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兒厭食癥9種 【病癥分析】 小兒厭食,屬中醫“納呆”、“惡食”范疇。是指因消化功能障礙引起的一種慢性消化性疾病。一般多見于學齡前兒童,成年人亦有之。 【食療偏方2種】 1.健脾開胃散治療小兒厭食癥 【偏方方劑】飯鍋巴、面鍋巴各150克,淮山藥15克,蓮子、薏苡仁、白術各10克,山楂、麥芽,神曲各9克,砂仁6克,甘 草3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5天為1療程。 【解說】健脾醒胃,消食導滯。 【驗證】李某,男,5歲,1991年2月診患兒因春節期間過食瓜果肥膩之品,逐漸出現厭食、身體消瘦,經中西醫多方治療,未見好轉。體征:面色萎黃,脘腹脹滿,食少納 呆,尿多便溏,舌淡、苔薄膩。此乃飲食不節,食滯中焦,寒溫不當,脾困濕阻。方用健脾開胃散,進5劑,患兒飲食倍增,精神好轉。效不更方,再進5劑,飲食如 常,面色紅潤。 2.梔杏膏治小兒慶食 【偏方方劑】杏仁(去皮)、梔子、小紅棗(3味藥、女子各用7粒,男子各用8粒),黍米1撮。 【制用法】先將黍米、紅棗放入碗中,加適量水,上鍋蒸20分鐘取出,待涼后,將棗核去掉,再加入前2味藥粉,一起搗如爛泥狀,平攤于一塊黑布上,備用。將膏藥貼敷于臍腹部,用膠布固定,敷24小時后去掉,以腹部出現青色為宜,連敷2貼。 【解說】健脾醒胃,消炎化積。 【驗證】治療40例,1例因膠布過敏而停用,余均治愈。 【備注】引自1988年《河北中醫》第2期。成人亦可用之。 【中草藥偏方5種】 3.消化膏治小兒厭食 【偏方方劑】炒神曲、炒麥芽、焦山楂各10克,炒萊菔子、陳皮、炒雞內金各6克,延胡索5克。 【制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時取1~15克藥粉,加人淀粉少許,用白開水調成軟膏狀,敷貼肚臍上,外用紗布固定。晚敷晨取,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解說】消食化積,理氣導滯。 【驗證】一般連敷1~2療程即可見效或痊愈。 【備注】筆者經驗方。 4.吳茱萸椒礬散治小兒厭食 【偏方方劑】吳茱萸、白胡椒、白礬各等份。 【制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上藥粉20克,用陳醋調和成軟膏狀,敷于兩足心涌泉穴上,外用紗布包扎固定。每日換藥1次。 【解說】溫中散寒,清熱燥濕。 【驗證】屢用效佳。 【備注】引自《外治匯要》 5.懷山藥等治小兒厭食 【偏方方劑】懷山藥、扁豆、茯苓、炒谷芽、炒麥芽各12克,枳殼、雞內金、炙甘草各6克。 【制用法】將上藥水煎,分2~3次口服每日1劑。5天為1個療程。 【驗證】用本方治療小兒厭食癥患者5例,其中,治愈者90例,好轉者5例。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中醫內科高主任) 6.皂治厭食 【偏方方劑】皂莢100克。 【制用法】取干燥皮厚、質硬光滑、深褐色的無蟲蛀之皂莢,刷盡泥灰,切斷,放入鐵鍋內,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剝 開莢口,以內無生心為度,研細為末瓶裝備用。用時,每次1克,以紅糖適量拌勻吞服。每日2次。 【驗證】用本方治療小兒厭食癥患者120例,其中,治愈者118例,好轉者2例。 (廣西省中醫學院秦教授) 7.雞內金、芡實等治厭食癥 【偏方方劑】懷山藥、薏苡仁各250克,雞內金、芡實、扁豆蔻150克,稻米6000克。 【制用法】將上藥分次下鍋,用文火炒成淡黃色混合后研為極細末,裝人瓶內備用。同時,取藥末1湯匙,用滾開水沖 服,每日早、晚各1次。10天為1個療程。 【驗證】用本方治療小兒厭食癥患者13例,其中,治愈者185例,顯效者8例。治愈的185例中,1個療程治愈者67 例,2個療程治愈者53例,3個療程治愈者50例,4個 療程治愈者15例。 (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袁主任) 【外治偏方2種】 8.健脾增食膏穴敷治療小兒畏食癥 【偏方方劑】黨參30克,黃芪30克,白術15克,木香10克,砂仁12克,肉豆蔻15克,枳實10克,隔山撬30克,糯米草 根30克,雞矢藤30克,三棱15克,莪術15克,叫犁子 30克,山楂30克等。 【制用法】將諸藥研細,過100目篩后備用。 腹痛加烏梅、玄胡各15克;便秘加大黃15克、芒硝 5克;消瘦倦怠加人參20克、安桂10克;脅痛加柴胡20克、白芍10克;舌上少津加沙參10克、石斛10克。以上諸藥均單獨研細末,裝瓶備用。選用芝麻油500克,熬上等安桂150克,熬好后待冷裝瓶備用。冰片200克溶入75%酒精500毫升中裝瓶備用。 取穴: (1)脾胃不和:神闕、中脘; :: (2)脾胃氣虛:神闕、中脘、脾俞; (3)脾胃陰虛:神闕、中脘、足三里 使用時將方中諸藥放入容器中,加入適量麻桂油、 冰片溶液(或加透皮促進劑氮酮)調成膏狀,攤在1厘米×1厘米大小塑料紙上,用橡皮膏固定在選定的穴位上,每次貼敷6~12小時,每日1次。敷貼后熱敷2次,7天 為1個療程。 外治法同時加服湯藥效果更佳。 (1)脾胃不和:神曲15克,山楂15克,陳皮3克, 半夏曲10克,連翹6克,萊菔子15克,麥芽30克;每 日1劑,7日為1個療程。 (2)脾胃氣虛:黨參15克,茯苓15克,炒白術10 克,砂仁3克,廣木香3克,半夏10克,陳皮3克;每 日1劑,7日為1個療程。 (3)脾胃陰虛:北沙參30克,茯苓15克,白術10 克,扁豆10克,陳皮3克,淮山藥15克,蓮米15克 砂仁3克,薏苡仁15克,大腹皮10克,大棗10克,每 日1劑,7天1個療程。 單純內服中藥湯劑,劑量、服法、療程同上。 【解說】痊愈:食量增強,面色紅潤,體重增加,療效鞏固;顯效:食欲增強,面色轉潤,體重增加; 有效:食欲增強,體重略有增加,癥有復發,再用此法 仍有效; 無效;治療前后食欲、體重無變化。 29例中,治愈21例,顯效8例。 【驗證】張某某,男,5歲,家長陳述患兒畏食兩年余,近半月拒而不食。該兒2年前由老人照管,因此極為嬌慣,糖果奶酪、冰糕水果常令其飽食而不吃飯。食欲逐漸下降,一餐僅食一兩口而止或拒而不食。近段時間,每到吃飯即哭泣不止,經常點滴不入,僅靠食少量水果、飲料維持。 體重明顯減輕,反復感冒發熱,抗生素、維生素、多酶片等藥常用,未敢停用、并遍服健兒蜂乳、寶寶康、健脾膏等各種兒童滋補保健品,不但無效,反而服之則吐,患兒拒用任何藥品,故家長覓求外治之方。診見患兒消瘦、神倦乏力、毛發枯而不榮,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此脾虛食積之畏食癥。治以健脾消積、和胃增食。予本方中外治法治療,1個療程后,不再哭啼,每餐可自行進食。經3個療程后,食欲大增,體重明顯增加,面色轉紅潤,隨訪食欲正常,身體健壯。 (河南中醫學院婁教授) 9.太子兜肚治療小兒厭食癥 【偏方方劑】穿山甲50克,生鱉甲100克,龜板100克,使君子30克,太子參60克,炒白術100克,粗石斛80克,胡黃連 30克,春砂仁30克,白寇仁30克,姜半夏80克,廣陳 皮100克,雞內金100克,焦山楂100克,炒枳殼120 克,藿香80克,草蔻30克,炒麥芽100克,焦檳榔20 克,云茯苓100克,廣木香30克,凈連翹60克,冰片 30克。 【制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密封,用時取適量裝人兜肚中,讓患兒晝夜佩戴,使紅芯對準臍眼(神闕穴),每晚可用熱水袋置于藥芯上加溫,以增強療效。5天為1療程。痊愈后間斷佩戴,以資鞏固。 【解說】痊愈:恢復正常飲食,其他癥狀消失; 顯效:食欲明顯增加,其他癥狀均減輕; 有效:飲食稍有改善,其他癥狀緩解; 無效:癥狀無改善。 22例全部有效。 【驗證】卞某某,男,3歲。患者家長訴近3個月以來,納食減少,厭食偏食,強食則吐,見食則煩,面色失澤,形體 消瘦,大便秘結,舌質淡紅,苔黃白,脈弦滑,治以調 和脾胃、升清降濁,用臍療兜肚,治療5天后納食見增,知飲索食,精神見好,大便通暢,又佩戴臍療兜肚5天 而愈。 (丹東市中醫院賈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