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在9月14日說,中國很多獎項都失去了信譽,各種招呼。有3個獎他認為是高質量,有聲譽的:未來科學獎、科學探索獎和新基石獎。這些獎最大的特點是科學家說了算,不允許打招呼。 9月15日,科學探索獎公布,我們來關注一下。 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開始的,這是獎給45歲以下年輕科學家的,每人5年內獲得300萬元的獎金。這是民間對青年科學家最大的一個獎項。按照楊振寧先生的說法,青年時代,做科學研究最困難,沒錢沒名,這個獎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在前3屆,一共有9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在2022年,又增加了“醫學科學”這個領域,一共有10個領域。這幾年有新冠疫情,醫學科學既非常重要,發展也非常快。不過,領域雖然增加了,但獲獎總人數不變,最多是50人,獎金一共是1.5億元。 2022年,也是選了50人,10個領域,每個領域5個人。這里面有一些看點。 比如,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王光宇又是一位女科學家,又是一位90后,只有31歲,是最年輕的科學家。這次女性獲獎人數不多,只有4人,在2021年,一共有8位女科學家獲獎。 這次獲獎面比較寬,跟前3屆相比,增加了8所新獲獎的大學,包括:成都理工大學、澳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2022屆,獲獎比較多的單位有: 中國科學院,有8人獲獎; 北京大學,有5人獲獎; 清華大學,有4人獲獎; 復旦大學和廈門大學各有3人獲獎; 南京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各有2人獲獎。 從2019年到2022年的4屆情況來看,中國科學院,有36人獲獎;清華和北大一樣,有28人獲獎;中科大排第4,有10人獲獎;復旦大學有8人,南京大學有6人,廈門大學有5人。 ![]() 中科院獲獎人數多很正常,它是中國學術界的主要科研力量,有100多個科研院所,好幾萬的員工。清華、北大作為TOP2,遙遙領先其他學校。下一層級的就是華東五校里面,偏基礎理論研究的復旦、南大和中科大。上交大和浙大偏工科一些,所以獲獎人數少一些。廈門大學緊隨南京大學之后,其王牌學科化學、生物都不錯。 這個獎是給45歲以下的科學家,因此,一所學校獲獎人數的多寡在某些方面也表明了這所學校的科研生力軍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交大和浙大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后備力量不足。 清華、北大的數據遙遙領先,對清華、北大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對于全國來說,也許并不是好事,清北與其他學校的差距太大。 另外,有些211大學的表現也不錯,說明某些學科的學科精度不錯,像西南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都分別有2人入選。 有人高興,自然有人不高興。同濟大學連續4年,沒有一人上榜,這個怎么回事?在10個領域里有交通建筑這個子領域,按道理是同濟大學的強勢專業,連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都有人獲得過獎。同濟大學要加油了。北京師范大學同樣也沒有人入選,北師大的基礎研究的后備力量也不足了? 其他的,例如西安交通大學只有1人入選。西交大作為C9聯盟之一,還需要加大引進人才。 當然,一個科學探索獎看不出來,要加上其他的人才項目,比如杰青、優青等,我們才能比較全面地了解一所學校的科研力量。不過,說到底,帽子也只是帽子,有真正的成果才是最根本的。 希望我們的學術界能更關注學術本身,有一些世界一流的成果出現。 附錄:科學探索獎名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