橋面與兩岸。石梁東西兩側面上有“太平橋”石刻字樣及是雕花裝飾,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它是張江老街保存下來的古跡之一 △現在老街基本只有呂家浜河兩岸還保存有完整的“緩拆建筑”,其余的建筑基本被拆光 △動遷的張江老街 由于拆遷緣故,老街的主要入口都被封死,現在無人管理的植物已經代替人成為這里新的主人 △被草木包圍的建筑 △除了呂家浜兩岸,其余地方幾乎被夷平 △張江老街 ![]() △張江眾安橋 眾安橋位于現存老街的中央,是一座單跨石梁橋。建于乾隆年間,后破損,在2001年政府修復。橋南北向,大體上呈梯形,橋面由四排豎向的長條金山石搭在固定在水中的橋墩上,橋身兩側有花崗石實心圍欄,圍欄有扇形洞口,石梁伸出橋面。橋墩花崗石砌成,石梁下有楹聯。兩側的河岸修筑堤,堤上有雕花鐵圍欄 ![]() △眾安橋上的石獅子 眾安橋體積不大,但是橋欄桿上的石獅子還是很好看的,作為文物,它們被幸運的保存了下來 ![]() △如今的張江老街呂家浜兩岸,已經被藤蔓和樹木占領 ![]() △南河沿33號 這是老街被保存下來的緩拆建筑之一,位于眾安橋南堍,磚混結構,雖說它比那些已經被判死刑的房屋幸運,但“死緩”會不會死誰也說不清楚 ![]() △離開南河沿33號,再往南走,前面全部是拆遷的廢墟 ![]() △眾安橋北堍的緩拆建筑 和前面那座房子不同,這座民宅是木結構的,雖然外面看看還過得去,但內部破損更加嚴重,二層的地板都塌了,里面還有很多搬遷時沒有來得及帶走的物品 ![]() △另外一座緩拆建筑 這座房子的情況看起來好一點,但是里面有可能已經坍塌 從眾安橋沿小路一直向北,看到一棵孤樹獨自守護在一片空地之上: ![]() △錢萬隆官醬園遺址 這里原來是錢萬隆醬園的所在地,雖然你可能沒聽過錢萬隆醬園,但很早之前浦東有一句俗語叫做“一口香酥高橋松餅,妙不可言錢萬隆醬油”。錢萬隆醬油,是第一批中華老字號企業 據記載:錢萬隆醬園的創始人錢錦南,當時是張江一帶的著名紳士,也是唯一的戴紅頂子花翎頭銜、穿黃馬夾經商的“浦東人”。他依靠外號叫“牛肉老五”的朋友的官場勢力,于光緒五年(1880年)在上海南市磨坊弄開設“萬隆醬園”,因經營有方,生意興隆,聲譽良好,當年江浙兩省衙門頒發的青龍招牌上刻有“官醬園”三個金字。1898年(光緒二十三年),其子錢子蔭接掌醬園,與牛肉老五散伙后在浦東的張江柵重開錢萬隆醬園。民國時期,第三代傳人錢安伯創出醬園世家的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之初,第四代醬園主錢顯平去了臺灣開醬園 而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這棵大樹,學名廣玉蘭,是“錢萬隆”第二代掌門人錢子蔭親手為自家醬園種下的“風水樹” ![]() △六月正值廣玉蘭的花季,古樹也按時開花 根據老照片,這里除了大樹,還有堆滿醬缸的醬園以及一座漂亮的洋樓,它們都曾被列入文物保護,如今居然也都拆了 而抗日戰爭時期,鬼子打進張江,醬園的工人就爬到這棵樹上躲起來,古樹也救了不少工人的命 ![]() △昔日的醬園 清末民國初,除了“錢萬隆官醬園”之外,還有陳學義開設的“懋泰號”糟(酒)坊、宋氏開設的“宋天成大藥房(中藥鋪)”、“鼎泰昌”南貨店、陸家“老油車”(榨油坊)、龔培之和龔復三的花邊公司、黃炳權創辦的電氣公司和陳有虞的源興德軋花廠等在奉(賢)南(匯)川(沙)一帶都非常有名 ![]() △錢萬隆醬園遺址上的廣玉蘭(NO.0774,100年,二級保護) 2009年錢萬隆醬園整體搬遷至高東鎮,在老街拆遷以前,這里還開過一個“錢萬隆大酒店”,不過現在已經是一片廢墟了,而離開故土張江的“錢萬隆”品牌,好像也破產了。也許當年種樹的錢子蔭不會想到,自己當年種下的風水樹會成為醬園的守墓人吧 ![]() △呂家浜沿岸的張江老街 回到眾安橋,從這里出發繼續沿著呂家浜向西走: ![]() 河南岸的道路兩邊都出現了民宅,建筑雖然也比較殘破,但沒有那種被植物包圍的廢墟感覺。而相比之下,河北岸的老街已經被拆光,植被過于茂盛以至于難以前行,下面這張圖是其中一座被植物包圍的老宅: ![]() 那就繼續沿著河北岸走吧: ![]() △新西街35號 這是一座刻著紅五星的小樓,是典型的上世紀50年代蘇式建筑,這里曾是張江鎮郵局所在地,而更早之前,這里是張江鎮商會。當時的張江是浦東鄉村集鎮里唯一有商會的集鎮,可見在成為高科技園區之前,張江鎮也是很繁榮的小鎮,所以有“匯北重鎮”之稱 ![]() △張江關帝廟 關帝廟舊址位于老郵局的對面,現存建筑本身建于民國時期,其為坐北朝南的磚木結構一層建筑,脊高6.8米。建筑為硬山頂,小青瓦屋面 在歷史上,張江有三座古廟,東市街東段有乾隆嘉慶年間建的城隍廟、西市街的關帝廟、以及西市梢的觀音廟,當地人稱“東西一街三廟堂” ?現存的關帝廟歷史可以追溯到明萬歷年間。解放后曾作過張江公社文化站、圖書館和早夜商店 ![]() △張江關帝廟 這里本來是鎮上香火最旺的地方,如今也大門緊閉,內部破損也比較嚴重,外墻上大大的“文保”二字是它最后的免死金牌 ![]() △新西街57號 ?一座木結構民居建筑,外墻塌陷破了一個大洞 ![]() △街景 這一段還像一點老街的樣子,但是一個人都沒有,只剩空蕩蕩房子,有“鬼城”那味了 ![]() △在老街拍攝到現在,除了草木,唯一見到的活物就是這只貓 ![]() △新西街楊氏民宅 這里是新西街88號,已經是老街的最西端了。這座楊氏宅建于清末,占地面積9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70平方米。該建筑整體布局為一進的磚木結構二層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屋脊高度約為7.6米,二樓有陽臺及木質欄桿。建筑采用白色渾水外墻,硬山小青瓦屋頂 ?楊氏民宅是張江老街保留最為完整的傳統民居,當然,這要歸功于它“保護文物”的身份 ![]() △相比楊氏民宅,老街最西面的這座大宅就破的沒法看了 ![]() △動遷中的張江老街街景 離開拆遷區域,來到張江江東路,這里是老街的外圍,還有兩座老宅子: ![]() △張江江東路33弄2號 這座建筑你也可以叫它吳伯鴻住宅,這是張江老街最大的一座宅子。1959年,這里還是張江人民公社駐地 這個住宅屬于江南傳統絞圈房,原主人吳伯鴻原籍南匯七灶,清光緒三十二年出生于一個富農家庭。后來由于父親去世,他12歲就不得不輟學到張江的錢萬隆醬園(上文古樹處)當學徒,因為勤勉深受老板錢子蔭器重。年僅16歲就擔任錢萬隆“鹽倉分店”二掌柜之職。30歲時(1935年)受命到南匯六灶開設錢萬隆分號“恒春新醬園”并任經理。1937年,奉調重回錢萬隆任襄理兼管供銷業務。可以說吳伯鴻的一生,和所任職的錢萬隆醬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工作之余,吳伯鴻熱衷于慈善,現在的吳宅對面那座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張江中學的前身,正是1948年吳伯鴻募捐興建的匯北中學 ![]() 而另外一座名為杜家花園的老建筑,因為拆遷無法接近 杜家花園位于江東路23號,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包括前后兩進,磚木結構二層建筑。第一進建筑為3開間,面闊18米,進深12米。建筑用人字屋架,三角山墻,水泥壓頂,外墻采用水泥抹面,山墻上設有煙囪,現為浴室。第二進建筑改造為現在浴室的鍋爐房,有較大改動 ![]() 張江老街曾經是個繁華的小鎮,它是張江的根源,2016年這里曾被計劃全面拆除,拆到一半被緊急叫停,但老街的未來到底何去何從,至今也沒有下文,或許對于老街來講,沒有下文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因為至少還能讓這里再茍延殘喘一陣子 照片拍攝于2022.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