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述引江補漢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后續水源,從長江三峽庫區引水入漢江,提高漢江流域的水資源調配能力,增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調水量,提升中線工程供水保障能力,并為引漢濟渭工程達到遠期調水規模、向工程輸水線路沿線地區城鄉生活和工業補水創造條件。 引江補漢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39.0億m3 ,其中:中線陶岔渠首多年平均補水24.9億m3 ,補水后多年平均北調水量115.1億m3;向漢江中下游(含清泉溝)補水6.1億m3 ,并具備利用工程空閑時段應急向漢江中下游補水的潛力;補充引漢濟渭工程按遠期規模引水后丹江口水庫入庫徑流減少量5.0億m3;向輸水線路沿線補水約3.0億m3 。 引江補漢工程建設項目由輸水總干線、漢江影響河段綜合整治工程組成。輸水總干線工程取水口位于三峽水庫左岸龍潭溪,出口位于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漢江右岸安樂河口,輸水線路沿線經過湖北省宜昌市、襄陽市和十堰市,線路全長194.8km,全程采用有壓單洞自流輸水,過水洞徑10.2m(等效洞徑),渠首設計流量170~212m3/ s 。漢江影響河段綜合整治工程對壩下長約 5km 的漢江減水河段進行治理,包括隧洞出口與漢江銜接工程、航道整治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工程施工總工期為108個月。工程建設涉及宜昌市夷陵區,襄陽市保康縣、谷城縣,十堰市丹江口市等3個市、4個縣(市、區),建設征地總面積19590.17畝,其中永久征地2777.81畝、臨時用地16812.36畝,涉及生產安置人口共計468人,搬遷安置人口999人,其中集中安置317人。 ![]() 引江補漢工程總體布置示意圖 工程規模工程布局方案采用有壓自流輸水方式,進水口三峽水位在正常蓄水位175m(資用吳淞高程,下同)與至汛限水位145m之間變動,出水口漢江安樂河水位一般為90m左右。考慮工程運行調度的需要,引水流量按照進水口水位分級控制:進水口水位145~148m(不含148m)時,按照145m水位相應的過流能力引水,依此類推。 輸水總干線渠首設計水位采用三峽防洪限制水位145m,相應向漢江設計補水流量170m3/ s ;最高引水位采用三峽正常蓄水位175m,相應向漢江最大補水流量212m3/ s 。 ![]() 水位與水量的關系 引江補漢工程輸水干線預留了向輸水線路沿線補水的分水口,配套輸水工程不納入工程建設范圍。分水口設計流量取2035水平年輸水線路沿線補水區長系列缺水過程中排頻95%的流量,為40m3/ s 。 輸水總干線工程1、龍潭溪取水口 龍潭溪取水口岸采用塔式進水口型式。進水口上游設置攔沙坎,攔沙坎頂高程127.5m。進水塔順流向長26m,寬25m,底板頂高程127.0m,塔頂高程175.3m,孔口尺寸10.5m×10.5m。塔內依次布置攔污柵和事故檢修門,攔污布置3扇,單扇寬度為6.5m,中間設支墩,支墩長5.4m,寬1.5m。事故檢修門孔口寬11.5m,高12m。可動水閉門,靜水啟門。 隧洞充水通過孔口兩側底板內各設置一條輸水廊道,每條輸水廊道布置一套DN1600、1.0MPa電動活塞作為充水工作,輸水廊道凈斷面1.5m×1.5m,采用1.6m直徑鋼管接門,孔口兩側閘墩內分別設一座井,井凈尺寸為8mx5m(長×寬)。隧洞充水流量按20m3/ s 考慮,整個隧洞充滿需要11天。 ![]() 龍潭溪取水口 為防止開挖邊坡及龍潭溪上游河底土石滾入取水口,在進水塔上游引渠兩側布置擋墻,并對上下游圍堰范圍內取水口側的岸坡采用C20混凝土防護,混凝土護坡厚20cm。引渠擋墻段長63m,擋墻型式有扶壁式和重力式兩種,其中靠近進水塔的位置設重力式擋墻,長43m,分為3段,墻底高程125.0m,墻頂高程141m,墻后填土平臺140m高程。重力式擋墻段上游接20m長扶壁式擋墻段,臨水面采用直扭面變坡與1:1.75邊坡相接。扶壁式擋墻墻底高程125.0m,墻頂高程135。 2、輸水隧洞 水力設計 隧洞進口水位按三峽水庫汛限水位143.3m(引水最低水位),全線輸水可利用水頭 55m ;按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173.3m(即引水最高水位),全線輸水可利用水頭85m。隧洞過水洞徑取值為10.2m時,滿足三峽庫水位143.3m時引水流量170m3/ s ,三峽庫水位173.3m時引水流量為212m3/ s 。 工程建設必要性提升中線一期工程水源保障能力、保障受水區供水安全的重大舉措 是提升中線一期工程水源保障能力的需要 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五年多來,丹江口水庫已累計向中線受水區調水400億m3(截至2021年7月19日),有效緩解了受水區水資源短缺的狀況,有力支撐了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有效推動了受水區地下水壓采進程,顯著改善了受水區人民的用水品質以及受水區過度開發水資源帶來生態環境問題,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 在中線工程規劃設計的總體框架內,受水區按照優水優用的基本原則,不斷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用水結構調整情況,使得中線一期工程效益得到較為充分地發揮。根據《北京市水資源公報(2018)》,2018年北京市全市總用水量39.3億m3,其中生活和工業用水量為21.7億m3,中線北調水供水量為9.3億m3,占全市總供水量的26%,占生活工業供水量的43%,占主城區自來水供水量的73%以上。根據《2018天津水務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天津市水資源公報》,天津市2018年全市總用水量28.4億m3,其中城鎮生活工業用水量為12.9億m3中線一期北調水供水量11.04億m3 ,占天津市總供水量39%,占生活工業供水量的86%。根據調研,河南省鄭州中心城區自來水水源80%以上為北調水,鶴壁、許昌、潔河、平頂山主城區自來水100%為北調水,河北省石家莊、邯鄲、保定、衡水主城區75%以上水源為北調水。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 注:以上內容引自《引江補漢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部分節選,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