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繼續欣賞《論詩三十首》,今天是第12首:
這首詩,可能是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了。后人評價李商隱的時候,往往會引用后面兩句: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一、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最令人費解的一首七律。這首詩原本無題,后人去前2字名之為《錦瑟》:
第一句,直接用了《錦瑟》的第4句,第二句,化用了《錦瑟》的前兩句。 元好問前兩句詩,用錦瑟為例,是為后兩句詩舉例。 望帝春心托杜鵑。相傳商朝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他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了鱉靈,自己歸隱西山。死后化為杜鵑鳥,鳴叫凄惻。看來,所謂的“禪讓”,估計和王莽、曹丕、趙匡胤等人篡位差不多,望帝肯定心中有說不出的不甘,所以才化鳥悲鳴。 李膺《蜀志》記載:
杜鵑的悲鳴,本來自于撲朔迷離的傳說。李商隱寫入詩中,自然也令人猜測,他到底想表達什么呢? 這種痛苦來自于何處呢? 佳人錦瑟怨華年。原詩中的人物,并沒有見諸于筆端。很多人猜測,這是一首愛情詩,自然會有佳人。如果影射身世,或許以佳人代表官場失意、懷才不遇之人。 另外也有其他解讀,例如錢鐘書先生說,《錦瑟》并不是寫人,而是詩集的首篇,相當于一篇詩評,錦瑟玉琴,都是用來代指“詩作”:
二、詩家總愛西昆好西昆體,是宋初出現的一種詩體,也是元好問所批判的一種詩體。 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間,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聚集秘閣編纂《歷代君臣事跡》,編書之余他們把酬唱詩結集為《西昆酬唱集》,號為西昆體 。
他們學法于李商隱,喜歡作近體詩,大量使用典故或化用前人佳句。 宋朝初期,流行過白(白居易)體、晚唐體,淺者過于淺切,后者過于枯寂,西昆一出,風靡數十年。 詩家總愛西昆好,西昆體的代表詩人政壇和文壇的地位都非常高,有話語權,自然影響力極大。后來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崛起,開創了新的詩風,西昆體才漸漸衰歇。 錄入一首楊億的七律《漢武》:
這是《西昆酬唱集》中,楊億的代表作之一。西昆體有個問題,就是學問不夠的人,看不懂其中的典故,字都認識,組成一句話,就不明白了。 漢武帝一心追求長生成仙,《漢書》記載,他生前曾經多次東巡海上。蓬萊山是海上仙山,銀闕是神仙宮殿,此處遠隔風浪難測的重洋自然”欲到難“。 竹宮是甘泉宮中的祠宮,以竹為之,某日夜里漢武帝曾在此遙拜“神光”,《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記載:
金掌,這個典故詩人常用,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云:
這些金人,上有承露盤,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后來被魏明帝曹叡派人給拉走了,唐朝時李賀還作了一首詩《金銅仙人辭漢歌》 力通青海求龍種,《新唐書·西域傳下 》:“出大珠、鬱金、龍種馬”。漢武帝平定西域(力通青海),求得駿馬。 死諱文成食馬肝,文成:齊人少翁以方術受漢武帝寵信,拜為文成將軍。后因弄虛作假被殺。漢武帝怕其他方士害怕,所以詐稱少翁是食馬肝中毒而死的,即所謂“諱”言。《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
待詔先生齒編貝,那教索米向長安。這里用了東方朔的典故,表示能人被埋沒。故事也同樣出自《漢書》
三、獨恨無人作鄭箋。看過上面楊億的七律《漢武》,可知不讀書史,難以理解詩人寫了什么內容。其實這些典故,對于古代文人來說,應該不難理解。但是還有詩人用生僻的文字或典故,即使讀書人也未必都能理解。老街曾經寫過一篇《不懂裝懂的蘇軾亂改詠菊詩 彼此酬唱卻搞不懂對方詩意的唐朝詩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來看看。 歐陽修也曾經在《六一詩話》中,指出西昆體的弊端:
寫出來的詩句“語僻難曉”,不但普通讀者都不懂,有些學問的人,有時也都不懂。后人開玩笑,說李商隱作詩是獺祭魚:
水獺常捕魚陳列水邊,看上去就像陳列供品祭祀一般。詩人雖然學問高,未必記憶力好,作詩羅列典故的時候,也需要查書準備資料。特別像西昆體作詩近體詩,頷聯頸聯必須對仗,上聯用典,下聯也必須用典故,腦子不夠用,就必須翻書。 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譏諷“西昆體”,人人都是獺祭魚: 立門庭者必饾饤,非饾饤不可以立門庭。蓋心靈人所自有而不相貸,無從開方便法門,任陋人支借也。人譏“西昆體”為獺祭魚。 王夫之說蘇軾黃庭堅這種高人也不例外,只不過祭的魚不一樣而已,沒有書本典故,就不會作詩了:
通過這件事可以知道,古代的人,并非人人博學聰敏,為了對對子、寫文章也是要借助工具書的。 不過,像蘇軾這類及其聰明的人,博學強記,未必要臨時抱佛腳,但很多詩詞出口而成。 生產產品的人,給產品里加了那么多的輔料,賦予了那么多的功能。使用產品的人,要想了解這個產品的構成,和使用方法,必然要看原材料構成表,和使用說明書。 鄭箋,就是這個說明書。《詩經》到了漢朝,很多人就都不懂了。漢朝學者鄭玄所作《〈毛詩傳〉箋》簡稱為”鄭箋“。 結束語如果閱讀一首詩,總是需要有人作注解才能讀懂,對于讀者來說就太不友好了。 但是很多人作詩,是為了表達一種心情,或者為自己留下一段記憶,未必是給他人看的。讀者是否讀懂似乎也并不重要。 是否讀懂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對于文字詞語能看懂,但是對于作者的用心讀不懂;一種是詩句中的文字或典故都不懂,自然連讀的欲望都沒有了。 王國維常說的隔與不隔,就是指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溝通。像西昆體這樣,有意賣弄學問,造成不必要的隔,就是一種弊端了。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