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頂級CD轉盤大考古

     家常老菜133 2022-09-11 發布于廣東

    最近忙于搭建新的大系統,并收拾古典音樂相對論新的測試空間,測評文章就少了一點。但是,積累下來的選題卻很多,其中有一篇是關于新老轉盤的對比測試。

    圖片

    這三臺轉盤,其實很有代表性,

    • 前排就坐的是意大利新銳Aqua La Diva M2轉盤,采用了菲力普團隊在新機構 StreamUnlimited 研發的,CD PRO 8機芯。M2轉盤也將取代老的型號。雖然看起來依然不像傳統轉盤那樣靠“噸位”取勝——這是Aqua一貫的風格,但是,聲音卻不可低估。價格還算平易近人。

    • 后排左,就是文豪大名鼎鼎的Kalista Dreamplay CD轉盤,售價也是最貴的,全新超過20萬!這臺轉盤是分體設計,還有一臺電源。機芯采用飛利浦CD PRO2

    • 后排右,是我收藏多年的一臺轉盤,Wadia 270se,后期刻字版。機芯采用的“二嫂”著名的VRDS!

    圖片

    CD轉盤在年輕發燒友眼里,可能是老古董,正如CD頭版碟片一樣。但對老一輩發燒友,卻是情懷所在。

    作為一位CD原教旨主義者,我發燒的一大樂趣,就是研究“HIFI黃金時期”的轉盤。為了讓上述三大轉盤選題有更詳實的背景資料,我決定考古一次!

    1. 從30年前的日本Stereo Sound說起

    1993年第107期《立體聲》(Stereo sound)有一個CD轉盤的專題,叫作《新一代的CD轉盤——徹底試聽現時最受矚目的12個型號》,這是文章里的一個插圖。

    圖片

    3年前,無意間又翻到這個專題,就買了一臺WADIA,也就是文章開頭說到的那臺Wadia 270 SE,它是上圖中WADIA 7的后續產品。

    把玩轉盤,的樂趣在于,這些古董一方面體現著物料主義的機械奇跡,另外一方面飽含著品牌對聲音的美學追求。無論是聲音,機械結構,還有外觀設計,均堪稱經典。

    我喜歡收藏頂級轉盤,比如這倆。

    圖片

    看著它們,每天擦拭灰塵的時候,隨著指尖流過機身的曲線,都產生一種鳴放的快感。

    近些年,隨者超一流解碼器的誕生,比如希臘Ideon Absolute DAC周年版,系統信息量和音樂表達更好,同樣的唱片,也因轉盤的變換出現非常微妙的風格變化。在捕捉這些微妙變化的時候,不禁感嘆頂級音響品牌在美學追求上的差異:它們沒有絕對的高下,但是究其窮盡,需要優秀演繹來輔助呈現,否則專注于什么頻段量感了、高頻延申了,都沒什么意義。

    比如,這張克萊默的小五,我居然在三套轉盤上,反復聽了幾天。每一套組合感受都不同。

    圖片

    這真是作為音響發燒友從音樂為終點的樂趣,也是作為音樂發燒友以音響為起點的樂趣。音樂與音響在頂級的表達中必須融為一體。

    除了小無,也順便把收藏多年的CD翻出來,對比測試,也聽出了不少新意。這個系列的重點,會談談轉盤以及它們品牌的審美表達。主要參考曲目,還有伯恩斯坦的馬勒5,布倫德爾在飛利浦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

    2. 二嫂機芯的“三雄”

    我們先從上圖左邊這臺天琴Privilege SACD轉盤說起。它誕生于2010年前后,據說機殼從100公斤的整塊鋁中挖出,外觀頗似枕頭或面包,用的是ESOTERIC的低級別機芯。說到轉盤,“二嫂”機芯的話題繞不過去。當年曾經叱咤風云的6大機芯,基本就剩下它這一家了。

    這6大機芯的轉盤,在過去20年里,我基本都深度把玩過。我買天琴“枕頭面包轉盤”,不是因為機芯,而是基于對它在重料主義背后表達的好奇。也因為3年前,沈大燒的一句話,他說:春大啊,你的高文20H NG,應該搭配天琴的“面包機”,這么一套基本可以排在數字音源前三位了,可能是僅次于我的ANDIO NOTE第五元素四件套的一套。

    遺憾的是,后來解碼升級為希臘Ideon Absolute DAC ε后,沒有再搭配過這臺轉盤。前年春節,整套給瘦胖子搬走了。。。

    圖片

    從生產時間來說,天琴Privilege不算古老,是一臺可以連接非天琴家族的解碼器播放SACD的轉盤。它播放SACD輸出的不是加密DSD64信號,而是192KHZ/24BIT的PCM信號。如果對SACD有特殊癖好,而且又有通過AES, SPDIF支持192高格式的解碼器(比如希臘Ideon五周年,高文20HNG,Aqua Formula,DCS維瓦爾第,Bricasti M21等)的燒友,這臺轉盤絕對給你帶來驚喜。

    當然新款的天琴SACD轉盤Heritage系列,除了向同期Heritage解碼器輸出DSD加密信號外,也支持PMC的高格式輸出。

    圖片

    天琴Heritage轉盤使用了ESOTERIC  VRDS VMK-5機芯。但遺憾的是,VMK-5這不是“二嫂”最優秀的機芯。

    在等級上,遠遠比不上我器材架右邊那臺CD轉盤:ESOTERIC P0S VUK。也比不上后來二嫂旗艦SACD轉盤P01(使用上一代的VRDS NEO)。VMK-5是2007年推出的,按照官方的說法,它是廉價版的VRDS-Neo機芯

    圖片

    那么更強悍的VRDS-NEO用在了二嫂的頂級SACD轉盤和合并機上,看下圖就知道這種等級的差距

    圖片

    VRDS-NEO已經被新推出的ATLAS轉盤所取代,使用在P1X,K1X上。

    但是我今天想說的不是ATLAS比VRDS-NEO有多好,而是,P0S VUK這臺停產20年的轉盤在播放CD上到底有多強大?注意,它使用的是VRDS-0——這是“二嫂”最頂級代表完美重料主義的CD轉盤機芯。在它之后,大約2004年,才誕生了VRDS-NEO。

    P0一經推出,就獲得了當年立體聲雜志大獎,編委們幾乎全部給了3分的滿分。這應該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細讀一下兩位編委的評價,把握其風格。

    圖片

    P0后續又經過了兩次升級,P0S和P0S VUK。

    VUK版本可以4倍升頻,支持176.4KHZ。可惜,在20年前的升頻算法不算優秀,我并不喜歡用它來升頻播放(也有人喜歡,這時口味問題吧)。所以,空有一臺可升頻的VUK版本P0,卻更多用它來直出PMC的44.1KHZ。

    圖片

    第一代P0

    P0的分體設計,我覺得靈感來自于采購二嫂自家轉盤機芯的WADIA7,有圖為證。

    圖片

    圖片

    WADIA 7同期搭載的解碼器是WADIA 9,在90年代初期風靡一時。最終停產于1993年。目前在二手市場偶爾可以發現,成色好的卻寥寥無幾了。

    那么WADIA7用的轉盤機芯顯然沒有P0那么強悍,從資料上看,使用的是VRDS CMK-2 ( 搭載SONY的光頭KSS-151A )。

    圖片

    因為這個產品太過老舊,狀態普通,聲音參考性可能會大打折扣。所以,這次對比,我選擇了另外一臺比較新近的WADIA轉盤,就是WADIA 270SE(刻字版)。這個版本在2012年附近停產,狀態應該還算正當年。

    WADIA 270幾乎和P0誕生于同一個時期,那個年代可以說達到了音響轉盤產品的巔峰。如果你翻看1999年附近的立體聲雜志,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狀況——

    圖片

    WADIA 270與更早一點推出的27解碼器成為取代7 9的新旗艦。270在2007年強化為270SE,售價也提高了1萬多人民幣。

    改良了什么呢?可以清晰看到的是使用了 VRDS S-type transport (CMK-3.2 new bridge and brushless motor),以前核心就是VRDS CMK-3.2,等于強化了一些部件。從表面看,就是這樣的區別

    下圖注意觀察轉盤部分的壓鎮。

    圖片

    下圖為270,注意比較下圖的壓鎮。

    圖片

    說到這里,今天的主題應該開始了,主角登場

    • 二嫂的頂級轉盤P0S VUK(VRDS-0)

    • 與天琴Privilege SACD (VOSP)

    • WADIA 270SE(VRDS S-type transport)

    這三個轉盤同臺比比看看播放CD哪家強?是不是機械結構能決定了大部分的聽感?我必須說不全對!

    3. 三大ESO機芯轉盤比武

    那么下面開始說同為ESOTERIC轉盤機芯的三個不同產品在聲音上的區別。

    正如文章開頭說的,天琴的面包轉盤是盲狙的,來自沈大燒的一句話。那么他后半句話這么說的,你手里的P0也是非常不錯的,但是,日本人獨特的審美,聲音會過分精致,打磨得過分,這和日本人的居住環境有一定關系。。。大系統中,還是需要一些“粗糙”,一些力量型的東西的。

    我腦子里,一片空白,粗糙?力量型?難道說的是天琴?

    圖片

    不過,我很快明白他的意思了,天琴毫無疑問是“細膩”的,但是,這種細膩的底色不是打磨過的,粗糙是相對于人為痕跡的意思。我們很容易把“打磨”誤以為是“細膩”,正如頂級美女的照片不需要PS。

    這種“粗糙”如果從美學角度理解會更恰當。“粗糙”美是“真實”美的表達方式,就好像油畫和照片,前者是粗糙的,后者是光滑的,前者有沖擊力,后者會不耐看。這也類似于中國古代詩歌,唐詩宋詞的精致工整和古詩十九首磅礴大氣直指人心的那種區別。

    雖然我對天琴的聲音非常熟悉,但對于這樣的搭配,依然充滿期待。在接上高文20HNG的一瞬間,我知道了,這是另外一個層次,另外一個境界的表達。

    圖片

    我們先說它們之間的聲音區別,再說我的喜好,下一篇開頭會說說審美境界

    喜歡無高下,它是個人化的,但審美有境界的不同。比如,某人喜歡二鍋頭,其他白酒,無論茅臺,五糧液汾酒,都不喜歡,這說的是個人喜好,這種喜好和二鍋頭所到的境界無關;喜歡各類水啤,其他啤酒,管他IPA,渾濁,還是小麥,都不喜歡,那么這和水啤所到達的境界也無關。

    我下面重點圍繞伯恩斯坦的馬勒5來展開這個對比。

    圖片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這套馬勒應該說是我馬勒啟蒙的最重要的一套CD。時不時會翻出來聽聽,雖然新唱片中優秀的演繹很多。馬勒交響樂作品分三個時期,NO.1-4為第一個時期,以歌曲旋律為骨干,延續貝多芬9的突破,加入了聲樂;第二個時期包括NO.5-7,歌曲旋律依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交響性,是配器法在浪漫主義的巔峰呈現;從NO.8開始,為第三個時期,追求編制的宏大。

    一般來說,對喇叭和功放的測試,選曲相對比較隨意,因為風格變化極其明顯。而音源的測試則比較謹慎,馬勒5這首以器樂交響性為特點的曲子會較多應用于音源的終極測試。尤其是躁動的第二樂章,還有不安與歡欣并存的第三樂章,飽含沖突要素的曲目需要有足夠的變化和起伏感。

    P0S VUK:

    • 信息量最大,能量感最大,會讓你感覺把該有的信息,一股腦都端出來了,輕重緩急交代不明顯,微動態也包含在大動態中,可謂全景式

    • 音色中性透明,質感不突出,順滑但是缺乏紋理,是一種劃水的感覺,沒有強烈對比,這也是沈大燒說的過分精致的結果

    • 聲場開闊,層次清晰

    • 速度中等,瞬態一般

    • 平衡度好,比較注重下盤

    • 最出色的是鋼琴表達

    圖片

    天琴Privilege:

    • 信息量沒有P0大,能量卻不小,明顯感覺信息傳遞有輕重緩急之分,微動態表現出色,這有助于音樂表達

    • 音色獨特,天琴的音色很難概括,但是總體色調略暖,質地極好,那種順滑如絲綢,滑但有紋理

    • 聲場開闊,層次清晰

    • 速度快,瞬態好

    • 平衡度好,比較注重中頻的刻畫能力

    • 最出色的是弦樂和聲樂

    圖片

    WADIA 270SE(刻字)

    • 信息量第一感覺比天琴略大,能量也略大,微動態沒有天琴那么出色,但是比P0好

    • 音色偏暖,非常非常注重質感,是一種略帶侵略性的質感(但不過分),這讓多樂器大動態的表達,極其過癮。音質上特別在制造一種澀度,甚至是痛感,類似威士忌酒中的泥煤味

    • 聲場開闊,層次清晰

    • 速度快,瞬態好,和天琴如出一轍

    • 平衡度好,比較注重中低頻的刻畫能力,銅管樂器具有明顯的厚重感

    • 管樂非常出色

    圖片

    WADIA 270SE與27IX V3用光纖連接可以同步時鐘

    以上是它們大致的特點。其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聲場開闊層次清晰”,這是一流的轉盤必須做到的,也是頂級的純轉盤比合并機數字輸出兼做轉盤的優勢所在。那么下面,我談談我的細喜好,我們還是以馬勒5的幾個樂章為例:

    播放具有沖突性的第二、第三樂章還有第五樂章的尾聲,我最喜歡的是用Wadia 270SE作為轉盤。弦樂隊不安的摩擦,第三樂章不停插入的銅管樂,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可以深刻感受到那種原始力量的涌動。同樣,用它來播放肖斯塔科維奇5,也是這種感受。尤其搭配WADIA 27IX V3和Sonnet小鋼炮,會讓這種感受達到極致。

    圖片

    而像第一樂章這樣的飽含悲情的“葬禮進行曲”,帶有甜蜜溫馨渴望的第四樂章,我卻更喜歡用天琴Privilege來表現。這個時候配合高文20HNG那是一種極致的抒情,搭配DCS巴托克也是如此。

    那么P0S VUK呢?其實它更像是一個三好學生,哪哪都優秀,和什么解碼器都搭得來,還能加持(尤其是信息量),但是缺乏一些壞孩子的魅力。其實我發現,雖然它擁有最強的信息量,但是缺乏這種交響性的強弱對比,并不算出彩。我最喜歡的是P0S VUK鋼琴奏鳴曲的表達——因為信息量的絕對還原上,相對不需要呈現那么多色澤豐富的樂器,還有大起打伏的呼應。

    不過,上面三個轉盤,目前只保留了Wadia 270se,天琴大面包和Esoteric P0S VUK都出掉了。下面,將繼續說說,陪伴我時間最長的一臺轉盤,MARK LEVSINSON 31。它是在P0S VUK到來后不久出掉的,現在看來,有點冒失。。。我們從這臺轉盤開啟飛利浦機芯家族轉盤的考古。

    1. 飛利浦CDM系列機芯

    在P0S VUK之前,我用MARK LEVINSON 31L搭配30.6解碼器。用了很多年。馬克31和P0S沒有什么血緣關系,它使用的是飛利浦CDM4PRO的搖臂光頭機芯。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派別。馬克31L在上一篇中曾經驚鴻一瞥,它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

    圖片

    馬克31曾經是音響史上的一個傳奇,大家都把它當作標準機,參考機。后來,進化為31.5。機芯繼續使用飛利浦系列,具體型號應該是CDM12PRO(工業版本)。我總覺得還是CDM4PRO的31聲音更好一些,主要體現在中低頻的層次和質感。而31.5的高頻雖然明顯更加華麗。那么我們先看一下機芯的對比圖

    下圖為馬克31的機芯

    圖片

    下圖為馬克31.5的機芯

    圖片

    31.5這臺轉盤也在上集也出現過。

    和它并列的有高文36 A,也使用了飛利浦家族的機芯,是CDM9PRO。而同臺右邊的Denon dp-s1的機芯也是非常厲害,是獨家的三重避震。

    據說一個籃球砸下來,轉盤照樣唱歌——

    圖片

    那么馬克的轉盤和昨天說到的二嫂家族的三臺比,有什么不同呢?在我看來,它的風格介于P0S VUK和天琴及WADIA之間,天琴的轉盤和WADIA雖然審美追求不盡相同,但是在氣質上卻相近。

    馬克無論是31還是31.5,信息量都沒有P0S VUK大,我確實也沒聽到過比P0信息量更大的轉盤。在立體聲雜志127期曾經有一個專題,叫作《現在能聽到成熟的CD聲音》。里面介紹了幾款貴價CD機(包括轉盤 解碼,便宜的就不說了),仔細觀察,它們居然都有親緣關系。

    2.  飛利浦:具有“音樂味”的機芯

    我把它們先羅列一下,然后看看到底是怎樣的親緣關系,努力尋找一些共性和個性,最后還是要回到個人喜好和什么境界。不過今天無法一一列舉它們每一臺機器的詳細聲音特征。

    第一個吸引我的就是LINN CD12,就是最上層這臺。這是一臺一體機,當年名震江湖,現在看來,聲音很一般,只是外觀比較雅致。

    圖片

    LINN CD12售價達到頂級分體轉盤解碼的區間。在這次斗機中,立體聲雜志編委們給它的評價是“說服力”,“細致擁有自然聲音的小型機種,深刻地傳遞出音樂的內涵”。

    字里行間透露出對體積小但是聲音好反差的那種感慨。但就聲音所能達到的極限來看,LINN CD12并不夠極致。信息量和其他比,差了一個級數,但它的粉絲不在乎這些。我們先羅列出來,看看這個清單。

    • LINN CD12(280萬日元)

    • KRELL KPS25S(335萬日元)

    • SONIC FRONTIERS Transport3(120萬日元) Processor 3(130萬日元)

    • WADIA 270(128萬日元) 27X(150萬日元)

    • MARK LEVEINSON 31.5(190萬日元) 30.5(298萬日元)

    • 高文 Mimesis 36 plus A(235萬日元) Mimesis 20(380萬日元)

    • ESOTERIC P0(120萬日元),沒有解碼測試中用混搭

    仔細觀察了一下,除了WADIDA和ESOTERIC P0,其他幾臺機器的機芯都來自飛利浦家族!比如一體機中LINN CD12,還有KRELL 早期產品。

    圖片

    這是KRELL后期的一臺頂級音源,使用的不是飛利浦CDM12PRO,而是JVC。而早期的KRELL使用CDM9PRO。

    那KRELL的聲音如何呢?說實話,我自己沒有把玩過這臺CD機,它不是純轉盤,是一臺重料的CD機。憑借在他人系統中的印象,KRELL的音源個性比較活潑,具有很好的律動感,印象中和MARK轉盤類似,并不算以絕對的信息量見長,尤其是低頻的權威感,弱于P0以及同期ESOERTIC機芯的轉盤。

    立體聲本期專題中,編委把它概括為四個字:生機勃勃。更詳細的評述為:躍動充滿能量的聲音,令人驚訝。細細品味,那么這個評價超過LINN CD12。

    圖片

    我覺得“生氣勃勃”四個字是對飛利浦系機芯轉盤的一個總體性概括。相對于ESOTERIC派系,飛利浦機芯從CDM3PRO,CDM4PRO,CDM9PRO,還有CDM12PRO,有著同樣的特點。它們比較注重聲音的輕盈,中頻飽滿而溫暖,相對動態起伏沒有ESO機芯的機器那么強烈,瞬態的極致表達也是如此。

    所以老燒都喜歡這款能傳遞音樂味的機芯。

    3. 90年代末期的音源斗機

    下面,我就借花獻佛,看看立體聲雜志127期斗音源的這個專題《現在能聽到成熟的CD聲音》如何描述它們。也從中可以看到二嫂和飛利浦兩大派別在應用到極致產品上的區別。

    首先,我們從比較執中的MARK LEVINSON開始。編委們的評價就三個字,“標準機”

    圖片

    這也是我作為多年用家的評價。更詳細的評價是:高質量的標準機,格調高雅,具有非凡表現力。

    我們先說CDM4PRO機芯的馬克31的表現。當年因為手頭錢少,我先買了轉盤,過了一段時間才買入30.6解碼。用馬克31替換掉SONY的X5000(二手價格5000元)。記得替換上去的一瞬間,體會到的就是“非凡表現力”,信息量之大令人驚嘆。

    圖片

    多年后和P0S VUK進行比較的時候,卻發現31的信息量還是略有差距。而馬克31在音樂表達上卻獨具特色,這就是編委們說的“格調高雅”。

    下面我們通過對P0的評價來做一個對比——

    圖片

    兩個字,余裕。可謂一陣見血,接下來詳細評價為:若無其事之中有壓倒的驚人力量,感覺不到聲音是從揚聲器發出來的。

    信息量確實是P0的優勢,壓倒性的優勢。顯然有時候這種優勢會讓我們忘記它別的不足,比如強弱對比,明暗對比,還有微動態的表現。P0不是沒有微動態,而是干脆全部給你。同樣為ESO轉盤的WADIA,幾位編委是怎么評價的呢?

    圖片

    對,叫作浸透力。非常直接的概括。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高層次的出色聲音”。這種浸透力其實代表一定的侵略性,尤其在播放沖突性的馬五第二樂章,開始那弦樂組大提琴和貝大提琴合著定音鼓及銅管的力量感,我認為WADIA是這幾臺轉盤中最好的。盡管P0有著更高一籌的信息量,但缺乏那種原始力量。而馬克31雖然表現不錯,卻更多像一位紳士,可謂“標準機”。

    那么我們接著回到飛利浦機芯。如果馬克31的紳士感再向前一步,會怎樣呢?我個人覺得,這是飛利浦陣營的極限表達,就是這臺,高文36 A。

    圖片

    和馬克31對比,就是紳士和雅皮士的差別,更年輕,更有活力。我也非常喜歡這臺轉盤。編委們認為,高品質是這套的特點,更詳細描述為:出色的高度質感,代表音響的一種“美”感。

    當然這種美感尤其在搭配高文自家的20系解碼器會發揮到極致。售價也是這幾臺當中最貴的。36 到底水準如何呢?必須說,在信息量上,還是達不到二嫂機芯的頂級機。

    圖片

    我曾經把它和DCS ONE的轉盤進行過一次對比,按照最苛刻的要求看,36 美感驚人,信息欠缺。

    不過當你面對美感的時候,幾乎會忽略那種撲面而來的信息量。所以總體看來,飛利浦機芯的轉盤都不以極致的信息量動態見長。比如當時一起參與編委們斗機的這臺——Sonic Frontiers

    圖片

    從售價上看,也是非常驚人的,和WADIA是一個檔次的機種。

    藝術照讓人感覺真是美不勝收啊。

    圖片

    圖片

    這一臺,我沒有聽過,更沒有把玩過。

    但是看著這個轉盤卻有一種搬回家的沖動。編委們把它概括為“洋溢著纖細感”。搭配它的解碼器是電子管解碼,聲音應該是溫暖細膩的走向。

    4. STUDER A730,LHH900R還有LHH 2000

    總結完立體聲雜志的斗機,我稍微對飛利浦機芯作為轉盤的機器再補充一點。其實飛利浦機芯的機器中,我更偏愛CDM3PRO的機種,最出名的可能就是STUDER A730。后續的D730采用了CDM4PRO。

    這兩臺機音源我同時擁有過很長時間,后來還是做出了取舍,賣掉了D730。它們的聲低沒有明顯的區別,D730的分析力會更高一些,兩端延申更好一些,可是,密度,聲場,低頻的層次卻不如A730。

    圖片

    它推出的時間大約在1980年代晚期。在日本有大量的粉絲,我們中國燒友在2000年代以后,口袋里前逐漸多起來的時候,大量從EBAY上買取,我感覺這些機器可能現在大部分跑中國來了。

    A730經過幾番燒友自我炒作,成色好的居然賣到4萬多。我們看看它的機芯吧,這就是傳奇的CDM3PRO——

    圖片

    STUDER 的這些CD機本來是供錄音室的產品。操作界面是傾斜的,擺在家里,也頗具美感。無論怎樣,不可否認,STUDER A730的確是一代名機。

    當然用過飛利浦機芯的名機還有很多,今天無法一一列舉,最后要提一下飛利浦自家的LHH系列,比較經典的是LHH800R,LHH900R。它們外觀大致相同。

    圖片

    LHH900R是限量版,在國內流通非常少。

    這個系列在售賣的時候價格都不算太貴,記得好像沒有突破100萬日元的門檻。聲音鮮活、底盤扎實,密度好,色彩好。使用的是飛利浦CDM4PRO機芯。

    飛利浦其實還有一臺最最傳奇的CD機,也是我至今一直想把玩一下還未遂的,就是LHH2000。和STUDER A730一樣本來用在錄音室,最后飛入燒友家。

    圖片

    飛利浦機芯的轉盤和CD機到今天還有生產,但是都是在消化當年的庫存機芯了。

    據說飛利浦機芯已經全部停產。比如文豪的頂級轉盤、ADUIO NOTE的頂級轉盤、YBA的頂級CD機等等。

    前面兩集,我們講述了國際化非常成功的TEAC(Esoteric)的VRDS,以及同樣國際化極其成功的飛利浦CDM系列,并簡要介紹了幾臺典型的HIEND轉盤。不過我們無法窮盡它們,從下面這幾個飛利浦CDM系列就可以看出這個家族之龐大——

    圖片

    下面我們主要說說沒有走出日本國門的另外兩個頂級轉盤機芯,一個是天龍(DENON)一個是索尼(SONY)。它們代表性的重料轉盤出現要比“史上最強”ESOTERIC P0還要早了幾年。

    1. SONY R10及固定光頭系統

    1994年的立體聲(Stereo Sound)雜志,刊登了一則廣告。左右對開,是一個跨頁,宣布了SONY大法在HIEND領域的最高成就。而此后在HIEND歷史上,SONY的其他產品都無法和這套R10轉盤解碼媲美。

    圖片

    圖片

    現在如果有哪位發燒友對SONY大加贊賞,一定會被鄙視。但是,當我們面對這樣極致工藝的HIEND產品,依然可以對大法肅然起敬。

    發燒友多為男性,面對這樣的畫面,很難經得住誘惑吧?

    圖片

    圖片

    今天介紹的這臺R10轉盤,用的就是SONY自產的轉盤機芯——獨門的“光學固定系統”。

    圖片

    官方是這樣解釋的:

    顧名思義就是把傳統的移動光頭循跡變為固定光頭不動,而讓旋轉的唱盤部分直線運行尋跡。相對高速旋轉的唱盤機構加上一個重量不菲的片鎮就象一個高速、高質量旋轉運動著的陀螺,對自身和外來震動能夠有效的抑制。運行時相對與質量輕巧的光頭小車具有更有效的抗震性和穩定性。

    下圖比較容易看懂這個原理。上面是傳統的循跡,下面是光頭是固定的,讓旋轉的唱盤部分進行直線運動。

    圖片

    眾所周知SONY和飛利浦在1982年共同發明了CD,第一臺CD機就來自SONY。SONY在采用這個機芯之前,生產過大量的CD機,幾乎每年都有新款推向市場。而它們采取的是“磁懸浮”結構。

    據說早期設計的“磁懸浮”機芯也是一款很優秀的機芯,從最低檔的222ESD 到高檔的X7ESD采用幾乎相同的機芯。并不因為產品檔次上的差距而轉盤縮水。下圖就是R10之前SONY的旗艦R1a轉盤解碼,用的就是“磁懸浮”。這臺轉盤20年前,我用過2年,現在回想比MARK 31這樣的轉盤來說,聲音實在算不上HIEND,但是依然在水準之上。

    圖片

    而這臺固定光頭讀取的R10突破性毋庸置疑,它完成于CD發明后第10個年頭。1992年,SONY準備作為10周年大慶產品推向市場。但是,當時CD轉盤市場競爭極其殘酷,一直推遲到1993年才上市。而真正在市場上獲得足夠的聲量已經是1994年。

    由此可見,90年代初那個轉盤黃金時代是何等群星薈萃!殘酷環境中的明星產品包括WADIA 7,MARK 31,還有今天說到的天龍DP-S1等。

    以下是內部圖——

    圖片

    其實R10固定光頭并不是1992年CD誕生10年后的新發明,而是SONY從專業錄音設備進行的下放,這一點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由此可見SONY大法在80年代的技術儲備又多強。

    那么從哪一臺設備下放而來呢?就是它——

    圖片

    這臺就是SONY的CDP-5000S,后來有更小型的CDP-3000。

    80年代的售價是180萬日元。這臺專業CD機誕生于1983年,據說即使在今天也能和10萬級的轉盤抗衡一下。

    圖片

    當然,如果你聽到R10轉盤的聲音,可能會相信這種說法。

    當年這臺轉盤有多紅呢?我感覺可能超過了后來的ESOTERIC P0,這里有一系列證據。

    2. SONY R10轉盤紅遍天

    1996年,也就是這臺轉盤發布后的第三年,立體聲雜志迎來30周年紀念,做了一期有史以來最大的HIEND專題,叫作《聆聽當代最高水準音響》

    圖片

    編委們搜腸刮肚,找來當時很多頂級設備,比如Jadis Eurythmie 11

    圖片

    這套裝置超過1500萬日元,那么音源系統就用SONY R10作為轉盤。在這期雜志和R10搭配頻率最高的是WADIA 27解碼器,可能是因為WADIA 270轉盤還沒推出吧。

    這套系統來自編委朝沼予史宏

    圖片

    他把這套特點概括為:音響系統成為熱血沸騰的音樂表現者。具體到對SONY R10和WADIA 27這樣評價——

    像迎面襲來,瞬間又退回去的波浪一般,音樂的起伏翻騰,令人如癡如醉,因為如此這般,才令人無法舍棄。

    還有一套系統使用了超奧CS7,同樣使用了SONY R10和WADIA 27的組合。

    圖片

    這個組合的總體評價為:我們久久地沉靜在出色的實況錄制音質中,回味曾經享受過的大好時光。

    這個組合中采用了當年KRELL的后級MODEL 600。為什么沒有用前級呢?因為WADIA 27可以當作前級直接進入后級。

    下面這個組合,可能就更令人尖叫了——

    圖片

    這套組合是編委傅信幸選的。依然采取了SONY R10做轉盤,用它和WADIA 9搭配。采取高文的電分系統,分三組功放驅動鸚鵡螺。他是這樣評價這套的聲音表現得:與實況相比感到碟片更加美妙!

    總之,這個專題,完全被SONY R10占據了!還有埃格斯頓的ANDRA組合。他們認為:音階很大,動態感也酷似大型鋼琴所表現出的風格。這顯然需要轉盤的準確還原。

    圖片

    最有意思得組合是這一套,除了SONY R10 WADIA 27外,編委們選擇了SONY的喇叭 SS-R10。

    這一套的評價是:清清編制的諧音中,透出一種包容身心的清爽感。

    圖片

    下面這套是BACKES MULLER BM30喇叭,同樣選用R10 WADIA 27為音源。

    圖片

    這一套的評價是:充滿絕妙七分的重播世界,越聽越沉浸于迷人的音樂中。

    由此可見R10的樂感也不會拖后腿。SONY R10的固定光頭機芯機構也用在SONY的下級機種,比如XA7ES,XA5ES,X-5000等。當然,轉盤也不是機芯能決定最終聲音。這些下級機種都是合并CD機,很多發燒友喜歡用它們搭配高級的解碼器。但是,必須說與R10這種純轉盤比差距實在是大!

    以下是編委們對這臺轉盤1995年BEST BUY的評分——

    圖片

    星星數量雖然看上去沒有后來的ESOTERIC P0多,但基本是眾望所歸。當年,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這兩臺——

    圖片

    排名第二的天龍DP-S1是今天的另外一個話題,它的技術和SONY固定光頭一樣,基本沒有國際化,不過它比SONY更狠,壓根就沒給別人家用過。

    3.天龍的三層懸浮避震系統

    天龍DP-S1的機芯叫作“三層懸浮避震系統”

    天龍公司的三重避震轉盤只使用在自家的頂級轉盤DP-1和旗艦合并機DPS-1上。整個機械系統全部安裝在一塊鑄鋁上,光頭是直線馬達伺服尋跡。主軸馬達是石英直驅的,直徑達6毫米的主軸,接觸面安裝了極為耐磨損的紅寶石。

    圖片

    那只比CD片還要大出一圈的片鎮重達200克(4兩啊!),其工藝和機械加工之精密程度讓人實在嘆為觀止。

    圖片

    大扭力馬達驅動粗壯而又極為精密的主軸,再配合一只超級巨無霸片鎮,唱片運轉時非常平穩暢順。有一個著名音響評論家曾經說過:“看了其轉盤結構和工藝,再看其他轉盤,統統都是玩具了,DP-S1轉盤絕對是世界上最精確。最穩定的轉盤”。

    圖片

      “三重避震”從照片圖中可以看出是這樣的三層

    • 整個光頭、主軸馬達系統緊湊地安裝在一塊鑄鋁塊上,通過彈簧、阻尼油偶合懸浮在一個半屏蔽的凹型鑄鋁殼體上為第一層避震

    • 凹型鑄鋁殼體又通過阻尼橡膠墊固定在一次澆鑄成型的鑄鋁底盤上,此為第二層避震

    • 鑄鋁底盤跟四個精心設施的避震腳軟偶合完成第三重避震

    “三重避震”轉盤有一個很重要的中間環節,就是那個底盤厚達一厘米以上的超重合金鑄鋁機殼,大部分的外來震動能量都被這個超級機殼抑制了,即便有點殘余動能通過彈簧、軟橡膠墊傳到轉盤上后也是微乎其微,對于轉盤上那只200克的超級超重片鎮,這些幾乎可以忽略。

    它的聲音如何呢?我不曾擁有,也沒聽過。本來是想收一臺的,只是覺得這個外觀設計,不是很讓人開腦放,但是,必須說,曾經在某一段時間,它的評級極其高——

    圖片

    總體來看,我覺得和聲音風格和ESOTERIC P0比較接近,具有無可抗拒的低頻和聲場

    總結

    本文到此已經過萬字,涉及了ESO VRDS、飛利浦搖臂、SONY固定光頭、天龍三重避震,還有兩大門派沒有展開,一個是先鋒的倒置轉盤,另外一個是CEC的皮帶傳動系統。

    當然,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轉盤沒能寫進文章,比如下面這臺Jadis J1,也采用了飛利浦CDM4RPO的機芯,聲音非常非常優美,但是,解析力,稍微欠缺一些。

    圖片

    寫了這么多,其實是為了開啟一個新的話題。

    就是下圖新(文豪,Aqua)老(Wadia 270SE)的對比。隨者頂級轉盤廠家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現在可以選擇的在售的純轉盤,已經非常少了。

    圖片

    那么售價幾萬的意大利新銳Aqua La Diva M2,采取了StreamUnlimited 研發的,CD PRO 8機芯,是否比老飛利浦CD PRO2有本質的提升呢?

    如果有,這種提升,是否可以接近,甚至達到售價20萬的文豪Kalista Dreamplay CD純轉盤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在线播放亚洲成人av|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成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AV剧情偷闻女邻居内裤| 少妇高清精品毛片在线视频| 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成人午夜电影福利免费| 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欧美伦费免费全部午夜最新|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婷|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同事| 女上男下激烈啪啪无遮挡| 99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留学生 |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欧美一本大道香蕉综合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不卡|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四虎永久精品在线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WWW永久成人网站|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国产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APP| 极品少妇无套内射视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丰满的熟妇岳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