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明軍大將張輔率軍擊破越南陳朝權臣黎季牦(即胡季牦)所建立的胡朝政權,戰后,明成祖朱棣按舊制將當地改名為'交趾',設置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衙門,轄區為今越南北部、中部。下設十七府、五州,屬府州四十二個,縣一百五十七個,另設有十一個衛,三個所,直接對越南進行管轄。自五代時脫離中原400多年的交趾故地重歸中原大家庭,彼時大明的騎兵正縱橫在北方的草原、大明的海軍更是游弋在遠達萬里之外的印度洋上,從日本海到南海幾乎都成了大明的內湖,大明的國勢達到了頂峰。 ![]() 但是畢竟交趾已經脫離中原王化400多年,自大明重新管轄交趾后,交趾獨立運動就始終沒有停歇。 永樂七年(公元1408年),張輔率領征討大軍班師回國,只留下少數明軍駐防交趾地區,就在明軍主力回國之際,以簡定、鄧悉、阮帥等人為代表的安南地方勢力就趁機發起叛亂,他們迅速攻占盤灘、咸子關,控扼三江府之交通。與此同時,慈廉、威蠻、上洪、大堂、應平、石室等地安南遺民紛紛響應,因明軍留守兵力空虛,導致叛亂不斷蔓延。簡定起兵后,自稱日南王,后為招攬人心,又立所謂陳氏后人陳季擴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陳季擴打出陳氏后人的招牌,此舉迅速得到安南遺民支持,使得投奔者日眾,陳季擴的實力驟然增長。 ![]() 當交趾叛亂的消息傳到南京,朱棣震怒,他迅速召集在京的高級將領商討對策,最終決定以張輔為帥,征調云南、貴州、四川都指揮使司和成都三護衛軍共4萬人,并下詔西平王沐晟率本部護衛兵馬從云南策應張輔主力,再征安南。當年12月,沐晟在生厥江與安南叛軍激戰,不料中敵埋伏,大敗,兵部尚書劉俊戰死,交趾最高軍事長官交趾都指揮使呂毅、以及高級將領參政劉顯等人皆陣亡,形勢更加崩壞。 ![]() 永樂八年(公元1409年)2月,再度啟用張輔為帥,發兵二十萬與沐晟協同作戰。此次平叛,明軍一改第一次平叛時的輕敵驕傲,采取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戰術向前推進,逐步收復失地,利用明軍的龐大體量,一線平推。至當年11月,張輔派指揮朱榮、蔡福等率步騎兵先進,自己親率海軍為居中策應,從黃江到神投海,明軍海陸兩軍會師于清化,之后分兵入磊江,屢敗叛軍,并在美良山中生擒簡定,叛軍士氣大跌,次年1月,張輔趁勢蕩平其它叛亂武裝,只有陳季擴僥幸逃走,并依托乂安為根據地,繼續與明軍周旋。 ![]() 就在張輔策劃繼續進攻,試圖畢其功于一役時,大明帝國北線蒙古草原戰事失利導致大明停止了在中南半島的軍事行動。朱棣召回了交趾戰場上的主將張輔,于1410年朱棣親率50萬大軍連同張輔在內帝國最優秀的將領開始了第二次北伐戰爭,明軍在蒙古草原重創韃靼。明軍一時間無暇顧及遙遠的中南半島,陳季擴獲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趁機恢復了部分實力,繼續與明軍周旋。等明軍結束漠北的戰事后,朱棣再次詔命張輔掛帥,開始了第三次平叛戰爭。 ![]() 因為張輔在交趾的強大威望,張輔到來的消息一傳開,陳季擴部隊的士氣大跌,張輔順利攻占陳季擴的老巢乂安府,降者絡繹不絕。1413年冬,張輔與沐晟會師于順州,與陳季擴軍在愛子江決戰,明軍大破陳季擴。1414年1月,明軍進至政平州,陳季擴只身逃往老撾,張輔命指揮師佑率兵追擊,連破老撾三關,最終在蒙冊南磨生擒陳季擴,至此,交趾全部平定。 張輔四征(一次征服,三次平叛)交趾,維護了大明的領土完整,但明朝官員在交趾的所作所為使得交趾軍民與大明離心離德,此后中小規模叛亂依舊持續不斷,而隨著大明遷都北京,戰略重心的北移使得大明對交趾的影響更加乏力。 ![]()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熾即位,朱高熾一改朱棣的擴張政策,叫停了鄭和下西洋運動 ,這就使得交趾的戰略位置驟然下降。次年朱高熾去世,太子朱瞻基即位,朱瞻基苦于交趾戰事久拖不決,嚴重消耗了大明的國力,權衡利弊之下,于宣德三年(1428年)下詔裁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并撤回駐守交趾的明軍,事實上承認了交趾的獨立地位,從永樂七年到宣德三年,整整20年,張輔、沐晟在內的數十萬明軍將士浴血奮戰得來的土地,如今全部被放棄,大明失去的是交趾行省,而中國卻失去了整個中南半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