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前總是搞不清楚柳樹渠和柳池的不同之處。查過《乾縣地名志》才知道,柳池原來曾經是行政村,因所轄居民點包括柳樹渠、沈家潦池,各取一字而得名。東起陽峪鎮南陵村,西至乾陵主峰,南起韓家窯,北至陽峪鎮殷家,轄區面積約1.77平方千米。下轄4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點分別為柳樹渠、沈家潦池、東皇門。2016年,撤銷西南村、石馬村、柳池村,合并為乾陵村。 《乾州志稿》記載:柳樹圪,在乾陵前,《通志》即山之窩處也。林一銘即景詩云“村緣近驛門栽柳,山欲凌天首戴云。” 《乾縣地名志》記載:該村以自然景觀而得名。柳樹渠、沈家池潦,《通志》稱為“山窩處”。此地過去自然形成一渠道,渠邊柳樹成蔭,故名。清道光時,知州林一銘曾游乾陵,到此即景賦詩云:“村緣近驛門栽柳,山欲凌天首戴云。”該村以張姓群眾為主。柳樹渠1958年隸屬于柳池大隊,1968年隸屬于柳池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隸屬于柳池村村民委員會至今。 崔岳老師站在柳池小學東邊的十字路口,指著我們面前的南北路說道:這就是當時從北門上來的那條路(因為人跡罕至,加之雨水沖刷,年久失修,道路已經損毀嚴重,無法行走)。從這里向北可以到達十八里鋪(同樣因為人跡罕至,原來的古道已經被荒草覆蓋,很難行走,幾近荒廢)。北高南低,站在這里,向南可以遠遠望見乾縣城。 在這里,遇到了一個六十多歲的呂姓村名,他告訴我們從這里到乾縣南十字是十里路,到陽峪十八里鋪是八里路。他小時候經常走這條路。當地六七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這條路,也都走過這條路。 和當地村民進行交談 面前這條被雨水沖毀的道路就是曾經的古絲綢之路 向東望去,東北方向的昭陵、建陵隱約可見 看過柳樹渠、十八里鋪、新橋村這三處地方,基本上就可以乾縣縣城以北的絲綢之路貫穿起來了。 在本次古絲綢之路人文歷史遺跡探尋(二)中曾有網友對我文中所記錄的乾縣縣城以北古絲綢之路的說法表示質疑,認為我們提出的:“乾州北門——韓家堡(約2里)——柳池(約10里)——十八里鋪(約4里 )——師家(約3里)——陽峪(約4里)——新橋(約6里)——瓦屋——吳店——(出縣境至永壽)監軍鎮”這一線路值得商榷,現就這一問題,結合我手頭所有資料予以解答。 《乾縣志》(2011版)關于古代交通的記載: 本縣東南相距西安、咸陽百余里程,古長安、咸陽為13朝古都,所以乾縣歷史上屬京畿近地。境內遺留過往商路、官道較為重要的有以下幾條: 1.秦修咸陽至北地郡(今甘肅省慶陽附近)西北路:秦統一六國后,在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各項措施中,大規模的修筑以咸陽為中心向外呈輻射狀的各條道路。這條西北路經由禮泉縣城入乾境靈源鄉東西鋪村,過楊莊鎮、上陸陌、鐵佛寺(村)、馮市(村)、新店入永壽境安駕宮、監軍鎮。史載,按秦王朝的規定,路寬五步,高于兩側平地,夯筑堅實,路側每隔三丈植青松一棵,其勢相當可觀。通過這條道路,西可達甘肅、涼州、青海、新疆,北抵三邊。在歷史上沿用時間長達兩千余年。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即此一道。西(安)蘭(州)公路建成通車后漸廢。 2.楊漢村東西大路:據考這是一條自然商路。東經楊善村、孝義村入禮泉縣城,西由阡道(村)、大坡口、臨平鎮、清水營(村)達扶風境。至鳳翔后分南北二支,南到漢中、成都,北到甘肅涼州以西。清《乾州志稿·道路》載:“楊漢鎮東西大路,西通岐山,東接禮泉,為商賈入州沖路。”村老相傳,古楊漢鎮城門兩邊對聯題曰:“東連秦晉涵關外,西抵甘涼巴蜀中。”古絲綢之路途經縣境即此二道。民國末期,隴海鐵路,西(安)寶(雞)公路通車后漸廢。此路歷史長達近兩千年。 3.姜村鎮東西次大路:為一條自然商路。東經大墻至禮泉,西由大王(村)抵武功、扶風、眉縣、寶雞等地。“平川大道,車騎咸宜。”現被西安環線北環公路(戰備路)所取代。 4.西北一路:由乾縣城過漠谷河,經漠西鄉夾道(村)、秤鉤搭彎(村)、儀井,至關頭鎮、北河達永壽縣甘井,翻溝過梁,道路彎狹,歷史長久,今乾(縣)關(關頭)公路即沿此路。 5.楊家莊商路:由縣城經楊家莊鎮、禮泉縣趙鎮、北屯赴涇陽、三原、高陵三縣之捷徑,歷史延續時間也長,新中國建立后路廢。 6.乾城至興平路:有兩條,一條由縣城東南方向經小留村、永生坊、黨家小寨、薛祿鎮,過禮泉界進興平縣南留村入興平縣城;另一條,由縣城南方姜村鎮,經武功縣高望川(村)抵興平縣西,此為商旅之路,50年代路廢。 在古代交通中,驛鋪的設置對道路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驛道、鋪道,俗稱官道。《乾縣新志》:交通為立國之要政。周禮:行人掌邦國傳遞之事。鄭注云:'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者也,漢制,十里一亭,五里一郵’。”唐時,乾縣曾設奉天驛,驛以奉天縣名,五代時,設威勝驛,以威勝軍名。史載,驛有驛官,所夫多名,驛馬、驛驢多匹,機構龐大,費用充足。清沿明制,不僅置驛而且設鋪。如由乾城(在城鋪)東至好畤、陽洪、孝義接禮泉(在城鋪);由縣城北至金家堡、十八里鋪,陽峪接永壽縣安駕宮(鋪)可通西北各省;由縣城南至阡道、南郭(村)、大王村接武功縣賈兆(鋪)。可見,設鋪更有利于交通運輸,傳遞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