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協和醫院 姜南
審校:北京協和醫院 林楠
接診一例頭痛患者,
積極尋找患者頭痛的病因非常重要。
怎樣快速甄別頭痛?
SNOOP4記憶法來幫忙!
伴發熱:顱內感染,局灶感染(鼻竇炎、乳突炎、牙髓炎等),全身感染,CNS淋巴瘤,蛛網膜下腔出血(SAH);
伴惡心嘔吐:顱內壓增高,偏頭痛;
伴視力、視野異常:單眼→青光眼,顳動脈炎,視神經炎,頸動脈夾層;雙眼→顱內壓增高,垂體病變,枕葉病變,偏頭痛;
伴眼痛:痛性眼肌麻痹,后顱凹病變,垂體病變,青光眼,角膜病變,視神經炎等;
伴搏動性耳鳴:警惕夾層;
顳動脈異常(搏動減弱、壓痛):顳動脈炎;
頸動脈血管雜音:頸動脈夾層;
鼻竇壓痛:鼻竇炎。
存在神經系統癥狀及局灶體征時,需要高度懷疑繼發性頭痛:
伴精神狀態改變:SAH,感染,腦膜腦炎等;
伴癲癇:顱內感染,腦腫瘤,腦動靜脈畸形等;
腦膜刺激征:顱內感染,SAH;
霍納征:夾層;
后組顱神經麻痹:夾層;
視乳頭水腫:顱內壓增高;
視網膜或眼底出血:SAH。
頭痛突然起病(數秒到數分鐘達峰):SAH,腦出血,夾層,靜脈竇血栓,垂體卒中,可逆性血管收縮綜合征,高血壓危象,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叢集性頭痛等;
晨起時頭痛:腦腫瘤;
情緒激動時起病:高血壓急癥,顱內出血;
勞力時(運動、性交等)出現的頭痛:注意夾層、顱內出血可能。
年齡>50歲:顳動脈炎、顱內占位的可能性增加。
位置性頭痛:立位加重、臥位緩解→低顱壓綜合征;身體前屈時加重→顱內占位等顱高壓綜合征。
用藥史:抗凝藥(顱內出血),免疫抑制劑(機會性感染),鎮痛藥(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5-羥色胺能藥物及違禁藥(可逆性血管收縮綜合征),避孕藥(顱內靜脈血栓);
既往史:外傷史(硬膜下血腫),腫瘤史(轉移瘤),多囊腎(SAH),血液病(出血或血栓形成),萊姆病(腦膜炎),免疫抑制(機會感染、淋巴瘤),冠心病(心源性頭痛);
冬季封閉室內發生的頭痛:警惕CO中毒。
妊娠期/產褥期:子癇前期,腦靜脈血栓、頸動脈夾層、垂體卒中、硬膜穿刺后低顱壓等。
噴嚏、咳嗽等Valsalva動作誘發頭痛:后顱凹病變,Chiari畸形,腦脊液漏/梗阻,應注意Valsalva動作可加重大部分頭痛癥狀,但由該動作誘發的頭痛均需排查繼發原因。
在接診頭痛患者時,使用SNOOP4篩查工具有助于識別繼發性頭痛,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輔助檢查。
[Semin Neurol 2010; 30(1):74-81. 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