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種窘境,無論是考試答題的時候,還是跟朋友八卦的時候,都可能間歇性的出現——就是想到一個東西,感覺馬上就能脫口而出了,但就是一下子想不起來說什么、怎么說。 例如逛街時候遇到一個老熟人,卻一下子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只能用“最近怎么樣?還挺好的?”這種模糊的語句來掩蓋自己的尷尬。 這時候我們常常會拍拍自己的腦子,抱怨一句難道自己這么快就老了?記憶力怎么衰退的如此之快?真是服了自己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懷疑自己,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及其產生的緣由,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心理學家所提出,稱為“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它也被簡稱為 TOT ,就是指一種答案就在嘴邊,能夠清晰的感覺到但沒法說出口感受。 一、“舌尖現象”因何而來? 隨著對舌尖現象研究的方法的不斷完善,諸多研究者關注了其發生機制,而這種現象的發生機制也引發了很多爭論。下面介紹幾種典型的假說。 認知心理學將人的記憶過程描述為“編碼——儲存——檢索——解碼”的過程,舌尖現象就是一種典型的檢索或解碼失敗。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大腦比作一臺電腦,我們從外界獲取的信息經過自動編碼,被儲存“硬盤”里在不同的位置上。回憶的過程就是對之前儲存的信息的檢索與提取的過程,最終經過解碼而產出原本的形象、名稱和意義。 而信息在檢索或解碼過程中的失敗,則會使得信息回憶起來總是差那么一點點,由此而形成了“舌尖現象”。 1. 部分激活理論 部分激活理論認為,舌尖現象的發生是由于目標詞對于需要提取的信息的激活不足,或者說沒有達到成功提取的所需要的下限。 舉個例子,你問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誰說的?我可能一下子答不上來;你要是問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秦末農民起義時誰說的?我可能就馬上能說出“陳勝吳廣”。這就是因為后者給出的激活更多、強度更大,更易于我們的提取。 2. 干擾假設 干擾假設認為,舌尖現象的發生是由于與目標相關的詞的出現,干擾了我們對目標詞的提取。 研究者們發現, 這些與目標相關的干擾詞會激活一些與干擾詞相關的信息,而這種激活會進一步干擾我們想起目標詞、導致更多的舌尖現象。 例如,我想去北歐旅游,跟朋友講,想說去“芬蘭”,但腦海中只能想起“丹麥”,然后想起安徒生和小美人魚,而更加想不起“芬蘭”這個國家名,只能說那個“北歐跟丹麥有點像的國家”。 3. 抑制不足理論 抑制不足理論認為,當我們想要想起目標詞時, 與目標詞相關的干擾詞可能會干擾對目標詞的檢索和提取。而干擾詞激活的與目標詞相關但不正確的信息,在我們沒辦法抑制它的情況下,會讓我們更加難以想起目標詞,而導致舌尖現象。 還是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反復想起丹麥和小美人魚,可能會讓我們滿腦子都是丹麥,而更難想起芬蘭的名字。 值得說明的是,“舌尖現象”僅是一種常見的記憶現象,并不能說明記憶力的好壞,不必為此過于擔心。 二、哪些因素會影響“舌尖現象”的出現? 1. 年齡因素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舌尖現象出現的次數呈顯著的上升趨勢,這與老年人與記憶相關的大腦活動變化相關。 這一現象不僅表現為老年人比年輕人有更多的舌尖現象,也表現為高齡老人比低齡老人有更多的舌尖現象。 基于抑制不足理論的研究指出,這是由于老年人的抑制功能隨著年齡衰退,相比年輕人而會激活更多的無關信息,且難以抑制無關信息對當前任務的影響造成的。 2. 多語言切換 經常使用多語言的朋友常常容易忘詞。許多研究證明:雙語者比單語者更容易出現舌尖現象。 比如我們在學術交流過程中,對于一些專有名詞往往用英文直接表達,然而突然問你這個詞中文是什么意思,就非常容易出現舌尖現象。這是因為,對于這個詞的信息提取可能會同時激發兩種語言對應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偶爾會互相干擾,而造成了提取困難。 3. 相似的詞匯 研究者發現,詞匯本身的特性與舌尖現象的發生是有關聯的,一些詞比另一些詞更容易產生舌尖現象 。 詞匯鄰近詞會影響該詞匯發生舌尖現象的可能性,研究發現,舌尖現象在詞匯長、低頻且它的鄰近詞少的詞上更容易出現。也可以說,對于一些生僻的、不熟悉、較難的詞上我們更容易出現舌尖現象。 4. 情緒因素 激動或負面情緒會增加舌尖現象的次數、增長舌尖現象的時間。情緒化的線索會增加后續出現舌尖現象可能性。 例如,研究者的實驗發現,參與者在回答誘發情緒的問題相比于回答中性問題時所報告的舌尖現象更多。 三、“舌尖現象”如何應對? 盡管“舌尖現象”不屬病態,但日常也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困擾。有話想說但說不出自己憋著難受,該說的時候“突然斷片”也可能讓自己在一些比較重要的節點上錯失良機。 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克服它呢?這里我們給大家支幾招。 1. 重要的事情多復述 我們日常的記憶目標,無論是考試、背誦,還是演講、報告,往往是希望將即時輸入的信息更加“牢固”地儲存在大腦中以便隨時提取,而這種“牢固”的關鍵則在于復述。 我們老話所說的“熟讀成誦”就是這個道理——多次誦讀,反復強化可以增強記憶的儲存與提取。 2. 構建相關的知識網絡 相關的、具有聯系的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提取相應信息。有效的知識網絡構建能夠為我們相關信息的檢索提供線索,這些線索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檢索體系,進而促進知識的及時、有效的提取。 舉例來說,面對考試中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的問題,可以先從“這個類似的問題之前在哪里見過?”“在書的哪一章節?”“類似的題目怎么解?”等入手來作為解決問題的線索。 再舉個例子,你在大街上看到了一個當紅演員的海報,卻一下子想不起來他的名字。此時,可以從“他之前演的電影角色是什么?”“他在電影中叫什么?”“發生了什么故事?”“我最近看到他去了什么綜藝?”這些問題入手回憶。 3. 緩解緊張情緒 平靜與放松的情緒有利于記憶的提取;與之相反,緊張焦躁的環境則更易出現“舌尖現象”。 無論是考試、公開演講還是表白、求婚,開始前先深吸一口氣,讓自己集中注意力、關注此時此刻,更有利于我們流暢的表達。 4. 先去做別的事情 當我們面對突然的信息提取失敗時,也可以不必急于一時,先去做別的事、說別的話、寫別的題,在做其他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獲得相關線索,而“茅塞頓開”。 例如,今天在超市聽到一段旋律,很喜歡很熟悉,就是想不起來是什么歌。過幾天突然有個朋友提到一個歌手,讓我突然想起那段旋律就是這個歌手的代表作。或者,填空題的答案感覺就在嘴邊就是說不出,先去做大題,大題中的一些信息或許會給你一些靈感。 最后,祝大家想說啥都能立馬想起來哈! 參考文獻: [1] 郭桃梅, 彭聃齡. 舌尖現象的研究進展. 心理科學. 2005, 28(2), 494-496. [2] 彭華茂, 毛曉飛. (2018). 抑制對老年人舌尖現象的影響.心理學報,50(10),1142-1150. [3] 蘇玲, 陳俊. (2011). 為什么會出現“舌尖現象”?——TOT現象發生機制之爭. 心理科學, 34(11), 77-81. [4] Brown, A. S. (1991). A review of the tip-of-the-tongue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9(2), 204–223. [5] Choi, H., & Smith, S. M. (2005). Incubation and the resolution of tip-of-the-tongue state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2(4), 365–376. [6] Schwartz, B. L. (2010). The effects of emotion on tip-of- the-tongue states.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17(1), 82–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