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大致意思就是,一個人成年后的心理和個體性格,會在童年時期反應出來。幼年時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 在我看來,通過3歲和7歲這么小的年齡人漫長的人生,未免有些浮夸。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四十歲才應該是決定人這輩子能否有出息的風向標。 人這輩子成不成器,青年時期一定有所征兆。而人活到四十,還庸碌無為,也定有所端倪。 有人說“大器晚成”,沉下心來,蓄勢待發,未來可期,無需驚慌。 那需要多少儲備力量作為后盾,才能成就自我呢?只有在年輕時做出深厚積累,才可能在中年有所建樹。 人到四十,性格已經定性,習慣也已經固化。如果這時還保留一些不好的習慣,很可能會收獲一個失敗的人生。 人到四十,還喜歡做這三件事,這輩子大概率沒什么出息。 1.沉迷于無用的社交 但我想說一句,孤獨很正常,不必急著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里。 《三十而已》里面的顧佳是個很有野心的女人,所以她才想盡辦法擠進了富太太圈。 她為了謀求富太太們的資源,又是光著腳給人家送東西,又是給人家做蛋糕. 她生生地把自己變成了“丫頭”,卻一樣被圈子里的富太太們看不起。 顧佳拼命擠進去的富太太圈子,卻最終發現根本不適合自己。 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圈子,并且不止一個圈層,生活朋友圈、職場資源圈等等。 但有一點是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對于成年人來說,你的水平能力就決定了你能擁有什么樣的圈子。 與只會攀比的圈子交往過密,最可怕的,便是養成了他們對利益得失斤斤計較的觀念。 聰明的人懂得分辨交際圈的價值,知道如何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擺脫“無謂社交”,是放過自己。 曾在網上看過關于錢鐘書的小故事,和大家分享下。 一次,一位頗有身份的人想去拜訪錢鐘書。 那人剛邁進門,錢鐘書就隔著門縫,探出頭來婉拒到:“謝謝!我很忙!我很忙!謝謝!” 在他看來,無意義的社交,遠遠不如花點時間,經營好自己的小圈。 名人都知道拒絕無謂的社交,何況是我們普通人。 年輕時我們有時候是身不由己,總是懷著僥幸的心理去參加一些無用的聚會。 40歲后,我們就再也不用委屈自己,減少一切無謂的社交。 朋友不在多,而在精。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記得前年過年的時候,老家的初中同學突然聯系到我,讓我參加三十年的初中同學聚會。 而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回家后的一個星期內,我竟然收到了3個同學的借款請求,而且張口就是十萬。 回深圳后,我默默退出了那個微信群,刪除了同學們的聯系方式。 像是治愈了頑疾后的身心俱輕,離開一個毫無是處、只會讓自己反感的交際圈,你會突然發覺自己的耳邊一片清凈,心情也會隨之舒暢起來。 無謂的社交或者聚會,只是不同圈子的硬性加入,帶有目的性的社交,更會增添人的煩惱而已。 遠離這種圈子,是放過自己,也是放過別人。 2.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 村上春樹說:“人活著,就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無憂、無慮、無怨、無悔。” 這是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容易收獲發自內心的喜悅。 巴爾扎克在年輕的時候,父親要求他去學習法律,巴爾扎克卻與父母親的愿望相左。他立志要做一位偉大的作家。 為了得到父母的支持,他勉強與父母達成協議:兩年內,如果創作不成功,就回去當律師。父母每月只提供他120法郎生活費。 而生活的拮據,讓他每天只能以牛奶面包果腹。 而就是這樣的生活,也沒有維持很久,兩年后,巴爾扎克并沒有如愿寫出作品,他的父親也停止了對他的資助。 但巴爾扎克并沒有妥協,繼續頑強地進行創作,十年后,終于寫出了代表作《人間喜劇》。 就是因為巴爾扎克喜歡創作,他才最終取得成功。這是源于他的喜歡,他的熱愛。 年輕時,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愛好和興趣。但是為了迎合社會,為了掙錢,我們會找出各種理由讓自己放棄愛好。 現在我們選擇了重新撿回自己的愛好,不僅是對自己年少時的致敬,也是完成自己年少時的夢想。 雖然我們不希望能做出怎樣的成績,但是收獲卻是意想不到的,可以讓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 古天樂前幾天在抖音上說:“很多人關心我累不累,其實能為熱愛的事情努力,我很幸福。” 古天樂這幾年一共建了132所學校,所以網友都親切地叫他古校長,網友、粉絲的稱贊能讓她開心,但發自內心的喜歡更重要。 只有自己喜歡的事,做起來才有勁頭,才不知道累,沒有乏味的感覺。 所以古天樂才不會感到累,才會覺得幸福,覺得快樂。我們也從中真正體會到了“痛并快樂著”的含義。 三、喜歡炫耀,不低調行事 培根說:“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說輕視的,愚蠢之人所艷羨的,謅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時他們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語的奴隸。” 喜歡炫耀的人,最終只會被生活打臉,失敗也是必然的。 《西游記》中孫悟空就是因為炫耀師傅的袈裟,勾起了金池長老的貪念,在兩個徒孫的慫恿下,下定決心燒死唐僧,搶了袈裟占為己有。 而金池長老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袈裟同樣吸引了黑熊怪的惦記,黑熊怪趁亂卷走了袈裟,金池長老也自盡身亡。 孫悟空也最終受到了血的教訓,不僅差點害死了唐僧,還把寺院燒得干干凈凈。 孫悟空是個極其自負的人,但苦于只空有一身本領。 他炫耀師傅的袈裟,就是因為他內心的不自信。 他身邊已經無旁物可以炫耀,唯一就是師傅的錦襕袈裟。 只有內心不自信的人,才會炫耀自己。炫耀自己的寶貝,炫耀自己的錢財,炫耀自己的才能或者本領。 炫耀是內心自卑的表現。俗話說:“缺什么,你就會炫耀什么。”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只有自卑的內心,你才會去炫耀。 你生怕被別人看不起,生怕被別人看扁。為了你可憐的自尊,你一直在表現,一直在炫耀。 讓我們縱觀社會上:越有錢的人越低調,而那些沒錢的人才會裝有錢。 這就是廣東人穿著拖鞋T恤的人,極有可能是富一代富二代的原因。 近期,江西一個微信昵稱為“周劼”的人火了。 他在網上大肆炫耀自己的豪宅和自己的人脈圈,但是結局是他不僅毀掉了自己,還毀掉了自己一家人。 這是炫耀的人的結局,他們大多很坑爹,坑家人。而那些低調的人,雖然很有錢,卻從不高調曬家產。 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過得好不好,是活在自己的幸福里,而不是活在別人的嘴巴里。 炫耀是內心驕傲的表現。 《三國》中許攸就是因為炫耀而招徠殺身之禍的人。他自恃功勞而自大,不僅沒把許褚這些名將放在眼里,還直呼曹操的小名,最后被許褚殺而后快。 一個內心驕傲的人最終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不要太高估自己的才能,天外有外,人外有人。 你所做出的成績可能在別人眼里只是滄海一粟而已,驕傲的人才會去炫耀自己的本領,或者自己擁有的一切。 低調,是態度,不炫耀,則是一種智慧。 炫耀的人炫耀的天花板,可能只是別人的地板。無所顧忌的狂妄自大,只會成為別人的笑柄。 不炫耀,謙虛,會讓你飛得更高,低調,會讓你走得更遠。 說到最后,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有出息呢?答案就是,在年輕的時候,培養好習慣。 《悔學》有曰:“玉不琢,不成器。” 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 人要成為有出息的人,必定要經歷過千錘百煉,才能成為佼佼者。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路上從來不缺有經歷、有歷練的人。 “臺詞大王”王志文也經歷過挫折,經歷過無戲可拍。但是他卻真正的平靜下來,苦練臺詞,終于成為了一代臺詞界的大佬。 生活從來沒有捷徑而言,只有勤奮,才能補拙。 只有在年輕的時候,孜孜不倦,才能在四十的時候,有一份專屬自己的功名和成就。 |
|
來自: 新用戶8798177G > 《社保信息A》