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生不長,請溫柔以待 ◆ ◆ ◆ ◆ 文 /綻放 ![]() 腰封控的我,這次依舊要從腰封說起。 你有多久沒感動過了?”關于這個問題,我想說:因為堅持閱讀,我經常被感動!所以,對于讀者,這個問題似乎并不會太有吸引力。 “它們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卻無論身處怎樣的境地,都對人有原始的真誠。”真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是很稀缺的體會了,那么到底作者將給我講述怎樣的真誠呢? 電影《導盲犬小Q》原著小說!好吧,又是一部被搬上銀幕的小說,慶幸孤陋寡聞的自己還沒看過,不然是不是會沒有動力翻開書了呢? ![]() 或許聰明的你們已經知道了書名《再見了,可魯》,與其說把這個故事定義為小說,我倒認為不如把它劃歸傳記,我們人類可以有傳記,為什么待我們真誠的狗狗卻不能有傳記呢? 12歲25天,這是可魯短暫的一生。說短暫,當然是對于我們人類而言,但對于狗這個族群,這個年紀也算高齡了。順便科普一下:狗狗的年齡≈人類年齡×6 1986年6月25日,可魯(原名喬納森)出生在水戶蓮太太家,兄妹五個。安靜沉穩的可魯,后腹部有一個天生的黑色標記,水戶蓮太太認為這是可魯的命運標記。由于水戶蓮太太執著于自己的愿望,所以給可魯兄妹找了一只血統純正的拉多導盲犬做爸爸。即便這樣做,也未必能保證生育適應導盲犬工作的狗狗,或許就是命運的安排,可魯滿足的導盲犬保育員所有的初選要求。43天后,水戶蓮太太依依不舍的送可魯離開了“生父生母”家庭。 ![]() “養父母”家庭是負責培養狗狗與人類的親密度,是以后作為導盲犬不可或缺的鋪墊。雖然時間短暫,但可魯卻度過了一生中最為無憂無慮的8個月。仁井夫婦就是堅守著“無論如何,請不要訓斥它”的理念來照顧可魯的,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結束了寄養生活后,仁井夫婦笑著說:“分開的時候確實覺得很寂寞,但'養父母’在奉獻中也得到了非常非常多的快樂” “教育之父”是讓狗狗真正變身導盲犬的人,或許你認為導盲犬的訓練殘酷而嚴格,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只是要把在寄養家庭中隨性發揮的個性變成以后聽從主人吩咐的樂趣。多和田先生作為培育了近200只導盲犬的“教育之父”對可魯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小可的能力和天性大概只達到導盲犬的平均值。但是,它身上散發著一種誠懇的光芒。它除了誠懇之外,并沒有其他明顯的特征。也就是說,它是一只個性并不強的狗。那種誠懇對導盲犬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 ![]() 可魯真正的導盲犬工作,是服務于一個起初不太喜歡狗的52歲盲人——渡邊先生,他曾經說過:“讓我被狗牽著走,不如讓我去死”但可魯的真誠改變了渡邊先生(我一直以為導盲犬不過是用來引路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我只要和它在一起,心情就會特別好。它真的是我的朋友),不但讓他在曾將小路上回憶起了失明前的點點滴滴,而且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也不忘來到培訓中心讓可魯陪他一程。 主人過世后,7歲的可魯繼續擔任導盲犬工作已顯年齡稍大,但提前退休又太過可惜,所以多和田先生給可魯安排的工作是示范犬,為的是宣傳和推廣。因此,很多的學生朋友記住了可魯的名字,驚嘆可魯的執行力。 11歲的可魯終于光榮的退休了,它沒有被留在訓練中心,而是又一次回到了它的寄養家庭——仁井夫婦家,身體孱弱的可魯在仁井夫婦的精心照料下又度過了很祥和的一年,可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12歲25天的可魯終究還是走完了它的一生,但它是在仁井先生的關懷下幸福的走的,“到了天國以后,要清楚地報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魯’哦。” ![]() 故事雖然結束了,但不得不說,感動遠遠沒有結束,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可魯在真誠的對待人類,但人類回以的更多是冷漠甚至是殘暴。殊不知,真誠換來微笑,溫柔贏得溫暖,對人如此,對動物亦如此,一生不長,請溫柔以待吧。 最后,正文中有一處時間記錄錯誤:“渡邊先生第一次造訪訓練中心是在一九八六年十月。那時可魯的訓練生活已經過了大約一年半。”1986年是可魯出生的年份,按時間推算,渡邊先生第一次造訪訓練中心的時間應該是1988年10月。 圖書信息 ![]() 作者: [日]石黑謙吾 著 / [日]秋元良平 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