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語:那些驚艷了你時光的人,不一定能溫柔你的歲月。本文由小常識網(cha138.com)小編為大家整理,主要介紹了知名人物 周作人生平故事簡介,周作人歷史評價,周作人怎么死的?相關的知識,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周作人,初名魁壽,字星杓,參加縣考時改名奎綬,號介孫,入南京水師學堂時改名作人。原字起孟、啟孟,后改啟明,號知堂。筆名有:開明、子榮、仲密、藥堂等;晚年改名遐壽,號苦茶庵老人。浙江紹興人。魯迅胞弟。1885年1月16日(清光緒十年十二月初一)生于一個漸趨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六歲開蒙,接受傳統的詩書科舉教育,十二歲喪父。十七歲考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隸管輪班,學習日文和希臘文六年,閱讀梁啟超《新民叢報》、譚嗣同《仁學》以及《天演論》、《原富》、《民約論》、《穆勒名學》等,開始接觸西方新思想,并翻譯《俠女奴》、《玉蟲緣》,開始走上文學道路。同時也接受了佛教思想影響,形成悲天憫人思想和佛家相對觀念,埋下后來消極變節的種子。 1906年考取公費留學日本,先在東京中華留學生會館講習班學日語。次年夏入私立法政大學預科肄業,因眼睛近視改學土木工程。一年后畢業,入立教大學,并改學古希臘文。課余與許壽裳、錢玄同、朱希祖及魯迅等到《民報》社聽章太炎講《說文》,持續一年。1909年周作人與日本羽太信子結婚,后在日本生活兩年,愛好日本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和民風。周作人在日本留學六年,加快了接受西方思想的進程,并與魯迅共同從事文學活動,一起翻譯出版了《域外小說集》,表示出對匈牙利、波蘭等國及祖國命運的關心。周氏兄弟實際上成為介紹和翻譯中歐、東歐新文藝的最早之人。 1911年夏,偕妻子羽太信子返回紹興。辛亥革命時只是閑住家中,翻看舊書或為《古小說鉤沉》抄錄資料。1912年民國建立后,任浙江軍政府教育司課長,后又改任視學,因其妻即將分娩未到差。1913年4月,任紹興教育會會長并主編《紹興縣教育會月刊》(后改為《紹興教育雜志》),兼省立五中英文教員。在浙江的七年里,他一面教書,一面繼續研究日本和西方文化、鄉土文化及鄉賢前輩的著作,包括徐渭、張岱、毛奇齡、章學誠、范宣等人的著作,打下了中西學問的深厚根底。 1917年春北上,經魯迅向蔡元培校長推薦,先任北京大學附屬國史編纂處編纂員半年。同年秋任北大文科教授仍兼國史編纂處編纂員,后兼北大日文系主任。1920年兼女高師教授,1922年又兼燕京大學副教授,1929年秋改為文學講師,直到1937年,共計在北京大學任教近十年。最初以相當精力投身到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中,參與《新青年》和稍后的《每周評論》的工作。1918年以前與陳獨秀、魯迅等經常在《新青年》雜志發表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9年起,與陳獨秀、魯迅、錢玄同、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任《新青年》雜志編委,輪流編輯該刊。他在文學革命運動中發表了《人的文學》、《平民文學》、《個性的文學》和《思想革命》、《祖先崇拜》等重要文章,表達了他以人道主義為核心的文學觀,闡明了在文學革命之后必須有思想革命的深化,清算舊文學、舊道德、舊思想,用科學、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來重建國民性,表現出改革的熱情和希望。還在《新青年》上譯載普羅文學作品,介紹“新村”生活,宣傳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其小品散文力主平和沖淡,恬靜閑適,在“五四”時期曾產生較大影響。1920年秋,任《新潮》月刊編輯部主任。11月,與鄭振鐸、瞿世英、王統照、耿濟之、沈雁冰、葉紹鈞等發起文學研究會,至1921年元月4日正式成立。該會為民國以來第一個新文學團體,其宣言就是周作人起草的,表明他這時有較高的社會聲望。不久,上海、廣州分會相繼建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922年,文學批評集《自己的園地》由北京晨報館出版。1924年冬與魯迅、孫伏園、章依萍、林語堂、錢玄同、章川島、李小峰等創辦《語絲》周刊,且是《語絲》前期的主要編者,并在該刊發表了《日本狂言》、《希臘小詩》,與“正人君子”陳源、“老虎總長”章士釗等以及與日本文化侵略展開斗爭;對國民黨反共“清黨”也有揭露。他自稱所主張的是革除三綱主義的理論,以及附屬的舊禮教、舊氣節、舊風化,等等。1926年為女師大之事,與現代評論派大打筆戰。 但在北大工作期間,他也發現自己沒有找到執著的“信仰”,1924年曾因聽信妻子讒言,而與兄長魯迅失和。1928年發表《閉門讀書論》,繼“文學店關門”之后又宣布“雜文店”關門,當起“隱士”來了,實際是思想開始落伍和消沉了。他寫作草木蟲魚系列文章,博物和民俗并讀,古書越讀越多,“浮躁凌厲”之氣消失。1930年主編《駱駝草》,不久停刊。1932年起常為林語堂主編的《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寫稿。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他感到祖國“風雨如晦”,已經是明季一片亡國之象了,并有了亡國之后做遺民的打算。不過,“文學店”并未關門,周作人對新文學和古文學的關系研究甚深,對“公安派”文學作了闡發,對蔣介石的“清黨”產生疑懼,對太平天國等革命斗爭的效果產生懷疑,從而形成了茍全生命于亂世的混世哲學。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后,北京大學南遷,周作人與孟森、馮祖荀、馬裕藻由校方任為留校教授,負責保護校產。對此左派文化人對他予以督責,胡適等人也加以勸阻,但他一意堅持,借口有十口之家的“家累”,又有海派與京派之爭,到南方左派要殺他等等,硬要留在北京“苦住”。1938年又開始兼任燕京大學客座教授。1939年元旦在居處遇狙受傷,秋起淪為漢奸,任偽北京大學文學院長。同年,李大釗長女李星華及其弟李光華,因冀東暴動失敗無法安身,回到北平,周為李星華安排在北大會計科當出納;其后李星華姊弟二人去延安,周為之預支兩月薪金做路費,并為之辦了出北平的“良民證”。12月漢奸湯爾和死后,周繼湯爾和擔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后又任偽華北綜合調查研究所副理事長。1941年5月,出席東亞文化協會會議。1943年1月發表《中國的思想問題》,說中國人生存受到威脅時也會反抗,引起日本文人指責其為反動老作家。加之漢奸集團內部傾軋,2月初周被解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兼常委及教育總署督辦職,3月又經汪精衛任偽華北政委會委員。對于淪為漢奸擔任偽職,他自稱是“老而為吏”,不以為恥,且詆毀岳飛等抗金將領,反說秦檜的求和保存半壁江山是有才識。抗戰勝利后,1945年12月6日,被國民黨政府以曾任偽職、充當漢奸逮捕,押北平炮局胡同監獄。1946年5月27日,周被押解南京老虎橋監獄。11月16日被南京首都高等法院以“共同通謀敵國反抗本國”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剝奪公權十年,全部財產除酌留家屬生活費外沒收。周不服,以留校教授、保管北大校產,忍辱冒死不辱使命,在校抵抗奴化教育等有利證據,請復判。當時北平十五名教授聯名致信國民黨當局,亦請求量刑從輕。1947年12月19日,國民黨最高法院改判周為十年有期徒刑。鄭振鐸曾在《惜周作人》一文中說:中國文藝界在十四年抗戰中最大損失是周作人附逆。周在獄中三年寫了幾種《說文》著作和幾百首詩歌。1949年1月26日,國民黨政府以局勢轉變,周被保釋出南京老虎橋監獄,暫住上海友人家,于8月15日回到北平。 新中國成立后,周作人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從事翻譯和著述,譯有《日本狂言選》、《伊索寓言》等作品;并在上海《亦報》和《大報》發表九百多篇小品隨筆,后在海內外發表《知堂回憶錄》、《魯迅的故鄉》、《魯迅小說中的人物》等。 周作人一生著譯甚多,主要著作:解放前有《雨天的書》、《談龍集》、《澤瀉集》、《談虎集》、《永日集》、《周作人散文抄》、《看云集》、《知堂文集》、《夜讀抄》、《苦雨齋序跋文》、《苦茶隨筆》、《苦竹雜記》、《風雨談》、《瓜豆集》、《秉燭談》、《藥堂語錄》、《藥味集》、《藥堂雜文》、《風雨后堂》、《立春以前》;解放以后的著作有《過去的工作》、《知堂乙酉文編》、《知堂回想錄》、《魯迅的青年時代》等。其著譯解放后曾輯集為《周作人文類編》(10冊)、《周作人散文全編》(14冊)、“苦雨齋譯叢”等。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北京去世。 參考文獻
以上是關于知名人物 周作人生平故事簡介,周作人歷史評價,周作人怎么死的?的主要內容,如果未能解決你的問題,請參考以下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