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大饑荒為什么會發生?愛爾蘭大饑荒是一場發生于1845年至1850年間的饑荒。在這5年的時間內,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 馬鈴薯是19世紀愛爾蘭人賴以維持生計的唯一農作物,而作為地主的英國人卻只關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自然災害以及政治壓迫迫使人們揭竿而起,但最終失敗。一百余萬愛爾蘭人死于饑荒的慘劇激起了愛爾蘭人的民族意識,在它的指引下,愛爾蘭自由邦于1922年建立。 饑荒原因 造成饑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種稱為致病疫霉的卵菌造成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是當時的愛爾蘭人的主要糧食來源,加上許多社會與經濟因素,使得廣泛的歉收嚴重地打擊了貧苦農民的生計。災荒對愛爾蘭的社會,文化,人口有深遠的影響,許多歷史學家把愛爾蘭歷史分為饑荒前,后兩部分。 掠奪統治 英國對愛爾蘭全面掠奪的殖民政策導致的貧困是造成這場危機的深層原因。 大英帝國憑借對殖民地的擴張和掠奪實現自身的繁榮。愛爾蘭作為大英帝國的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由于地緣政治關系而首當其沖,愛爾蘭的土地幾乎完全為英國地主所霸占,而且多數大地主居住于英格蘭,只關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這使得愛爾蘭大多數農業收入輸出國外。 同時,愛爾蘭土地兼并的嚴重問題,使得愛爾蘭農民大多數成了英國土地貴族的佃農。而由于佃農們獲得的土地面積極小,因此只有種植馬鈴薯才能養活家人。 此外,自從合并以后,愛爾蘭繁榮的工商業受到了在更優越經濟條件下制造出來的且可以自由輸入的英國工業品的打擊。因此愛爾蘭人民幾乎完全依靠土地生活,在工業方面毫無出路。再加上殘酷的殖民掠奪使得農民極端貧困——愛爾蘭半數以上的人們靠馬鈴薯維持生活。 對單一農作物的過度依賴,底層農民長期被社會拋棄。這兩方面問題日后將會被無限放大,最終導致愛爾蘭大饑荒的全面爆發。 救助不力 英國政府救助措施不力,反應緩慢。當時的英國正處于其頂峰的維多利亞時期,并且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是公認的世界工廠。英國無論在殖民地、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領世界潮流之先,是一個擁有地球近四分之一陸地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龐大殖民帝國。 然而,面對愛爾蘭的史無前例的大饑荒卻無動于衷,任災情蔓延和愛爾蘭人民拋尸遍野。甚至后來災情危重,當第一艘運糧船達到愛爾蘭時,運送的救災玉米卻無法食用,即使無法食用的玉米,申請也需要極其復雜的程序。甚至英國政府對自發的出于人道主義的救助也橫加阻攔。 據土耳其《今日時報》2012年1月報道,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默西德宣布他將向愛爾蘭饑民捐資1萬英鎊。不過,維多利亞女王要求蘇丹捐資1000英鎊即可,因為女王本人不過捐資2000英鎊。于是蘇丹在捐資1000英鎊之后,又“悄悄”將三船糧食運到愛爾蘭,援助饑民。此外,1847年,美國印第安喬克托部族也籌集了710美元善款捐助給愛爾蘭饑民。 自私法令 英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大饑荒期間即1846年廢除了《谷物法》,破壞了愛爾蘭糧食自由輸入英國的權利,使愛爾蘭的小麥失去了它在英國市場的壟斷地位,從而反過來破壞了愛爾蘭的農業經濟。在愛爾蘭的英國地主,自《谷物法》廢除后,無視愛爾蘭的饑荒,多半由種植小麥改為經營畜牧業。大大減弱了抵抗饑荒的能力,從而相當程度的加重了饑荒的發展。 在饑荒最嚴重的幾年間,愛爾蘭仍然向英國本土出口糧食。而且整個饑荒期間愛爾蘭都是糧食凈出口。這種趁火打劫、釜底抽薪不顧愛爾蘭人民死活毫無人性的做法,使得這場自然災害迅速演變成人禍。而1782年至1783年的饑荒,當時的愛爾蘭政府把港口封閉,全部糧食價格大降,以自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