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相對點(以下簡稱相對點)療法,是筆者根據《內經》中關于取穴的基本原則,結合現代解剖學,從醫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對治療“經筋”類疾病,如關節、軟組織損傷、疼痛等疾患,均有較好的療效。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氣至而有效,常指“氣至病所”,也就是說下針的地方并不一定是病灶(阿是穴)部位,體現了祖國醫學的整體觀。相對點取穴法體現的就是一種具體到經筋的“整體”觀念,強調的是“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相對點與阿是穴相對而言,阿是穴是以“痛”為腧,相對點是以“舒”為腧 (即按壓穴點原痛灶疼痛緩解),常位于肌肉中肌纖維最緊張的部位,其下常可觸及緊張甚或條索狀的肌纖維。肌纖維的過度緊張、痙孿是導致疼痛的重要原因。因為肌肉持續過度緊張會損傷肌肉中不耐牽拉的薄弱部分而導致疼痛,而疼痛又刺激肌肉更加緊張,另一方面,肌肉緊張使其產生更多的代謝產物,又使血供減少,局部廢物無法送走,營養物質又送不進來,這種惡性循環使疼痛加重或慢性化。而通過在相對點上的治療,可遏制這些緊張的肌纖維,疏經活絡,從而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取得很好療效。 相對點打破了傳統的取穴思維,是一種“痛外治痛”的方法,由于治療時病人痛苦小,易于接受。在治療很多慢性頸肩腰腿痛方面,特別是常規阿是穴療法診治無效時,實施相對點療法,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相對點治療疼痛”為治療疼痛開辟新思路。 在經筋的“小整體”范圍內,相對點是與阿是穴相對應的穴點,無論是在穴性還是在分布規律上都具有普遍的對立性。 阿是穴的特性(狹義阿是穴范疇):按壓位于病灶局部的阿是穴時,患者當即感到局部疼痛加重或被誘發而無舒適感,對疼痛有“打開”作用,其病灶局部以炎性反應為主,中醫辨證多屬于實證。相對點的特性與阿是穴是相反:當按壓該穴點時疼痛當即消失或明顯減輕。對疼痛有“關閉”作用,中醫辨證多屬于虛證。也有一類阿是穴,也位于病灶局部(屬廣義阿是穴范疇)具有正反兩種特性:按壓時患者感到酸痛加重或被誘發的同時還伴隨有輕松、暢快之感。其病灶局部多以血液循環障礙為主,中醫辨證多屬于虛實夾雜證。這類雙性阿是穴,是阿是穴也是相對點。 在部位上,大多數相對點與阿是穴在同一塊肌肉或鄰近相連的肌肉上。一般來說: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止點,則相對點必位于該肌肉的肌腹或起點;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起點,則相對點就位于肌肉的肌腹或止點;菪阿是穴位于肌腹時,相對點就位于肌肉的起止點。 先確定疼痛所屬肌肉或疼痛部位(或鄰近部位)所附著的主要肌肉,然后在此肌肉的起止點或肌腹的隆起最高處以指壓來尋找相對點。相對點通常位于肌肉中肌纖維最緊張的部位,具有條索狀的肌纖維。如多條肌肉受累,則會有多個相對點。 相對點取點正確特征: (1)、按壓相對點時,阿是穴部位或關節活動疼痛立即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這是檢驗是否為相對點的惟一標準; (2)、相對點本身有時也有明顯壓痛(刺痛或酸脹)。 相對點療法主要用于中醫“經筋”病癥,相當于現代醫學中軟組織、關節的損傷或疼痛病癥。在臨床實踐中,當視病情輕重緩急,選用點、揉、針刺、埋線、火針、水針、小針刀、艾灸、熱敷等方法。一般來說,輕度疼痛可以采用點揉或針刺,大多可一次治愈;癥狀較重或頑固者,可采用埋線、火針、水針以及小針刀等,也可輔以艾灸、熱敷。 在采用相對點療法時,最關鍵的是取點必須準確。在指壓相對點的同時,患者活動肢體:如疼痛(包括活動痛)消失,說明取點準確。然后再在該點上進一步采用點揉或針刺等相應的治療方法。對于易復發的病癥,如網球肘等,可在疼痛消失后,繼續在相對點給予水針等方法以延長和加強對穴點的刺激。 相對點療法主要依據醫術實踐經驗所編,所說的刺激部位,刺激方法,要靈活掌握,建議使用針刺刺激比較好。 相對點療法的一般原則是肌肉起點損傷找肌腹或止點,止點損傷找起點或肌腹,肌腹損傷找起止點,當然每個病均有其特點。可按照上述原則找尋相對點。要注意個體差異。 |
|
來自: 你到哪里去了呢 > 《針炙療痛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