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史前文化,不是從別的省傳過來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一個起源,我們把它叫做海岱文化,海岱文化包括膠東沿海和泰山周圍向外輻射的地區。
整個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譜系脈絡,大體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
山東考古文化圖
后李文化(公元前6300-53
00):喚醒8500年前的歷史
因首次發掘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后李文化遺址而得名。該文化分布范圍主要在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地帶。
后李遺址是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濟南至青島高速公路建設工程時發現的。經過正式發掘的遺址主要有臨淄后李、濰坊前埠下、張店彭家莊、章丘小荊山、西河、鄒平孫家、西南村、長清月莊等。經碳十四測定,其年代大約距今8500--7500年之間,前后延續約一千多年時間。
20世紀80至90年代,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陸續發現了一批以臨淄后李一期、章丘西河、章丘小荊山等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進而提出了“后李文化”的命名。該發現將山東地區的史前文化提前至距今8500年前后,使山東史前文化序列更為完整。
北辛文化(公元前 5400年--前 4400 年之間):解決大汶口文化的淵源問題
北辛文化是分布于黃河下游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在環魯中南山地周圍等地,都發現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北辛文化由于最早發現于江蘇淮安青蓮崗,考古界曾定名為青蓮崗文化,后因該文化以滕州市官橋鎮北辛遺址最為典型,遂重新定名為北辛文化。
主要遺址有山東滕州北辛、兗州王因、泰安大汶口、江蘇邳州大墩子、連云港市二澗村和淮安青蓮崗等。碳14 測定這種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400年至前 4400 年之間,其后發展為大汶口文化。
1978至1979年,社科院考古所山東隊和滕縣文化館發掘了北辛遺址,發現了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不僅為大汶口文化找到了來源,也使山東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往前提了1000年以上。
作為黃河下游較早期的文化遺址,它還為我國原始社會早期的農業、手工業及漁獵生產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線索。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于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山東龍山文化的源頭。
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后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征,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
1959年,為配合津浦鐵路復線工程,考古學家在山東泰安大汶河南岸的堡頭村西,發掘了133座史前墓葬。1962年,曲阜西夏侯遺址的發掘,從考古層位上確定了此類遺存早于龍山文化,1964年,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將其命名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解決了龍山文化的淵源問題。
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推翻“中國文化西來說”
龍山文化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濟南市章丘區)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時期相當于文獻記載的夏代之前或與夏初略有交錯。
1928年,時任教于齊魯大學的吳金鼎調查了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開啟了山東考古的先河。在城子崖遺址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證明以山東為中心的東部沿海一帶,存在著一支土生土長的中國文化,它以磨光黑陶(蛋殼陶)為典型器物,是與彩陶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統。
作為山東最早發現的考古學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現和確立為我國古文明本土起源說提供了考古學上的確鑿證據,從根本上推翻了“中國文化西來說”。
岳石文化(公元前1900-前1600年):與夏代文化相當
岳石文化,是繼山東龍山文化之后分布于海岱地區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因最早發現于山東省平度市東岳石村而得名。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900-前1600年。
岳石文化時代大致與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相當,分布范圍以泰沂山為中心,北起魯北冀中,向南越過淮河,西自山東最西部、河南省的蘭考、杞縣、淮陽一線,東至黃海之濱,范圍與龍山文化大致相同,屬于城邦國家發展時期。
1973年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發掘了泗水尹家城遺址,提出了“尹家城第二期文化”的命名,首次區分出了位于龍山文化和商文化層之間的岳石文化層。
1981年,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提出了“岳石文化”的命名并得到認可,岳石文化是夏代至商早期分布于海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它的發現明確了龍山文化的去向,填補了山東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間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