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神三首(并序) 貴賤賢愚1,莫不營營以惜生2,斯甚惑焉3;故極陳形影之苦4,言神辨自然以釋之5。好事君子6,共取其心焉7。 詞句注釋 1.貴賤賢愚:泛指各種各樣的人。 2.營營:原是形容往來不絕。忙碌奔波的樣子,這里指千方百計地謀求、惜生:愛惜自己的生命。 3.斯:這,指代“營營以惜生”的人。惑:迷亂,這里作“糊涂”解。 4.極陳:詳盡地陳述。 5.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釋:開釋,排遣。 6.好事君子:關(guān)心此事的人們。君子:對人的尊稱。 7.其心:指這組詩所闡明的道理。 序 人無論貴賤賢愚,都戮力勞心,操持經(jīng)營,愛惜自己的生命。這種做法是實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極力陳述形影對此的抱苦含怨之辭,講述神辨析自然之理來開釋它們。關(guān)心此事的人們可以于此獲取普遍的道理。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8,山川無改時9。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10。 謂人最靈智11,獨復不如茲12。 適見在世中13,奄去靡歸期14。 奚覺無一人15,親識豈相思16。 但余平生物17,舉目情凄洏18。 我無騰化術(shù)19,必爾不復疑20。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21。 詞句注釋 8.長不沒:永遠存在,不會消亡。 9.無改時:永恒不變。 10.常理:永久的規(guī)律。榮悴之:使它開花與衰落。之:指草木。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們重新繁茂。 11.謂人最靈智:是說人在天地萬物中最為尊貴、杰出。許慎《說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禮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12.不如茲: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樣。 13.適:剛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 14.奄:忽然。靡:無,沒有。 15.奚覺:誰會感覺到。無一人:少了一人。 16.豈:猶言“其”,“豈不”的意思。 17.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 18.洏(ér):流淚的樣子。 19.騰化術(shù):修煉成仙的法術(shù)。 20.爾:那樣,指死去。 21.茍:草率,隨便。 形贈影 天地長久不會消亡,山川永恒不變模樣。 草木依順自然規(guī)律,秋冬凋零春夏再長。 雖說人是萬靈之尊,唯獨不能長存世上。 剛才見他活在人間,轉(zhuǎn)眼逝去再見無望。 誰會感覺缺少一人?親友至交才會心傷。 只剩生前所用物件,睹物心傷淚流成行。 你我既無升仙法術(shù),必將死滅莫再彷徨。 愿你聽取我的衷言,得酒便飲莫要辭讓。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22,衛(wèi)生每苦拙23。 誠愿游昆華24,邈然茲道絕25。 與子相遇來26,未嘗異悲悅27。 憩蔭若暫乖28,止日終不別29。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30。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31。 立善有遺愛32,胡為不自竭33? 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34! 詞句注釋 22.存生:使生命永存。《莊子·達生》:“世之人以為養(yǎng)形足以存生,而養(yǎng)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 23.衛(wèi)生:保護身體,使人健康長壽。拙:愚笨,指無良策。 24.昆華:昆侖山和華山,傳說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25.邈然:渺茫。 26.子:您,指形。 27.未嘗異悲悅:悲哀與喜悅從來沒有相異過,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28.憩(qì)蔭:在蔭影下休息。乖:分離。 29.止日:在陽光下。 30.黯(àn)爾: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 31.五情:《文選·曹植〈上責躬應(yīng)詔詩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劉良注:“五情,喜、怒、哀、樂、怨。”亦泛指人的情感。 32.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總稱為立善。遺愛:留給后世的恩惠。 33.胡為:為什么。竭:盡,謂盡力、努力。 34.方:比較。詎(jù):豈。 影答形 長生不老本無指望,養(yǎng)身延年苦無良策。 甚想訪游神仙世界,虛無飄渺道路斷絕。 自從與你相遇以來,彼此一致悲哀歡悅。 蔭影之中暫時分離,陽光之下再無分別。 形影不離既難長久,黯然傷神同時毀滅。 身死之后名聲亦盡,每念及此激蕩情懷。 立下善德留惠后世,為何不能自勉盡力? 雖說飲酒能消憂愁,與此相比豈不拙劣! 神釋 大鈞無私力35,萬理自森著36。 人為三才中37,豈不以我故38。 與君雖異物39,生而相依附。 結(jié)托既喜同40,安得不相語41。 三皇大圣人42,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43,欲留不得住44。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shù)45。 日醉或能忘46,將非促齡具47?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48? 甚念傷吾生49,正宜委運去50。 縱浪大化中51,不喜亦不懼。 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52。 詞句注釋 35.大鈞:指運轉(zhuǎn)不停的天地自然。鈞本為造陶器所用的轉(zhuǎn)輪,比喻造化。無私力:謂造化之力沒有偏愛。 36.萬理:萬事萬物。森:繁盛。著:立。 37.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 38.以:因為。我:神自謂。故:緣故。 39.君:你們,指形和影。 40.結(jié)托:結(jié)交依托,謂相互依托,共同生存。 41.安得:怎能。 42.三皇:指古代傳說中的三個帝王,說法不一,通常稱伏羲、燧人、神農(nóng)為三皇。 43.彭祖:古代傳說中的長壽者,生于夏代,經(jīng)殷至周,活了八百歲。愛:當是“受”字之訛,謂彭祖享受了八百歲高齡。《楚辭·天問》:“受壽永多,夫何久長?”王逸注:“彭祖至八百歲,猶自悔不壽,恨枕高而眠遠也。”永年:長壽。 44.留:留在人間,不死。 45.復:再。數(shù):氣數(shù),即命運。這兩句是說,壽長、壽短同是一死,賢人、愚人也并無兩種定數(shù)。 46.日:每天。忘:指忘記對死亡的擔擾。 47.將非:豈非。促齡:促使人壽短。具:器,指酒。 48.當:會,該。為汝譽:稱贊你。 49.甚念:過多地考慮。 50.委運:隨順自然。 51.縱浪:放浪,即自由自在,無拘無柬。大化:指自然的變化。 52.無:同“毋”,不要。 [2] [3] 神釋 天地自然并無偏愛,萬物生存自有其處。 人與天地并稱三才,豈非因了我的緣故! 我與你們雖不相同,有生以來相互依附。 交深情厚好惡一致,怎能不將衷言傾訴! 古代三皇人稱大圣,時至今日皆在何處? 彭祖雖然享得高壽,想要永存已成灰土。 長壽短命同樣一死,賢達愚昧亦無定數(shù)。 整天醉酒或可忘憂,飲酒傷身使人短壽。 樹立善德令人欣慰,身死之后誰會贊譽? 過分擔憂傷我生命,莫如聽憑命運擺布。 置身自然無拘無束,既不欣喜亦不憂懼。 命有定數(shù)當盡便盡,不必獨自苦苦思慮。 《形影神三首》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三首詩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長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義化解他們的苦惱,詩以形影之言而引發(fā)神辨的辯論形式分別寫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觀點。第一首詩寫形對影的贈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雖枯猶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體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應(yīng)當及時飲酒行樂。第二首詩寫影對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無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盡力立下善德,留給后人,這豈不比飲酒行樂要高尚得多。第三首詩寫神針對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觀點進行徘解。認為長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終將一死;但飲酒使人短壽,立善也無人為之稱譽,過分擔憂生死之事反而會損傷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順應(yīng)自然,以達觀的態(tài)度等閑視之,不必為之多慮。組詩中的形、影、神三者可以看作是陶淵明的三個分身,分別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者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觀里的沖突和調(diào)和。全詩寫法較為淺顯,明晰,生動,親切,如談家常。 創(chuàng)作背景 這三首詩大約作于東晉義熙九年(413),陶淵明當時四十九歲。陶淵明一般被認為是田園詩人,寫的都是田園詩。這其實是一個誤解。田園詩只是陶詩的一部份,田園詩不足以概括陶淵明的詩,田園詩人也不足以概括陶淵明。陶淵明本人的態(tài)度是非常矛盾的,不能肯定是形、影、神三者中的哪一種。從陶淵明的詩歌來看,陶淵明歸隱田園,在山水田園之樂忘懷生死,神所代表的態(tài)度似乎是主導,但陶淵明一生好酒,有飲酒行樂之意,又不能忘懷政治,形和影所代表的態(tài)度也是時時涌現(xiàn),參雜其中。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形神問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特別是老莊哲學中涉及形神關(guān)系的論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語曰:“太上養(yǎng)神,其次養(yǎng)形。”《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都表示了以神為主,以形為輔,神貴于形的觀念。同時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如《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即指出了形、氣、神三者對于生命雖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聯(lián)系,不可缺一。又如漢初推崇黃老思想的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指》中說:“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這便是老莊哲學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然而,在佛教興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滅神不滅,靈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與陶淵明同時的沙門慧遠曾作《形盡神不滅論》《佛影銘》以發(fā)揮此種理論,《佛影銘》中就說:“廓矣大象,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意在宣揚神形分離,各自獨立的主張,這種對形、影、神三者關(guān)系的見解代表了佛教徒對形骸與精神的認識,在當時的知識界曾有過廣泛影響。慧遠就曾命其弟子道秉遠至江東,請深受佛教影響的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制銘文,以充刻石。陶淵明的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慧遠本人與淵明也有交誼,如慧遠曾于義熙十年(414)在廬山東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結(jié)白蓮社,講習佛教,他曾邀淵明參加,淵明“攢眉而去”。陶淵明以為世間的凡夫俗子,不管貧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維持生命,其實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極力陳述形影的苦惱,而以神來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們的疑惑。他揭出“自然”兩字,以明其立論之根本。此組詩中他讓形影神三者的對話來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體對影子說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萬古如斯,草木循著自然的規(guī)律,受到風霜的侵襲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潤而復榮,然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過客,剛才還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來,而人們從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從未有過這樣一個人。親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遺物,令人見了感傷不已。我作為形體又沒有飛天成仙的本領(lǐng),你影子也用不著懷疑我這最終的歸宿,但愿聽取我的勸告,開懷暢飲,不必推辭,還是在醉鄉(xiāng)去尋求暫時的歡樂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體的話:想求長生不老來維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養(yǎng)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惱又拙劣的下場。一心一意要去昆侖山修仙學道,卻會發(fā)現(xiàn)此路的渺茫與不通。自從我影子與你形體相遇以來,一直同甘共苦,憂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樹蔭下,你就同我暫時分手;我若停在陽光下,你就和我不分離。這種形影相隨的狀況也難以永久持續(xù),當我一旦離世,你便也不復存在。人死名也隨之而盡,想起此事便令人心憂如焚,五情俱熱。因而影勸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雖說酒能消憂,但同立善相比較,豈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闡釋:造化沒有偏愛,萬物都按著自己的規(guī)律成長繁衍,人所以能躋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豈不就是因為有了我精神的緣故。我與你們形和影雖然不相同,但生來就互相依附,既然我們結(jié)合托體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誠地說說我的看法:上古時的三皇被稱作大圣人,而今他們卻在何處?活到了八百多歲的彭祖雖力求長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間的生命,老的、少的、聰明的、愚笨的都將同樣走向墳塋,沒有什么回生的運數(shù)可以挽救他們。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憂,然如此豈不是反而促使生命盡快結(jié)束嗎?立善常常是人們喜歡做的事,可是當你身后,誰會加以稱贊呢?極力去思索這些事情難免喪害了自身,還是聽其自然,隨命運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縱情放浪,人生沒有什么可喜,也沒有什么可怕,當生命的盡頭來臨,那么就讓生命之火熄滅吧,不必再有什么顧慮了。 在這三首詩中陶淵明表達了他的人生哲學,故此三詩對理解陶淵明一生的思想極為重要。據(jù)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所述,淵明既不同于魏晉時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晉時期的尊奉孔孟、標舉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淵明既接受了老莊的思想,又有感于晉宋之際的社會現(xiàn)實,于是創(chuàng)為一種新的自然說。《形影神》這組詩中就典型地體現(xiàn)了這種思想。故此詩不僅體現(xiàn)了淵明個人之哲學觀,而且對理解自曹魏末至東晉時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觀念的演變歷程有極重要之意義。按此說法,《形贈影》一首就是擬托舊自然說的觀點,并加以批評。其中主旨在于說明人生之短暫,不如自然之永恒,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對自然所抱的看法。持舊自然說的人又大多求長生,學神仙,而淵明詩中說:“我無騰化術(shù),必爾不復疑”,其抨擊長生求仙之術(shù)的立場明顯可見。同時魏晉之間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脫,以求在亂世中茍全性命,如阮籍與劉伶等人,故陶詩中也擬其說而有“得酒莫茍辭”的說法。 《影答形》一首,則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對舊自然說進行的非難,并提出了對人生的看法。此詩首先指出長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責主自然說者的虛無荒誕,同時,以為死生無常,形影相隨,一旦離世,則形影俱滅,名同身亡。因而,他們主張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過精神上的長生來達到永恒,這種主張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的思想,以為人有美名則可流芳百世,萬古長存,因而不滿于以酒消愁的處世態(tài)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釋》一首即體現(xiàn)了淵明新自然說的主張,借神的話批評了代表舊自然說的形和代表名教說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及“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等語意在詆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說;“彭祖愛永年”以下六句則破除主舊自然說者的長生求仙與沉湎醉鄉(xiāng)之論。最后提出縱浪大化,隨順自然,使個人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而無須別求騰化升仙之術(shù),如此便可全神,死猶不亡,與天地共存。 陶淵明主張冥契自然,渾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莊哲學,如《莊子·天地》中就說:“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時它是建立在德全與形全的基礎(chǔ)之上的,即強調(diào)了神與形與德(此詩中稱之為“影”)的一致。陶詩中對賢愚壽夭的等量齊觀也一本于《莊子》思想,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明了陶詩的主旨出于《莊子》。陶淵明在形神的認識上有一個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張,即他認為形神的相互依賴與一致,《神釋》中說“生而相依附”,“結(jié)托既喜同”都表達了這種觀點,這與稍后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范縝的意見相近,范氏說:“形者神之質(zhì),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zhì),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神滅論》)又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神滅論》)陶淵明可以說是范縝的先驅(qū)者,他對形神問題的看法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 此詩在藝術(shù)上也是頗有特色的,全詩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間的相互問答來展開論述,可謂奇思異想,令這一哲學上的討論富有生動活潑的意趣,即使在說理之中也時時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個性。如形對影的贈言中說:“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正如一位主人請一位朋友來對酌而惟恐其推辭,后來李白《月下獨酌》中說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詩之意。又如寫影對形的說話云:“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因影子本身沒有行動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說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種不可實現(xiàn)的愿望而已。又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數(shù)語狀寫形影不離的情景,可謂維妙維肖。 此詩的遣詞造句一氣流走,自然矯健,無過多的修飾成份,如《神釋》中說:“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說明神為形體之主的道理,十分簡明有力。至如“縱浪大化中”四句,氣勢開闊,直出胸臆,而音調(diào)高朗,擲地可作金石之聲,故陳祚明就對此詩能作理語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論于剛健明快的詩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名家點評 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陶淵明《神釋形影》詩曰:“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我,神自謂也。人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才,以此心之神也;若塊然血肉,豈足以并天地哉!末云:“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乃是不以死生禍福動其心,泰然委順養(yǎng)神之道也。淵明可謂知道之士矣。 清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如此理語,矯健不同宋人,公固從漢調(diào)中脫化而出,作理語必琢令健,乃不卑。 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形影神》三詩,用《莊子》之理,見人生賢愚、貴賤、窮通、壽夭、莫非天定,人當委運任化,無為欣戚喜懼于其中,以作庸人無益之擾,即有意于醉酒立善,皆非達道之然。 清代馬墣《陶詩本義》卷二:淵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詩之內(nèi),而迄莫有知之者,可嘆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