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4日以102歲高齡謝世的蕭克上將,是最后一位辭世的紅軍方面軍首長級領導人。蕭克25歲當軍長,27歲作為軍團長率領紅六軍團先遣西征,拉開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序幕。1936年,29歲的蕭克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成為紅軍時期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 01 南昌起義失敗后,蕭克找黨 蕭克,1907年7月生于湖南嘉禾縣小街田村,1926年2月,蕭克來到廣州投考黃埔軍校。這時,黃埔軍校第四期招生已經(jīng)結束,蕭克就報考了國民政府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憲兵教練所第二期(該教練所后歸并黃埔軍校)。10月,蕭克畢業(yè)后,到國民革命軍補充第五團輜重隊當兵器員。 蕭克 1927年2月,蕭克耳聞目睹蔣介石的倒行逆施,憤然離開蔣指揮的北伐東路軍,從浙江返回武昌,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葉挺任師長的部隊。5月30日,上級鑒于蕭克在戰(zhàn)場的表現(xiàn),調蕭克到第四連代理連長。臨行前,舉行了入黨宣誓。 參加南昌起義,是蕭克革命生涯的光輝一頁。中共中央決定舉行南昌起義,蕭克所在的部隊奉調從九江出發(fā),7月31日到達南昌。蕭克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一團八連指導員,該團任務是消滅駐扎在匡廬中學內歸附汪精衛(wèi)集團的第六軍五十七團。8月1日凌晨2時,起義戰(zhàn)斗打響。蕭克所在部隊勝利完成任務。 蕭克 1927年10月,南昌起義軍兵敗潮汕流沙后,部隊被打散,蕭克與黨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幾經(jīng)輾轉,蕭克找到了湖南臨武縣沙田圩一位叫蕭亮的親戚。原來,蕭亮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從蕭亮那里得知,離沙田圩10公里的牛頭汾,有臨武縣中共支部的聯(lián)絡點。蕭克就留在了牛頭汾,參加臨武中共支部的工作。 02 第一支與毛澤東會師的湘南起義部隊 1928年1月至4月底爆發(fā)的湘南起義,是我黨領導農軍參加武裝起義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各地的工農武裝發(fā)展到近10萬人,組建了3個農軍師和2個獨立團,建立了6個縣的蘇維埃政府和湘南地區(qū)蘇維埃政府。 因為臨武縣黨支部與宜章縣崎石彭家黨支部有聯(lián)絡。宜章年關暴動(注:湘南起義的一部分)的消息傳到臨武,臨武黨支部開會研究,決定派蕭克等人去宜章聯(lián)絡。 1928年1月27日,蕭克從臨武牛頭汾到達宜章縣的毫石村參加暴動,任石奇石獨立營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這支獨立營由營長龔楷、蕭克指揮,發(fā)動群眾打土豪,斗劣紳,組織農民協(xié)會,建立蘇維埃政府。 蕭克和賀龍 1928年4月上旬,湘南起義部隊在強敵的合攻下向井岡山撤退,蕭克奉命率獨立營翻過騎田嶺山峰向東轉移。4月中旬的一天,獨立營進入資興縣的龍溪洞。 而在此前,毛澤東根據(jù)湘南特委指示,分三路往湘南接應領導湘南起義的朱德、陳毅部隊。在資興龍溪洞,毛澤東沒接到朱德,只接到蕭克率領的獨立營。蕭克獨立營成為湘南起義部隊與毛澤東會面的第一支隊伍。 當時蕭克不知道對方底細,下令準備戰(zhàn)斗。毛澤東發(fā)現(xiàn)對方是湘南起義部隊,派第一連連長陳毅安過來聯(lián)系。陳毅安把蕭克領到毛澤東跟前,毛澤東與蕭克握手,風趣地說:“好哇,沒接到朱德,接到個蕭克!” 帶有幾分傳奇色彩的龍溪洞巧遇,為蕭克輝煌的革命生涯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蕭克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顯露出來的軍事才干,其后在更為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中得以展現(xiàn)。紅四軍進入贛南閩西后,他擔任了紅四軍第三縱隊司令員,被閩西的群眾稱為“閩西蕭司令”。1932年,蕭克被任命為湘贛蘇區(qū)的紅八軍軍長,成為一個獨立戰(zhàn)區(qū)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1933年6月,紅八軍改編為紅六軍團第十七師,蕭克任師長,全師共4000余人。 03 率領紅六軍團西征,揭開中央紅軍長征序幕 1934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屢戰(zhàn)不利,被優(yōu)勢之敵壓迫到閩贛邊境。在這種嚴重情況下,黨中央、中央軍委開始做退出中央根據(jù)地的準備。 朱德、彭德懷、鄧小平、蕭克(右二)、彭雪楓等在山西洪洞縣馬牧村八路軍總部 1934年7月23日,黨中央和中革軍委來電,指示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qū),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fā)展廣大游擊戰(zhàn)爭,建立新蘇區(qū),并與紅二軍團會師。黨中央和中革軍委還決定,任弼時擔任中央代表,并與蕭克、王震三人組成紅六軍團的軍政委員會,任弼時為主席。在這個電報中,中革軍委對中央紅軍的意圖沒有說明。蕭克后來說:“后來我們從行動中體會到,中央紅軍也要向西撤,中央電令我們轉移,是要我們起先遣隊的作用。” 1934年8月7日,紅六軍團九千多人由江西遂川出發(fā),踏上了漫漫西征路。8月12日,紅六軍團在湖南桂東縣寨前圩召開連以上干部誓師大會,慶祝突圍勝利。根據(jù)中央軍委指示,由任弼時正式宣布成立紅六軍團領導機關,蕭克為軍團長兼十七師師長,王震為軍團政委兼十七師政委,李達為軍團參謀長,張子意為軍團政治部主任。 紅六軍團勝利突圍的消息,震撼了湘桂兩省軍閥。湖南軍閥何鍵一面急調劉建緒派兩個師兵力追擊,一面令一個旅四個保安團防堵攔擊。廣西軍閥也令第七軍兩個師向北部邊境調動。由于敵情發(fā)生了變化,紅六軍團改變了在湘南地區(qū)停留的計劃。 9月8日,紅六軍團接到中革軍委的訓令,要紅六軍團在城步、綏寧、武岡山地區(qū)打擊敵人,最少保持到9月20日,然后沿湘桂邊境行動,與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三軍聯(lián)系,在鳳凰、乾城、永綏地域建立鞏固的根據(jù)地。訓令的主要意圖是要紅六軍團箝制敵人,直接與即將長征的紅一方面軍配合行動。 蕭克(左)和聶榮臻、楊成武在正太戰(zhàn)役前線 當時,紅軍相互之間聯(lián)絡異常困難,彼此音訊常被隔絕。1934年10月的一天,正在黔東與敵周旋的賀龍和關向應從敵人報紙上看到消息: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已由江西遂川出發(fā)西征,中共中央代表任弼時同行。他們分析,紅六軍團可能前來同紅三軍會合。10月24日,賀龍、關向應率領的紅三軍主力及李達部隊從芙蓉鎮(zhèn)、鍋廠趕到木黃,兩軍勝利會師。 會師時,紅三軍有4400多人,紅六軍團有3300多人。從此,來自兩個戰(zhàn)略區(qū)的兩支紅軍,結成了一個團結戰(zhàn)斗的整體,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戰(zhàn)略突擊力量,為完成新的更重大的政治、軍事任務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04 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 在1935年一年中,國民黨報紙上頻繁出現(xiàn)“蕭賀匪部”這個詞。中央紅軍經(jīng)湘江一役損失五萬人后,蔣介石一度對“剿匪”的前景感到十分樂觀,但紅二、六軍團攻城奪地打勝仗的消息卻不斷傳來,使得中央紅軍能夠比較從容地召開遵義會議,相對從容地北上。 毛主席和蕭克握手 紅二、六軍團先后粉碎了蔣介石的兩次“圍剿”,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一帶越打越強,從開始的8000人發(fā)展壯大到21000人。中央紅軍北上后,南方的革命局面完全由二、六軍團支撐,他們成為革命群眾唯一的希望。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湖南桑植出發(fā),開始長征。退出蘇區(qū)之前,蕭克等人只是想轉移一下,擺脫敵人包圍,保存有生力量,到湘黔邊或黔東地區(qū)建立新的根據(jù)地,并沒有想到渡金沙江,更沒有想到要長征到陜北。 長征路上,他們三次嘗試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均未能成功。1936年春,他們接到紅軍總司令部的來電,電報署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要他們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當時,對于張國燾另立中央與中央紅軍鬧矛盾的事,賀龍、蕭克等人還不知情。紅二、六軍團在盤縣開會,大家認為,從全國形勢來看,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可見全國革命大勢轉向北方,應執(zhí)行總部的指示,于是決定北上。 接著,紅二、六軍團連翻了三座大雪山,于1936年6月在理化與前來接他們的四方面軍三十二軍會合。7月2日,紅二、六軍團齊集甘孜地區(qū),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7月5日,紅二、六軍團在甘孜接到中革軍委電令,組成了紅二方面軍,賀龍為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年僅29歲的蕭克為副總指揮,關向應為副政委。蕭克成為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 晚年蕭克 9月間,紅二方面軍的部隊進到甘南岷州一帶。這時,蕭克因患腸胃炎,在后方休息。一天,朱德給蕭克打來電話,叫他到紅軍總司令部(設在岷州鄉(xiāng)村中)去一趟。蕭克趕到后,朱德告訴他,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病了,讓蕭克到三十一軍去當軍長,打胡宗南,以便與一方面軍會合。蕭克二話沒說就同意了。10月20日,紅軍長征結束4天后,蕭克正式赴任。 至此,蕭克成為極少數(shù)在紅軍三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都工作過的高級將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