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不少媒體在討論“逆向考研”,就是“雙一流”大學考雙非大學的研究生,被稱為逆向考研。大家議論紛紛,其中北京青年報有篇文章《“逆向考研”有助破除考研唯名校論》,說: “逆向考研”就顯得有些另類。其實,理性的考研本就不該以追逐學歷為首要目標,而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提升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逆向考研”,會推動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論。 ![]() 不知道寫這篇文章的作者有沒有去就業市場和考研市場調研過沒有,哪有學生主動選擇,只有競爭不過的無奈選擇而已。 2023年考研報名即將開始。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高達457萬,2021年考研報名人數為377萬,2022年比2021考研報名人數多了80萬。很多人預測2023年的考研報名人數會達到530萬。考研報名人數會逐年增加,某天增加到接近高考人數也不奇怪。 原因很簡單,就業市場的蕭條和單位對學歷的追求。 ![]() 2022年,進入就業市場的畢業生超過千萬,2021年,則是900萬。畢業生每年在增加,但就業崗位沒有逐年增加,反而減少。大家看到了,教培行業就業萎縮,房地產行業就業萎縮,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在2022年也遭遇了寒冬,不少企業在裁員。 市場上崗位少,求職的人多,各個公司對學歷要求都在提高。下圖是2022年國家電網各分公司的招聘廣告,很多分公司只招碩士以上的人,有些雖然招本科生,但本科生拿什么跟碩士比? ![]() 至于北大博士去當街道辦的城管,武漢幾位博士去申請社區工作者,都不是新聞,即便是三四線城市,對學歷的要求也很高。下圖是江蘇淮安的楚州中學招聘的老師,除了都是北大畢業之外,大家可以看看里面碩士的比例,遠遠超過本科生的比例。各個公司的反饋,即便是清華、北大的本科生也不好使了,要研究生才管用。 ![]() 在這個情況下,學生們就紛紛開始考研。當然,考研也有一個慢就業的想法,大四的學生在心理上還沒有適應找工作,多讀3年的研究生,為找工作做準備。 可是,考研報名人數急劇上升,研究生的名額卻沒有增加。這幾年,研究生的數量基本保持在110萬左右。考研的報錄比越來越低,現在已經低于30%,大約25%。 ![]() 于是乎,逆向考研肯定是越來越多。逆向考研分幾種情況。 像清華大學,保研比例很高,假定是60%,但不是所有人能保本校,有一批人會去其他學校。比如,有一年西交大的電氣工程專業收了7位清華的學生。但總體來說,這種逆向差別不是很大,西交大的電氣工程也是名列全國前列。 第二種情況,名校的非熱門專業學生跨考雙非學校的熱門專業。比如,2022年,有99名浙江大學的學生,總共600多名雙一流大學的學生報考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這里面很多就是名校生的跨考。像廣州大學也是,每年有30%的研究生新生來自于雙一流大學。這種來說,也是學生主動選擇。 第三種情況,這是最普遍的,考研競爭激烈,很多即便是名校生也不行,只能去調劑,隨便找所學校上,只想獲得一個研究生文憑。這種完全就是無奈。即便是無奈,也比沒有學校讀研要好很多。 ![]() 我不喜歡逆向考研這個詞。人生就是起起伏伏的,并不是你站在某個平臺之后,就會一直向上。比如,有些人工作順風順水,做到高管,拿高薪,但某天公司裁員,失業,也許他只能去打臨時工。這是不是叫“逆向就業”?還有,原本家境不錯,住大房子,后來遇到變故,只能租房子住,這是不是叫“逆向生活”? 不管是逆向也罷,正向也罷,有一顆堅強、樂觀和向上的心最重要。 人力終有窮,天道終有定,壯老堅一節,始終持一心,吾獨于養吾有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