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的開國十大元帥,全部在1954年9月28曰新組建的中共中央軍委十二名委員之列。除了毛澤東、鄧小平之外,其余剛好就是55年開國十大元帥。 然而,再往前十年,1955年十大元帥有九人是在1945年8月23日新的十二位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之列。 1945年8月新組建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由十二人組成。他們的排名順序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陳毅、聶榮臻、賀龍、徐向前、劉伯承、林彪、葉劍英。 如果把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三人名單拿開,其他九位中央軍委委員排名依次為,朱德、彭德懷、陳毅、聶榮臻、賀龍、徐向前、劉伯承、林彪、葉劍英。 ![]() 看出來沒有,九大元帥。僅缺一位,他就是羅榮桓。 與1954年9月的十二位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名單比較,劉少奇、周恩來兩人不在此列。他們已不管軍隊工作。增加了鄧小平、羅榮桓兩人。 我們可以看出,經過四年的解放戰爭之后,1945年8月23日新的中央軍委委員九人(55年的九大元帥),與1954年的中央軍委十二位委員排名順序比較,他們的排名已有相當大的變化;朱德、彭德懷的排名順序不變,林彪排名從第八位進入到第三位;劉伯承從第七位進到第四位;陳毅從第四位退到第六位;新進兩人為鄧小平、羅榮桓。 鄧小平排名第七(鄧小平是元帥級人選,因管地方工作未授元帥軍銜),排在陳毅之后;羅榮桓排名第八(55年十大元帥排名第七),名次超過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三人; 從上述名單中可以看出,十大元帥有一必須的條件,就是進入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之列。 就是說,以解放戰爭四年中的突出功勞和指揮能力者,才可進1954年的新的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之列。 新的1954年中央軍委委員,有六人是統領指揮淮海、平津戰役各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的總前委或常委。這六人是,平津戰役總前委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淮海戰役總前委三常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 上述六人總前委常委中,只有鄧小平、羅榮桓兩人在1945年8月沒有進入十二名中央軍委委員之列。 粟裕僅是淮海戰役總前委五人中的委員之一,不是三常委。因此,解放戰爭之后,粟裕就沒有資格進入1954年9月新的十二位中央軍委委員名單,也就不可能進入十大元帥之列。這是很簡單的事。 ![]() 開國十大元帥中,多為著名起義和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 比如,朱德南昌起義后帶領起義部隊轉戰去井岡山與毛澤東創建井岡山山革命根據地,陳毅也是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朱毛陳三領導人之一。彭德懷是平江起義總指揮,賀龍是南昌起義總指揮,劉伯承是南昌起義參謀團總參謀長,聶榮臻參加南昌起義策劃工作,還是同年12月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 林彪、羅榮桓兩人均不是上述起義領導人,資歷最淺。南昌起義時林彪擔任連長、羅榮桓參加秋收起義在毛澤東“三灣改編”后擔任連指導員,與林彪級別大致一致。 另外,粟裕在南昌起義時擔任總前委警衛班班長。 這么看,要進入1954年9月十二位中央軍委委員,還有兩個人選,是通過解放戰爭的貢獻來定的。結果,鄧小平、羅榮桓補上了。 為何鄧小平、羅榮桓解夠補上中央軍委委員呢?因為他倆都是解放戰爭時期,兩大戰役指揮各兩大野戰軍作戰的六人的總前委和總前委常委。 那么,問題來了。具備什么資格才能進入淮海、平津戰役六位總前委常委呢? 他們是由毛澤東、中央軍委在兩大戰役前臨時決定的嗎? 我研究發現,完全不是。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六位兩大戰役總前委或常委,他們都是在此前的任職,決定了他們總前委和常委的。 因為,他們六人中,五人此前擔任中共東北局、華北局、中原局副書記以上職務,一人為中共中原局主管軍事的統帥。 我們來看看解放戰爭時期,四大野戰軍的統帥主官的在四大局機構中擔任的職務。 ![]() 首先,看中共東北局;書記,林彪;副書記彭真(1947年5月調中央工作)、副書記: 羅榮桓、高崗、陳云、李富春。(上圖) 中共華北局(1945年5年成立),劉少奇任第一書記,薄一波任第二書記,聶榮臻任第三書記。 中共西北局,彭德懷第一書記,賀龍第二書記。(兩人均為1945年8月、1954年9月的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中共中原局(1948年5月成立),中央決定,鄧小平任第一書記、陳毅任第二書記、鄧子恢任第三書記。以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先念、宋任窮、粟裕、李雪峰、陳賡、張際春、謝富治、劉子久十二位同志為委員。 注意,劉伯承雖不是中原局副書記以上職務,但他在中共中原局十二名委員中,排名第一位,排在鄧小平、陳毅之前,主事軍事工作。 粟裕在中共中原局僅為委員,排名第七位。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陳毅去中原局工作,仍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職務。 中央關于上述通電稱:“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二副司令員。陳毅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及政委。。?!?/p> 注意,同日,1948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華北、中原兩解放區的轄區和人選》通電。 其中對中原轄區定義為: “除華中解放區現轄境地外,凡隴海以南,長江以北,直到川峽邊區均屬中原解放區?!保ㄒ姟蛾愐銈鳌罚敶袊霭嫔?,2015年7月版,第245頁) 注意,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淮海戰役,就是發生在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中原解放區轄區內。這也說明,中原決戰,毛澤東早在1948年5月就考慮好了,組建了新的中共中原局,統領這塊非常大的區域。 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代中央軍委起草電文,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電文說;“由劉、陳、鄧、粟、譚五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保ā睹珴蓶|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利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31頁) ![]() 平津戰役總前委三人為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注意看,此時,羅榮桓排在聶榮臻前面,這與1954年9月新的十二位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以及55年十大元帥排名順序可見,也是羅榮桓排名在聶榮臻之前。說明,羅榮桓很受毛澤東中共中央器重的。 那么,淮海戰役劉陳鄧總前委三常委與粟、張二位委員,是有相當大的不同的。毛澤東在電文說,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說明不是五人決策,是經常劉陳鄧三常委決策。 這里,我說一個區別?;春鹨鄣诙A段圍殲黃維兵團時,毛澤東中央軍委就在考慮下一步渡江作戰了。 中央軍委將渡江作戰方針的初步意見提交總前委討論。此電報機密度極高,只發劉、陳、鄧,并責成小平在開會時給粟、譚一閱,閱后焚毀。(見《陳毅傳》,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年7月版,第256頁)。 1948年12月17日,黃維兵團被殲之后兩天,中央軍委電示:“擬請伯承、陳毅二同志偕來中央一商?!?/p> 19日,劉、陳北上,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西柏坡村已是1948年底,劉、陳參加了1949年1月6日至8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 看出總前委常委和委員的區別了吧。 還有,陳毅為何從1945年中央軍委委員排名第三,到1954年中央軍委委員排名第六,以及粟裕為何始終進入不了上述兩屆中央軍委委員之列,因篇幅限制,下次另說。 好,今天暫說到此。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原創文章,作者;段八一。注;凡剽竊抄襲本文者,將追究其責任。 參考文獻: 《陳毅傳》、《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野戰軍戰史》、《劉伯承傳》、《第三野戰軍戰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