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之后,中國進入了混亂的時代,黨派和各方勢力眾多,好多人抱著救國救民的大志向,卻不知道投奔到哪一方才是正確的選擇。 為了共同的目標和理想,又和共產黨站到了統一戰線上,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蔡廷鍇就是這樣,在南昌起義時,他突然臨陣脫逃,并擅自從起義隊伍中帶走了5000人,但是之后又成了抗日名將,建國之后又擔任了副主席。 蔡廷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立志從軍報國蔡廷鍇1892年降生在廣東省羅定縣一個貧窮農民家庭。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在蔡廷鍇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助父母看牛割草,下田耕作。 因為從小聰慧過人,所以在他九歲的時候,父母就省吃儉用的把他送到村里私塾讀書。 蔡廷鍇小小年齡就非常體諒父母供他上學的不易,所以放學后就搶著幫母親干些家務活,閑時他和父親學裁縫。 后來因為母親突然去世,家里實在是供不起他上學了,所以只好輟學了。 蔡廷鍇畢竟上過幾年學,認識的字也不算少了,雖然不能上學了,他還可以找有書的人家借一些書來讀。讀的書多了,見識也自然多了一些。 他尤其喜歡讀三國,對三國中的英雄人物是崇拜的五體投地。 他立志向那些英雄人物一樣要敢于和惡勢力抗爭,除暴安良做一個地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夢想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像那些民族英雄一樣保家衛國馳騁在沙場。 蔡廷鍇心底升起了一團怒火,他產生了從軍報國的想法。 開始了軍旅生涯1910年,18歲蔡廷鍇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他聽說新軍到了羅定縣,他瞞著家人找了個借口,跑到縣城報名加入了新軍,但是沒多久就被迫離開了軍隊。 后來他又輾轉進入了護國軍,沒多久被推薦進入了陸軍講武堂學習,他非常珍惜能夠擁有學習深造的機會,所以在講學堂中認真刻苦,學到了不少的軍事知識。 1920年完成學業之后,重新回到護國軍。 在該年8月份,部隊要選拔幾個優秀的士兵進入軍隊內部的軍武堂進行培訓,蔡廷鍇因為各方面表現的都非常出色,所以理所當然的入選。 畢業之后被安排到粵軍中擔任連長,沒多久就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在第一次北伐中,蔡廷鍇率領他的連隊,沖鋒在前,英勇殺敵,受到上面的表彰。 1924年,他被朋友推薦到孫中山大本營的補充團中任營連長。 在平定桂軍劉玉山和陳天太的叛亂的戰斗中,又立下了大功,被升任到營長。 在第一次東征中,他率部與兵力比他多出數倍的叛軍鄧本殷作戰,機智勇猛的和敵軍激戰了三天三夜,終于殲滅了敵軍,繳獲了千余件槍支武器。 因為戰功卓越,于1926年被升任為上校團長。 之后率部北伐,在進攻武昌的戰斗中,他身先士卒,率部最先攻入了武昌城內,又立下了戰功一件,隨后沒多久就被任命為師長。 后來蔡廷鍇的部隊又被編入葉挺的部隊,成為葉挺的部下。 因為蔡廷鍇打仗勇猛,機智勇敢,很受葉挺的賞識。 南昌起義叛逃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事件,大批的愛國革命人士受到了迫害。 蔣介石的舉動引起了民眾的憤怒,我黨決定發動南昌起義,蔡廷鍇的隊伍也加入了起義軍。但是在起義之前蔡廷鍇根本不知情,起義槍聲響起之后,他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了起義軍的隊伍。 蔡廷鍇作為國民黨的一員本意是不想參加起義的,他覺得這樣對不起國民黨 ,對不起老蔣。 起義軍攻下南昌,暫時獲得了勝利,在隨著起義軍繼續南下時,他找到葉挺,說是先帶著他的部隊前行擔任開路前鋒。 葉挺對他的決定很是贊賞,高興的答應了。 1927年的8月3日,蔡廷鍇率領5000人迅速離開了起義軍,并通電聲明脫離起義隊伍,他帶著5000人直接投奔了蔣介石。 就因為蔡廷鍇的臨時叛逃,導致南昌起義慘遭失敗。 后來,劉伯承說到南昌起義時表示:“如果不是蔡廷鍇臨陣叛逃帶走第十師,湯坑一戰肯定能取勝”。 不過蔡廷鍇也并沒有把事情完全做絕,他不會殺害自己的同胞,對于自己部隊中的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們,他沒有傷害他們,只是讓他們離開了部隊。 蔡廷鍇的回歸讓蔣介石大為高興,開始重用他。 1930年,十九路軍組建之后,蔡廷鍇被任命為軍長。 年底,蔣介石命蔡廷鍇去圍剿中共蘇區的紅軍,部隊進入贛州后,蔡廷鍇發覺百姓們見到他們的部隊就慌忙閃躲,與北伐時百姓見到他們的態度有著截然不同,蔡廷鍇感到很是痛心。 在多次對紅軍的圍攻中,他并沒有做出什么功績,這使他很是懊惱。 再就是他對國民黨內的腐敗和勾心斗角越來越反感,對于同胞之間的內戰,他更是厭煩至極。 蔡廷鍇的革命貢獻1932年1月底,日寇圖謀侵占上海。 此時的蔣介石不但不積極進行抵抗,反而命令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撤離上海。 軍長蔡廷鍇對蔣介石下這樣的命令很是詫異,心想敵人都打上門來了,不應戰反而撤退,這怎么可以呢? 蔡廷鍇對蔣介石表示:“上海是中國的地盤,十九路軍是保衛中國的軍隊,有保衛上海的義務和權利,如果日寇膽敢侵犯,我軍寸土不讓,定會奮力抗擊!”。 蔡廷鍇沒有執行蔣介石后退的命令,他與蔣光鼐和戴戟三人聯名通電全國準備抗日。 隨后,蔡廷鍇率領部下與裝備精良的日寇展開殊死之戰。 戰斗持續了三十多天,十九路軍苦苦的堅守著戰線,徹底打碎了日寇當初放話“四小時拿下上海”的狂妄之言,把日軍的囂張氣焰徹底打壓了下去。 蔡廷鍇率部拼殺抗擊日寇感動了全國上下,贏得了中國民眾的尊重和支持,成為百姓心目中的抗日大英雄。 1932年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議》之后,蔣介石派蔡廷鍇率十九路軍到福建對工農紅軍進行剿滅。 蔡廷鍇內心是排斥這種內戰的,所以在行動中就不像與日本鬼子打仗那樣積極,在與紅軍的戰斗中,十戰九敗。 經過了這么長時間對蔣介石的了解,蔡廷鍇已經對國民黨政府失望之極,他覺得前途無望,為了十九路軍的前途,他和蔣光鼐商議后,決定向共產黨靠攏,所以多次主動向共產黨伸出了橄欖枝,建立了聯系,與紅軍握手言和,從此停戰。 1933年的時候,蔡廷鍇與李濟深等人發動福建事變失敗之后,被迫出走香港避難。 避難這段時間他也沒閑著,他從香港到國外去宣傳抗日,讓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的日本的侵略行為,他的這一愛國行動得到國外眾多愛國華僑和反戰人士的支持,紛紛譴責日本的惡劣行徑和國民政府的不作為。 直到國共再一次開始合作,聯手準備抗日,蔡廷鍇才回到國內,重新回到蔣介石的部隊,但是此時的蔣介石對他完全失去了信任,不再重用他,雖然給了他職位,但是手里已經沒了指揮權,等于一個光桿司令。 蔡廷鍇心知肚明這是蔣介石對他之前的反蔣之事進行報復,心中很是郁悶。 他提出辭職回家休養一段時間,蔣介石痛快的答應了他的請辭。 蔡廷鍇在家賦閑這段時間,經過一番前思后想,他非常后悔當初帶起義軍投奔蔣介石的行為。 抗戰勝利之后,1946年的時候,他主動約見周恩來見面。 經過一番促膝懇談,蔡廷鍇對共產黨有了深度的了解,并且非常認同共產黨的革命理念,他義無反顧的選擇站到了人民這一邊。 之后他積極地投入到了反蔣的斗爭中,為中國的解放戰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后,蔡廷鍇作為革命功臣被黨中央委任為國家副主席,在職期間,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了不少的努力。 1968年4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結語:蔡廷鍇走過了曲曲折折的一生,由于時局的混亂,他對當時的形勢判斷出現了失誤,由于自己的盲目追隨,使自己邁出了錯誤的一部,導致南昌起義慘遭失敗,給我黨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但是,在明白自己走錯了路的時候,他沒有將錯就錯下去,而是及時回頭回到了人民的隊伍中,為新中國的成立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