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是世界著名的中國韓國陶瓷器的重要藏地,于1982年正式落成開館。藏品有來自各界的捐贈,最重要的為安宅英一的收藏。其余的還有李秉昌收藏的韓國陶瓷、濱田莊司的諸多作品、波斯陶器、鼻煙壺等等,還有相當數量的日本陶瓷器。其中著名的安宅收藏總計有中國韓國陶瓷器1000件左右,包括有兩件國寶和十二件重要文化財。安宅英一愛好收藏瓷器,當年在他的公司專門設立收購部門,之后1977年安宅的公司進軍石油領域遭受重挫。此時安宅先生的選擇是他一生的閃光點,在拯救公司和保全藏品之間他毅然選擇了后者,這批器物并沒有隨著公司的倒閉而流散,而是在大阪市政府的的支持下,以這批藏品為基礎建立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安宅收藏中的2件國寶,一件是宋代的油滴天目盞,另一件就是下面這件飛青瓷花瓶。“飛青瓷”是日語的叫法,專指青釉褐斑的瓷器。“飛青瓷”是個專有名詞,不可以拆開來說。比如一件青釉褐斑的瓷器,不能把它叫作“飛青”,因為“飛”在這里是作為形容詞來修飾“青瓷”的,不存在“飛青”這個詞匯。很多中日的字典里是沒有“飛青”這個詞的,這個叫法可以說是中國人以訛傳訛地叫出來的。因為“飛”這個字可以指漂浮、懸浮,這褐斑印在青瓷上,就像懸浮著一樣。飛青瓷瓶本為一對,安宅得到一只,來自畫廊,畫廊老板開出了令安宅都顫抖的價格,安宅猶豫不定。當二次回去畫廊時,老板開出了更高的價格,安宅不再猶豫,拿下了后來被評為國寶的神品。另外一件則被山中商會的富田賣給了瑞士保爾。這件飛青瓷瓶的表面散布著鐵銹色不規則斑點,上面施了一層青釉,這種裝飾手法在元代龍泉窯比較少見。在三國兩晉以及南北朝時期的青瓷上,有過這種褐斑點在器身的裝飾,但它并不突顯內容和主題,也沒有規律可循,這一類的審美長久地不被中國人接受,所以在中國始終沒有大面積地流行開來。這件國寶的器型是我們熟知的玉壺春瓶,撇口、細頸、圓腹、圈足。無論是瑩潤的釉色,還是錯落有致的褐斑裝飾,這件青瓷瓶在同類中都堪當一件優秀作品。圈足的底釉被削去大約有5毫米左右,露出深紅褐色的胎體部分。細長的頸部和豐滿的鼓腹造型優雅,張弛有度,相映成趣,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下面這件元青花蓮池魚藻紋罐是另一件十分傳奇的安宅收藏。1973年,一只元青花蓮池魚藻紋罐驚現東京拍賣,坂本五郎以8000萬夠得此物,后以1億8000萬的價格賣給了老板安宅英一。傳為佳話。當時坂本五郎在九州出差,店員發現神品通知老板,老板的回答是: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坂本五郎想起小時候,父親死后,母親常常賣魚,而自己也曾在海產商店里打工,成為了古董商后,依然喜歡魚的紋樣。這就是文化的緣故,也是他個人的情結。他打算一輩子將這件魚藻紋大罐留在身邊,奉為家寶。很多人都說想要買下來,坂本都一一回絕了。 在買下青花魚藻紋大罐的兩三天以后,坂本突然在晚上接到了一個從瑞士打來的電話,對方正是安宅英一。他說:“我馬上更改行程,明早就回國,請務必讓我看看那件大罐,一下飛機我就趕過去。”安宅先生是大客戶,親自上門也不好拒絕,但這件青花魚藻紋大罐是母親支撐這個家庭的象征,也有自己感觸極深的魚紋,于是又多了一個難題。 這件元青花魚藻紋大罐,器身中段繪有蓮池、鱖魚、草魚等內容,是元代瓷器上常見的紋樣。“魚”和多余的“余”字同音,包含了財富、好運有余的吉祥寓意。同時魚類產籽繁衍,又被賦予了子孫繁榮的象征意義。對于坂本五郎來說,魚紋又多了一層文化情結。 安宅英一從瑞士飛回日本親自找到了坂本表達了非買不可的決心,坂本也著實為難了一陣子。最終,這件青花魚藻紋大罐以約兩倍的價格賣給了安宅英一。但坂本每每回憶起來總是很舍不得,常說自己賣虧了。他說:“雖然不想賣,但自己確實也沒錢,沒有辦法。”做生意就是這樣。但文物的價值,確實是不好衡量的,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標價。這件器物現在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展出。 推動“安宅收藏”的還有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他叫円城寺次郎,是當年的社長,美術造詣極深。他非常了解安宅英一在公司里面的微妙處境,徒有個虛職,沒有什么實權。為了支持英一,他通過并舉辦過多次安宅收藏展。1975年,安宅產業投資石油精煉產業失敗。在出現經營危機時,以住友銀行為首的住友集團21家公司出面,集資152億日元捐贈給了大阪市文化振興基金。這152億日元今天聽起來,也就10億人民幣左右,但在當年卻是一筆巨資。大阪市將這筆捐款用于購買1000多件安宅收藏的陶瓷,在1982年建設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作為展示、保管和研究這批陶瓷的設施。如今,這里已是陶瓷愛好者的朝圣地。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建成后,安宅英一為了感謝円城寺對自己長期的關照和指導,將一件珍藏的陶瓷送到了他府上。由當時美術館的館長伊藤郁太郎代為轉交,他把英一的心意也全部轉達到了。但円城寺卻堅持不收謝禮,他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內的工作,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但物件我是萬萬不能收的。安宅先生看中的東西,必定是極有魅力的。一旦打開盒子,我可能會心生猶豫,所以就這樣完璧歸趙吧”。安宅英一的這一生為人非常低調,除了“安宅收藏”之外,他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但他生前所說的話,卻有流傳至今的名言名句:“無論是人,還是物,到頭來還是看品格。品格才是最為重要的。”、“對物鞠躬,無論行多少次禮都是不為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