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核桃編程營(ID:htbcying)
面對不聽話、屢教不改的孩子,我們總是習慣用批評、責罵的方式來進行溝通,好像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記得住我們的話。 但是到了下一次,場景再次上演。低頭沉默不語的孩子,發完火后悔內疚的媽媽,似乎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實際上,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們家長在管教孩子過程中,忘掉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情緒。 當家長有情緒的時候,你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責罵。最后的結果也總是自己氣急敗壞,而孩子依舊我行我素。 要知道,孩子的情緒感知能力是很強的,即使是1歲的孩子都已經具備察言觀色的意識了。 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做過一個轟動世界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在實驗中,一位媽媽剛開始與孩子互動交流,我們可以看到寶寶很開心。 但是當媽媽開始面無表情面對孩子,不再對孩子做出回應的時候,寶寶得到了負面情緒,而開始大哭起來。 孩子對于父母的情緒很敏感,當孩子接收到父母的負面情緒的時候,如果無法處理這些情緒,就會積攢在孩子體內,對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影響。 心理學中流傳著一個踢貓效應的經典故事: 男主人被上司批評之后,心情不好回去與妻子吵了一架。妻子的憤怒無處發泄,就把旁邊玩耍的孩子訓斥了一番。受了斥責的孩子怒火燃燒,看到院子里的貓,就去狠狠踢了一腳。 這個踢貓效應講的就是壞情緒的傳染,最后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在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下,成年人難免會有情緒奔潰的時候,可不加控制,那么自己就變成了行走的火藥桶,進一步,孩子也成了壞情緒的犧牲品。 心理學家發現,愛發火的母親養大的孩子,常有這15個特點: 1. 不斷道歉 2. 容易想的太多,細致到焦慮 3. 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 4. 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 5. 照顧所有人,卻忽略了自己 6. 很難獨立作出決定,擔心麻煩 7. 隱藏自己的所有感受 8. 永遠取悅別人 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10. 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 11. 總是覺得別人的行為有深意 12. 拒人千里之外 13. 很容易玻璃心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15. 善解人意 長期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會變得膽小、敏感,哪怕成年后過得多光鮮,內心深處的自卑依然難以彌合。 陳喬恩在一檔節目中回憶起童年時光,透露自己小時候很害怕母親生氣,因為會挨打。 一聊起母親,她整個人都顯得高度緊張,處于一種心理應激狀態,還警惕地回頭看了看,確認母親沒有在,才安下心來。 而她也表示,因為童年的記憶,自己多年不敢說話,也不敢交朋友,甚至有點自閉。 在應該打打鬧鬧、哭哭笑笑的年紀,他們卻總是看著大人的臉色,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招來父母的不滿,每天戰戰兢兢。 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里過度的消沉、沒有光彩的人成年后患抑郁癥的概率更大。 父母一時疏忽,對兒女進行打罵,很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 胡適先生深受母親溫和秉性的影響,因而成為一代名士。 母親和善,但并不是無條件縱容,每當胡適做錯了什么事,說錯了什么話,母親都會記下來。等到只剩下兩個人的時候,關起門來,細數他做錯的事,讓他認錯。 但母親從未當著眾人的面責罰、吼罵他。即使遇到孩子們故意調皮犯錯,母親從未情緒失控。 成年后,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說到:
善于管理情緒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更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那么,媽媽們該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更聽話呢? 第一、皮筋轉移法 在自己的手上綁一個皮筋,想發火之前,先彈一下。這樣你的注意力會瞬間被轉移到疼痛上,然后你先思考是否真的是孩子錯了。 因為有時候我們罵孩子或者吼他們,可能只是自己工作不順,或者心情不好,然后遷怒于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犯錯。 第二、表達多用“我”字句,少用“你”字句
如果你是孩子,你更能接受媽媽對你說哪句呢? 顯然是后者,因為在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看出媽媽的關心、信任,以及她希望陪我一起解決問題的意愿。而第一句話,我們看到的只有一個對自己充滿不滿和抱怨的媽媽。 同樣的一件事,因為表達方式的不同,孩子的接受程度也會大大不一樣。 我相信不管是說哪句話,媽媽的初衷都是擔心孩子,為了孩子好。但前者選用了“你”字開頭,表達了對孩子的不滿,后者則用“我”字開頭,選擇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這是一個和孩子溝通過程中非常有效的溝通技巧。 第三、認同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如果這時候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劈頭蓋臉的說,那孩子就會默認為自己已經得到懲罰了,反而會忽略問題本身。 所以,當孩子做題目老錯時,或者考試考得不好時,你先認同他的感受。 比如“媽媽知道你這次考得不好心里也很難受,畢竟也是有付出的”。 那樣他會覺得你是和他站在統一戰線的,從而對你產生信任。 當你認同孩子的感受之后,就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講理是講不通的。 所以,還不如讓孩子多說,你多聽。了解他的真實想法,具體是什么原因導致他的犯錯行為。 第四、一旦情緒失控,記得跟孩子道歉 孫燕姿在一次采訪中提到,她偶爾也會情緒失控吼兒子,但事后都會馬上跟兒子道歉,向他解釋自己發脾氣的原因。 她說:“吼完沒解釋,孩子只會害怕,不是了解的狀態。” 面對生活的重壓,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一旦情緒失控向孩子發火,記得冷靜下來第一時間跟孩子道歉,說明原因。 這樣孩子就會理解:媽媽沖我發火,不是“媽媽不愛我”了,而是“媽媽不喜歡我這樣做”。 作家畢淑敏在《家問》中寫道:
父母積極快樂的情緒,會變成凝聚這世間所有愛的花粉,讓孩子釀造出最甜蜜的蜜餞。 懷揣著這份甜蜜,孩子會更有底氣去看世界。 |
|
來自: 自由翱翔-zyax > 《育兒 教育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