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陵市南部有個舊樂陵村,是宋金元時期的樂陵縣治所在地,稱作咸平城,又因建于宋代,也稱宋樂陵城。那么,它是怎么一個來歷呢? 據樂陵地方志記載,咸平城故址原址為咸平鎮,位于今樂陵市鄭店鎮舊樂陵村,址長、寬各約五百米。當地還流傳著“一夜搬城”等傳說。除此,便沒有確切記載了。但筆者經過爬梳歷史文獻,還是找到了咸平城的一些蛛絲馬跡,有助于我們弄清其來龍去脈。 這一發現源于《宋會要輯稿》之方域志,原文記載:
正是這一行短短的文字,為我們揭示了宋樂陵城,即咸平城由村而鎮、由鎮而城的歷史沿革及具體時間。由此可知,咸平鎮是由一個名為“崔村”的村落演變而來,地名源于宋真宗時的年號“咸平”,寓意天下太平康寧,這一年號共使用了六年(998年-1003年),這一時期也是歷史上少有的盛世,被稱為“咸平之治”,樂陵咸平鎮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設置的。 ![]() 宋真宗趙恒畫像 值得注意的是,“鎮”這一概念最早并不是行政區劃單位,而是具有捍防守御功能的軍事據點,往往分布于水陸交通要道,俗稱“軍鎮”,始于北魏初期。至宋代初期,隨著商業市集交易的興起與繁榮,凡是“有課稅而不成縣之街市”則稱為“鎮”,故而有“市鎮”之說,并且“大縣置十余鎮,亦有不置者”,由此“鎮”正式被納入到地方行政區劃管理體系中,一直延續至明清和現在。 ![]() 清明上河圖局部 由此可以推知,當時的崔村,必定是地處要道,商貿交易繁榮,人口集中、聚落規模較大,是樂陵地方上重要的稅賦來源之地,故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取大宋年號“咸平”之美意,設置咸平鎮。 過了60多年后,到了北宋熙寧二年 (1069年)這一年,樂陵縣城由縣之北境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南岸一帶(唐樂陵城)遷治至咸平鎮,隨即廢鎮設縣,即為宋樂陵城,又稱咸平城。 ![]() 舊樂陵村地名標志 也許有人不禁要問,為何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樂陵要改遷縣城呢?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宋史·五行志》中找到答案:
也就是說,北宋熙寧初年夏秋之季,降水量過大,導致河北、山東的老黃河水泛濫成災,黃河故道兩岸的縣城、民房、莊稼等均被大水所壞,居民損傷溺斃嚴重。 ![]() 北宋時期黃河改道泛濫受災區 我們不難推測,瀕臨鬲津河南岸的樂陵唐縣城也在這次大水中被威脅乃至遭殃被毀,所以不得不被迫倉促遷城。而彼時的咸平鎮,正是由于地形、交通、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優勢,被選為最理想的縣城選址地。何況水患之后,人們從內心里盼望著能夠過上太平康寧的日子,而咸平鎮的“咸平”二字也正順乎了人們的這一期許。 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 樂陵縣治遷入今縣址(土人又稱富平鎮)后,咸平城才被革省降而為村,并保留“樂陵”之稱呼,在村名前加一“舊”字以示區別與紀念,舊樂陵村之名遂延續至今。 因此,咸平城作為樂陵縣城所在地,存在時間滿300年之久(1069-1369年)。期間,這里誕生了大名鼎鼎的南宋抗金名相呂頤浩,據清《樂陵縣志》記載,咸平城內舊有萃賢亭遺址,傳為呂頤浩年少時讀書之處,“登第之后,扁其亭曰萃賢。”清乾隆年間,樂陵舉人張繆曾作《呂相·萃賢亭》一詩,追記呂頤浩的事功:
![]() 呂頤浩畫像 此外,宋末元初之際,樂陵縣治甚至一度僑遷于棣州城,即今濱州市惠民縣城北(境內有惠民古城墻)。據《元史·地理志》記載,至元二年(1265年)無棣縣被取消,“并入樂陵縣,以縣治入濟南之棣州,尋復置。”也就是說,不久,無棣縣又被恢復,樂陵縣治也遷回了原址咸平城。這應是兩朝鼎革之際,樂陵、無棣兩縣城池均遭到了重創,經過一段時間休整,才重新恢復元氣,而短暫的僑遷不過是一臨時性權宜過渡之計。 又元朝末年,咸平城因年久失修、戰亂之故,有所衰弛,后由寓居樂陵的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余潛據棣州舊城重加修筑,“樂陵土城周圍三里許,高二丈三尺,辟東、南、北三門。”并于北郊筑“看花臺”一座,因修于元代,故又得名“元臺”,“臺高丈余,上可容百人”,為地方官員、群賢觀花飲宴之所,后因于城外加修甕城而被侵毀。明清時期,“看花臺”為樂陵古八景之一,明萬歷年間樂陵名賢宋槃曾作《元臺春草》一詩感懷追憶。
明初,關于樂陵縣城由咸平鎮遷入富平鎮,民間有“一夜搬城”之傳說,大意是說搬城時,知縣請來一位神仙幫忙,趁人們半夜熟睡之際,圍著咸平鎮轉了一圈就把樂陵城搬走了,當時只有南關三戶做買賣的人家因起得早而沒有被搬走,一戶是炸油條的,一戶是打鐵的,一戶是煮下水肉的,這三家后來就演變成現在的舊樂陵村。 傳說歸傳說,其實背后隱藏著歷史線索。為何樂陵縣城會再次改遷?據清乾隆《樂陵縣志·藝文志》記載,元末明初之季,“(樂陵)縣之公館、民舍,悉毀于兵火,民兔竄鼠伏,弗遑寧處,千百存一二。”當時,樂陵全境“土曠民稀,戶甫四百十三。”據此可知,經戰亂、自然災害洗劫后,當時的樂陵咸平城幾乎被摧毀殆盡,全縣之人口也只存四百戶人家,一千多口人而已,可謂生靈涂炭、四野蕭條。 明洪武二年(1369年),縣丞何恒、縣主簿郭遵、典史岳得升三人“承檄治樂陵,見土地污下,申請遷縣,蒙準遷于舊樂陵北五十里許。”樂陵縣丞薄等三人帶領百姓“同心協治”重建家園,施工中十分注意節省民力、節儉用材,“乃創草菅,畚瓦礫,度用材,規模布置,不敢有所逾”。最后,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春,建成了一座嶄新而又簡陋的樂陵縣城,“城池草創,周圍三里許”、“繚以周垣,正直軒豁,可以出治而為民觀瞻之地”,同時縣城人口也得到了增長,“不期年,增兩千戶”,為后世樂陵縣城發展壯大奠定基礎。 ![]() 明清樂陵城池圖 自此,樂陵縣城正式從咸平鎮遷入富平鎮,并延續至今日。據傳,最初的樂陵新縣城之規制布局,如府衙、街巷、廟宇、城門等,幾乎完全仿照咸平城所建,而“富平”“咸平”兩名之寓意也都一以貫之。時人歷經戰亂,似乎更懂得安定生活的可貴與來之不易,遂寫下“富貴三春景,平安兩字金”的楹聯教誡后人,富貴猶如三春之景,難以長久,平安才是福。 由是觀之,樂陵縣城之所以能夠做到“一夜搬城”,實是當時樂陵縣城內的人口已經寥寥無幾,故易為之。而舊樂陵村,可推知由明初咸平鎮舊址上遺留下的幾家土戶,加之后來移民的遷入,才逐漸恢復為一完整聚落。村內至今存有崔姓居民,或為北宋崔村之遺民亦未可知。 老城留舊跡,我輩復觀臨。除了宋元時期寫入詩歌的萃賢亭、看花臺遺跡外,通過翻閱清《樂陵縣志》的寥寥文字還可知道,明清至民國時期,這里還有過荷花池、甘泉井、懸鐘槐、真武廟、三官廟、觀音寺等地方古跡,至今尚有跡可尋,并建立起人氣興旺的集市,不失為樂陵南部一村墟要地。 ![]() 舊樂陵村超市 世事有代謝,日月照古今。現在在樂陵境內,舊樂陵村除了村名獨特之外,已與其他村落無甚區別,古城記憶也已化作遠方傳說,于老少口口相傳之際,除卻喚起幾分自豪之外,總不免趨向扭曲與淡薄,幸有史家留下幾行零星文字尚存。 ![]() 舊樂陵村村民在下棋 坐擁于古城、古鎮之上,舊樂陵村猶如一道歷史的豐碑和坐標,不斷誘人前來追慕呂忠穆之亭、余平章之臺、何縣丞遷城之事。透過崔村、咸平鎮、咸平城、舊樂陵村這組前后賡續千年的地名與建制流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村莊的沿襲變遷,更是樂陵作為神州大地之一方在歷史長河中跌宕起伏的縮影。 行吾,2022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