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中國近代社會開始發生思想變革,除了政治方面出現變法革新之外,文化方面也是尤為繁榮,上世紀初期涌現過不少青年才俊,他們的文采過人,詞藻華麗,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心境改變,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近代詩人徐志摩,他寫的很多詩都收錄在他個人的詩集中,同時也又不是經典之作被選入到課本當中來,以供學生學習和品讀,足以見得徐志摩是有著怎樣讓人贊嘆的才華。
不過自古以來沒有哪位詩人是沒有故事的,徐志摩也不例外,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源于生活,源于個人的親身經歷,還有他個人的愛情故事,因此他還曾寫下一首肉麻情詩,如今被很多大學收入教材中,只不過很多老師都不愿意細講,那這是為什么呢?
01大膽追愛,浪漫主義詩人
徐志摩放到現在來說就是一個妥妥的富二代,父輩是有名的商人,家里最不缺的就是錢,所以徐志摩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同時,家境殷實的他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比尋常家的子弟擁有更多的學習途徑。
等到后來我國迎來社會變革和大動蕩時期,徐志摩為了躲避戰爭,也為了改變自己,所以選擇去往英國的劍橋大學進修,此間他還創作了我們的都熟悉的《再別康橋》。
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少年確實是讓人心動,不過徐志摩在當時并沒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愛情,因為父母方面對于利益的追求,硬生生將他和當時上海寶山縣富豪張潤之的女兒張幼儀組在一起,兩人素未謀面,根本沒有感情基礎,純純的包辦婚姻,但是那又如何,徐志摩根本沒有反抗的余地,他只能默默接受這一切,畢竟這關乎家族的利益。
本以為兩人可以慢慢相處,但是徐志摩發現他根本融入不到張幼儀的世界中,當然,張幼儀也不差,名門閨秀,無論是學識還是容貌都配得上他,但是缺點就是有些封建保守,這并不是徐志摩喜歡的類型,這也注定兩人難以走到一起。
緊接著徐志摩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遇到了他人生的朱砂痣--林徽因,說起才女林徽因大家都知道吧!簡直就是才貌雙全,論當時能夠與之相比的女子實在是寥寥無幾,這也難怪徐志摩會對她心生愛戀,但是另一方面還有張幼儀,他不能這邊已經有妻子,另一邊還和別的女人談戀愛,所以便強烈要求和張幼儀離婚。
徐志摩這種大膽追愛的想法是沒有錯誤的,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選擇自己婚姻和所愛的權利,但是徐志摩有些太過絕情,甚至說是殘忍,在此之前張幼儀已經為他生下過孩子,并且一直等等著他,希望徐志摩有朝一日能夠回心轉意,可沒想到最后換來的就是一紙離婚協議,要知道此時張幼儀可還懷著他的孩子,最終在徐志摩的強勢要求下還是離了婚,結束了這段荒唐的婚姻。
02曲折的感情經歷
在這之后徐志摩便開始毫無顧忌的追求林徽因,兩人經常一起學習,一起談論文學知識,可以說是情投意合,又有相同的興趣愛好,但是誰又能想到,這也看似般配的兩個人最后也沒能走到一起。
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兩人有著很多的差異,首先就是徐志摩過于情緒化,這樣的性格是林徽因難以接受的,誰不想嫁給一個溫和穩重的男人,其次就是兩家背景不同,徐志摩的家族已經因為戰爭關系家道中落,不再像以前那樣有錢,說白了就是門不當戶不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林徽因對原生家庭的恐懼,她的母親就是繼室,生活的并不好,所以她也不想成為別人的繼室,而徐志摩之前怎么對張幼儀的她可是知道的,她可不想步了張幼儀的后塵,就這樣兩人沒能修成正果,林徽因嫁給了梁思誠,而這才是她真正的歸宿,也是很明智記得選擇。
在錯失這段感情之后,徐志摩雖然難以接受,但是很快就有了另一個新歡,這個女子就是民國時期的才女陸小曼,兩人在相識之后聊的比較好,時間長了自然就產生了感情,可要知道當時陸小曼是有丈夫的人,為了和徐志摩在一起,她也果斷離婚,兩人不顧世俗的流言蜚語還是走到了一起。
03肉麻的情詩,不可細品
感念陸小曼為自己做出的犧牲和這份真摯的愛戀,徐志摩在和陸小曼結婚之后給她寫了不少的情詩以示對她的愛意,其中有這樣一首名叫《雪花的快樂》的詩比較出名,如今還被多所大學選入到教材中,只不過很多老師都不愿意,或者說是不好意思講。
那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這首詩有些露骨,在詩的后半段有一句話“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相信大家從字面意思也能明白是什么吧!這樣的詩句該怎么和學生去細講,表達的主旨和寫作手法倒是可以講述出來,但是要是講述這背后表達的感情以及徐志摩對陸小曼的愛意就不那么好說了,難免會對學生造成誤導。
更何況徐志摩和陸小曼兩人最后的結局也一場悲劇,因為陸小曼習慣了之前大把花錢的生活而徐志摩并不是很富有,在當時來說就是一個有名氣的作家,根本無法負擔陸小曼所帶來的巨額開銷,而且后來陸小曼還染上了吸食大煙的惡習,這讓兩人的關系越來越差,曾經轟轟烈烈的愛情徹底化為泡影。
04結語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徐志摩對陸小曼只是暫時的喜歡罷了,心里還是愛著林徽因,或許他只是將陸小曼當成林徽因的替代品,最后發現根本無法和林徽因相比,以至于后來兩人感情破裂。
而徐志摩去想方設法的去建林徽因,即便她已經嫁為人妻,對此有人說徐志摩癡情,執著于林徽因一人,同時也有人說他絕情,先后辜負了兩位女子的感情,但這愛情又豈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呢?你又怎樣看待呢?
《雪花的快樂》是現代詩人徐志摩所作的詩歌,作者借雪花的純潔,飄逸,瀟灑,自由等特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寫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向往。全詩綜合運用了借物抒情、對比、擬人等表達手法,把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等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造出了一個優美的意境,顯示了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此詩被收錄于多所學校的《大學語文》教科書中。
作品原文
雪花的快樂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1]
創作背景
1924年詩人愛戀上了富有才情的陸小曼,同年底,1924年12月30日寫了這首詩,詩人借以雪花自喻,抒唱他對愛與美的追求。此詩發表于1925年1月17日《現代評論》第一卷第6期。[2]
作品賞析
在徐志摩的詩中,愛情詩是他全部詩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這些愛情詩抒唱了他對愛與美的追求。他有時以自己的感情為基礎,有時則以假想的異性為對象。
在此詩中,詩人把它作了升華,既把對愛情的追求與改變現實社會的理想聯系在一起,包含著反封建倫理道德、要求個體解放的積極因素,熱烈而清新,真摯而自然,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詩分四節,與其說這四節韻律鏗鏘的詩具有啟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說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一切展開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于淡淡的憂傷的光環里。與閱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可以說,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
雪花是詩人的自喻,全詩傳達的是詩人自己的快樂我們知道,徐志摩當時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從固有的舊的倫理道德,還是外在周圍的輿論來看,都不以他的愛戀追求為正當,而他全然不顧。徐志摩受國外新思潮和五四運動個性自由與解放主張的影響,他認定"真偉大的消息都蘊伏在萬事萬物的本體里"。在他看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靈魂和生命,都在自身,每樣東西除自身外沒有另外的主宰。這首詩從追求愛情這一方面體現了他的個性,釋放了他的純真的詩情。
全詩籠罩著回旋飄飛的主旋律,雪花紛紛揚揚,瀟瀟酒灑,它裹挾著愛情向一定的方向飛揚,飛揚最后消溶到所愛的人心里。看似浪漫主義地抒寫,其實用語異常精致,像"飛揚"消溶"柔波"這些動詞與名詞構成的意象,都非常切合喻體、主體與客體。正因為詩人避開實的藩籬,把全詩情境的展開建筑在"假如"之上,有許多讀者超越詩中隱含著的個人對象因素,而將它看著是詩人對新世紀曙光的追求與尋找,"形象大于思想",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徐志摩不像聞一多那樣苦吟深求詩的技巧,但他也十分注意詩美。雖然《雪花的快樂》這首詩的韻律,有人說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但作者還是在構筑詩型方面作了講究的。詩節與詩行十分均齊,每個詩行基本三頓,每個詩節的三四行都退后一格。句后加上破折號,從視覺上賦予詩節以錯落有致的動感再加上每一節,都有三句排疊,造成雪花飄飛的意象動感,從聽覺上賦予詩的往復回環的韻味。
和諧靈動的音韻美。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曲。反復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給人以輕快的感受和向上的激情;"消溶,消溶,消溶"帶給人的則是舒緩,隨音調而飄動、沁人心脾"娟娟地飛舞""清幽的住處""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隔行短語的運用,使詩句節奏鮮明,如同樂曲中的回環復沓,旋律鮮明,一嘆三詠,注重押韻,使得詩句朗朗上口。在用詞上,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如最后兩節中的"她"可以象征詩人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心中向往的自由以及對理想的追求。[3]
名家點評
中國屈原學會會長、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 現代詩歌》:"此詩最能體現徐志摩瀟灑、飄逸、自由的個性與風格。"
現代詩人朱湘《大學語文》:"此詩是《志摩的詩》中最完美的一首。"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教授董小玉《中外詩歌名篇賞析》:"在無人的黃昏,抑或晨鳴的樹下,帶著寧靜與靈性,走進徐志摩,走進《雪花的快樂》,你會在幽雅躍動的文字中體味到別樣的執著與美麗。"
后世影響
《雪花的快樂》被收錄于多個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中。[4]
作者簡介
徐志摩徐志摩,(1897年-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參考資料
1.《線裝經典》編委會編 - 最美的詩 最美的詞[M] / 昆明 - 晨光出版社 , 2016.01 . 0.
2.方銘選析 -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 現代詩歌[M] / 合肥 -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 2015.03 . 0.
3.董小玉,韓敏主編 - 中外詩歌名篇賞析[M] / 重慶 -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14.06 . 0.
4.周海彬主編 - 大學語文[M] / 長沙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2013.08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